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制镇,亦称非建制镇,系由原镇级建制撤并后形成的城镇区域。在2000年左右,上海推行了“三个集中”的发展策略,即引导农民居住向城镇集聚、工业生产向工业园区集聚、土地资源向规模化经营集聚。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上海郊区展开了乡镇行政区划的全面调整,涵盖了撤乡设镇、乡镇之间的合并以及镇与镇之间的合并等多种形式,导致乡镇总数大幅减少,而镇域的平均面积和人口数量则明显增加。
建政以来,浦东撤并了哪些乡镇
根据统计数据,1996年,上海郊区的乡镇总数为214个,每个镇的面积大约为22.0平方公里,人口数量约为1.7万人。然而,到了2003年,郊区的乡镇数量减少至121个,镇域的平均面积扩大到了48.4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也增加到了4.6万人。此外,还出现了4个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8万的大镇。
以浦东新区为参照,自1993年设立行政区以来,累计经历了28次街镇级别的撤并。在这期间,2000年以前仅发生了3次零散的撤并;而2003年之后,由于浦东与南汇两区的合并以及临港新城的规划建设,又发生了3次撤并;在2000年至2003年这段时间里,为了落实“三个集中”政策,全区域内共进行了22次乡镇撤并,这些撤并行动的影响范围和后果都相当显著(见图1)。
图1 浦东新区范围内的撤制镇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自绘
按撤并类型划分,首先是一镇合并其他镇,此类情形共发生23次,新镇通常会保留合并中的一镇名称,例如唐镇与王港镇合并后,新镇仍名为唐镇,且行政中心设在原唐镇所在地;再如书院镇与新港镇合并,新镇名为新书院镇,但行政中心却设在原新港镇。其次是两镇合并形成新镇,这类合并共发生2次,新镇不会继承原镇名,而是重新命名,如龚路镇与顾路镇合并为曹路镇,新镇位于新址;施湾镇与江镇合并为机场镇,新镇行政中心设在原江镇。此外,还有其他形式的撤并,共3次,例如川沙、祝桥、六灶等地进行的撤三建二案例,尤其典型且复杂(见图2)。
图2 川沙、祝桥、六灶撤三建二历程图示
部分撤制镇停滞甚至衰落
城镇化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一些被撤销的镇和主要镇区正逐步实现整合,然而,仍有相当数量的撤制镇保持相对独立。在这些撤制镇中,派出所、社区事务中心、社区卫生中心以及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得以保留,它们持续为当地居民和周边村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此外,随着行政资源及发展焦点向主镇集中,一些撤制的镇子面临经济下滑、居民外流、公共服务功能减弱等问题,呈现出发展缓慢甚至倒退的态势。以周浦镇瓦屑社区(即原瓦屑镇)为参照,这里曾坐落着镇区文化核心的影剧院。在过去十年间,该影剧院不断尝试引入新的经营模式,却始终未能扭转其衰退的趋势。其外墙上的招牌斑驳陆离,见证了其不懈的挣扎与努力:从台球厅、游戏中心到滑冰场、歌舞厅……如今,影剧院的“卡拉”标识已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OK”的标志,以及户外的停车场(见图3)。
图3展示了瓦屑影剧院的连续影像,分别拍摄于2013年、2018年以及2022年。
撤制镇存量土地成为潜在资源
撤制镇的现有土地资源,其中包含众多宅基地,因其“不可移动”的特性,尤其对于建设用地指标,并未因撤制而改变归属,这些资源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潜在优势。首先,必须迅速制定并执行严格的详细规划,同时完善镇区的交通网络和市政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市场手段激活现有土地及低效土地的活力,从而为镇区的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支持。另一方面,凭借其与镇级产业园区相邻、连接城乡的地理优势,充分挖掘集体土地的潜力,尤其是作为园区宿舍和人才公寓的补充资源,这不仅能够提升老镇区的综合服务能力,还有助于引导人口有序地向该区域集中(见图4、5)。
图4 撤制镇与镇级园区空间耦合示意图
图5 浦东中部地区“镇区-园区-乡村”空间关系示意图
罗翔担任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中心的主任,同时也是一名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