万亿城市逐步成长为国内经济重要增长引擎,27城增速多数跑赢全国

admin

新兴产业逐步发力

在国内经济格局中,万亿级别城市正逐渐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截至2024年,我国已有27座GDP突破万亿的城市,这些城市的总体经济规模约占全国总量的40%。

2025年第一季度,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经过初步核算显示,我国GDP总值为318758亿元。以不变价格来衡量,这一数值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4%。近期,27座GDP总量超过万亿的城市增速数据均已公布,其中大部分城市的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观察增速情况,在27个城市中,有17个城市的表现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5.4%),烟台以6.9%的增速位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合肥,增速达到6.6%,苏州、成都、福州、合肥、南通、常州等六个城市的增速同样达到了6%或以上。武汉的增速与全国保持一致,然而上海(增速为5.1%)、深圳(增速为5.2%)、重庆(增速为4.3%)、广州(增速为3.0%)、杭州(增速为5.2%)、南京(增速为5.3%)、长沙(增速为5.0%)、东莞(增速为5.3%)、佛山(增速为2.3%)等九个城市的表现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烟台城市风光 图/视觉中国

烟台城市风光 图/视觉中国

“你追我赶”

《万亿城市新征程》_万亿城市新布局_

在众多经济规模达到万亿级别的城市里,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的发展态势尤为引人瞩目。

数据显示,在这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京的增速达到了5.5%,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上海和深圳的增速分别为5.1%和5.2%,略逊于全国增速。在今年第一季度,上海的进出口总额为10053.85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7%。同样作为外贸重镇的深圳,其进出口总额为9901亿元,同比下降了2.8%,尽管与前两个月相比降幅有所收窄,但整体仍处于下降态势。

在深圳之后,重庆和广州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GDP分别达到了7574.79亿元和7532.51亿元,这两个城市的增长速度分别是4.3%和3.0%,均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在众多万亿级别城市中,烟台脱颖而出,荣登增速榜首。具体到产业层面,烟台的第一产业实现了52.9亿元的增加值,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高达1085.3亿元,增幅达到了8.1%;而第三产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了1446.1亿元,增长率为6.1%。由此可见,第二产业无疑是烟台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2023年,烟台市首次加入了“万亿城市行列”,成为山东省内第三个、全国范围内第25个跨入万亿门槛的城市,同时也是中国北方地区首个成功突破万亿大关的非省会地级市。在去年整年以及今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中,烟台市保持了强劲的增长态势。

烟台城外,合肥的增速在万亿规模的城市中排名第二。2025年第一季度,合肥的GDP达到了3003.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6%。具体来看,合肥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是51.63亿元,增长了3.5%;第二产业增加值则是933.94亿元,增长了8.2%;而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2018.31亿元,增长率为6.0%。

在工业领域,合肥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一季度,该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值同比增长达到了14.0%,这一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0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工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为合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万亿城市新征程》__万亿城市新布局

从排名情况来看,众多城市之间展现出了激烈的竞争局面。以我国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为例,去年,重庆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广州,晋升为“全国第四大经济体”。而今年第一季度,重庆的经济总量依旧略胜一筹,领先广州,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广州与重庆两市的关键支撑产业均为汽车制造业,这两地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态势,对两地经济规模竞争的格局产生直接影响。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员牛凤瑞如是分析。

在2024年,宁波成功超越了天津,攀升至GDP十强城市的门槛,这一排名在今年第一季度得以保持。与此同时,天津的增速达到了5.8%,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与宁波在经济规模上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今年第一季度,得益于较高的增长速度,合肥的GDP总量与排在第20位的佛山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减小。去年,佛山的GDP增速仅为1.3%,而今年第一季度则上升至2.3%,在万亿GDP城市中排名最低。进入2024年,佛山的GDP总量被济南超越,目前位居全国第20位。许多分析指出,若佛山在接下来的三个季度内未能改变其增长趋势,它极有可能被合肥赶超,从而丧失其在GDP20强城市中的地位。

合肥近期在培育新兴产业方面持续加大投入,这一举措正逐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实效,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前沿技术产业在全国各省会城市中均展现出领先地位。与此同时,佛山近年来的主要产业,包括建材、家具家电等,与房地产业紧密相连,目前正经历着深度的调整阶段。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副教授丁长发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他眼中,城市经济规模竞争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主导产业的激烈竞争态势。

关键变量

自今年起,国家统计局对汽车产量的统计方法进行了更新,将统计依据由“企业法人注册地”变更为“实际生产地”,并且随着汽车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这一变化也促使了区域产业布局产生了新的调整。

《万亿城市新征程》_万亿城市新布局_

在今年第一季度,众多城市如北京、深圳、广州、合肥等地的GDP增长中,新能源汽车产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合肥的增速达到了6.6%,这一增长动力中,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贡献显著。具体来看,合肥的汽车和零部件产业,以及平板显示和电子信息产业,它们的增加值分别实现了49.1%和15.2%的增长,这两大产业共同推动了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贡献了9.4个百分点的增长点。

凭借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今年第一季度,安徽省成功超越了广东省,成为全国汽车制造业的领头羊,位居第一。与此同时,北京汽车的生产量意外地超过了上海,湖南省也首次跻身全国前十名。而传统的汽车制造重镇湖北和吉林则未能进入前十,排名降至十名开外。

今年第一季度,深圳的出口总额达到了5855.0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7%;而进出口总额为9901.04亿元,同比下降了2.8%。尽管如此,深圳的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实现了56.3%的增长,通用设备制造业也增长了28.4%。得益于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推动,深圳的整体增速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在同一时期,北京的GDP增长速度在一线城市中位居首位,这一成就同样得益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推动。据数据显示,北京第一季度的汽车制造业增长达到了17.2%。近期,一些在北京生产的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不断加大努力,其产量和销量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小米汽车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广州等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下影响更为显著。在2025年的第一季度,该市的经济总量实现了3.0%的年度增长,这一增速较2024年全年的2.1%有所提升,显示出经济回暖的趋势。

在广州的三大支柱产业中,汽车制造业正处于深度调整阶段,其增加值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4%,然而,这一降幅相较于去年全年已经有所收窄,减少了11.8个百分点。同时,广州地区第一季度对汽车制造业的投资额实现了17.7%的增长。

_《万亿城市新征程》_万亿城市新布局

具体来看,广州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增速自去年5月份起首次实现正增长,增幅达到了0.7%;同时,新能源汽车的零售额也实现了同比增长,增幅为5%,而在3月份,这一增速更是迅猛上升,达到了21.1%。

广州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兴起功不可没。以广州为基地的小鹏汽车为例,在2025年第一季度,其累计交付的智能电动车数量达到了94008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31%。

2024年,广州市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值额有所减少,降幅达到了3%,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的增值额降幅更为显著,高达18.2%。然而,随着小鹏汽车、文远知行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的迅速发展,广州市的汽车产业数据已开始显著回升,与2024年的情况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回暖趋势。

业内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所引领的新型生产力,预计将继续对城市的发展态势和竞争态势产生深远影响。与其他制造业相比,汽车工业的产业链条尤为漫长,产业结构的复杂性也较高,这要求众多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因此,它具备了极强的产业和就业推动力。正因如此,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众多大城市的关键支柱产业之一。在汽车行业内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成为主流。把握住这一波发展机遇的城市,无疑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加显著的推动作用。”牛凤瑞如是分析。

谁将成为下一个万亿城市?

温州、徐州和大连三城在2024年的GDP分别达到了9700亿元、9537.12亿元、9516.9亿元,这些城市已接近万亿大关,仅差一步之遥,因而被广泛誉为“准万亿”城市。

今年第一季度,温州、徐州、大连的GDP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6.7%、5.9%和6.2%,这一增速均超过了全国5.4%的平均水平。在这些城市中,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1.5%、7.9%和10.9%,这一成绩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前列。

_万亿城市新布局_《万亿城市新征程》

今年,这三座城市均致力于实现万亿规模的目标。例如,在各自最新的发展规划中,徐州明确提出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跨入万亿级城市行列,温州则明确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实现万亿级地区生产总值和千万级人口规模,打造成为“双万”城市;大连也宣布2025年将是其冲刺万亿GDP城市的关键之年。

温州、徐州、大连这三座城市虽非省会,但它们只是普通的市级单位。它们之所以能够具备挑战万亿级城市的实力,关键在于其坚实的产业基础。丁长发指出,温州的电气机械和鞋服产业、大连的石油化工产业以及徐州的工程机械产业各自拥有显著优势。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它们冲击万亿级城市目标的重要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温州的增速高达6.7%,这一数据在27座GDP总量超过万亿的城市中仅位列烟台6.9%增速之后。

具体来看,在第一季度,温州的三大产业同步发展,其增加值同比分别上涨了3.6%、7.2%和6.4%。在33个工业门类中,有27个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比例高达81.8%。特别是汽车制造、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电子等16个行业,其增长速度达到了两位数,这些行业成为了温州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柱。

有观点指出,在浙江杭甬温“三角”地区,温州的发展速度在过去十多年里曾一度落后,与杭州、宁波之间的差距有所拉大。然而,随着温州重新打造特色制造业,并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它已经逐步改变了之前的发展轨迹。

值得关注的是,在众多万亿级城市以及准万亿级城市中,有一些城市在一季度实现了超过6%的增速,而这些城市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有观点认为,这些外贸导向型城市在一季度经济数据表现良好,可能与众多国际贸易商对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可能提高关税的预期有关,导致他们在第一季度加快了外贸产品的出货速度。丁长发指出,“这类城市在接下来的二季度及以后,需要加大力度寻找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