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近期积极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并迅速推进绿色产业体系的建立,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显著。近期,记者参加了“生态文明看十二师”的集中采访活动,亲自走访了第十二师的多个团场,实地考察了生态建设的实践成效。
清洁能源助力农业提质增效
三坪农场草莓主题公园占地380亩,园内草莓与玉露香梨等作物生长旺盛。该园集生态观光与特色种植于一身,采用“企业+基地+种植户”的合作模式,每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有效促进了职工收入的增加。园区内那项备受关注的“煤改电”供暖项目尤为突出,三坪农场六连的党支部书记康平指出,该工程通过废弃燃煤设备,有效降低了空气污染,确保了冬季的供暖需求,同时亦显著提高了安全性。
三坪农场草莓主题公园大棚内绿意盎然。王越 摄
五一农场设施农业基地的花卉产业已经成为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名片”。在今年的五一假期,基地种植的三角梅、月季等花卉受到了极大的欢迎,需求量远超供应量。尽管如此,五一农场的绿色转型之路并非毫无波折。该场一连党支部书记陈峰表示:“在2023年刚开始推广醇基燃料锅炉的时候,许多种植户对于成本的增加和技术上的复杂性感到担忧,因此产生了抵触情绪。”
为此,我们设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采取“一户一策”的策略来计算经济效益——每台锅炉可以获得5000元的补贴,同时通过节能改造,燃料费用可以减少20%至25%。截至目前,该场已经安装了70台醇基锅炉,并且燃煤设施已经全部淘汰,清零目标已全面达成。
最初保持观望立场的花卉种植者刘向阳表示:“过去夜间得不断添加煤炭,睡眠难以安宁,而现在有了自动调节温度的功能,花卉的品质也显著提升。”
五一农场设施农业基地所培育的花卉已经成为该地区独具特色的产业象征,备受瞩目。王越摄影。
五一农场在农业污染源治理方面取得了同样显著的成果。自2022年开始,农场实施“奖励替代补贴”措施,广泛推广使用全生物可降解薄膜。截至目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使用量已达到38吨,覆盖种植面积超过8000亩。根据计划,每公斤地膜将获得3元的补贴,预计补贴总额将达到18万元,这一举措显著降低了种植成本。这种全生物降解膜在土壤中能够自然转化为水与二氧化碳,有效防止了传统地膜残留所引发的土壤污染和板结等问题。目前,这种膜已经实现了对种植区域的全面覆盖。
科技赋能生态农业“南果北种”
位于一〇四团畜牧连的9000平方米海力特智能植物工厂内,划分了三个功能区域,它们分别是热带植物区、专门生产有机蔬菜的车间以及花卉育苗车间。
在热带植物区,香蕉、莲雾等南方水果挂满枝头,为游客们带来了独特的生态环境体验。有机蔬菜生产车间运用“云雾培”技术,通过高压细水雾输送营养液,立体种植方式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并增加了产量。花卉育苗车间主要培育蝴蝶兰、宝莲灯和仙客来等花卉。此外,工厂还带动了周边牧民在家门口就业,助力他们增加收入,走上致富之路。
在位于一〇四团畜牧连的海力特智能植物工厂内,有机蔬菜的生产车间正运用“云雾培”技术进行种植。王越摄影记录。
西山农牧场的“多肉经济”同样备受关注。自2015年起,多肉种植者年海东看准了新疆市场在多肉种植领域的巨大发展前景,于是便决定在西山农牧场开启自己的种植生涯。
现如今,他的“花年一舍”基地已成功培育出超过九百种的多肉植物,年产值突破了一千万。“在新疆,阳光充足,多肉植物上色迅速,色泽也更加鲜亮夺目。”
生态与人文共融书写绿色发展答卷
乌鲁木齐市南郊的104团牧二场黑家沟生态都市牧场,堪称第十二师生态修复的杰出代表。此地“三山环抱,两河交汇”,泉水潺潺,自然形成湿地,吸引了包括白鹭、赤麻鸭在内的2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景区内,广阔的花海与杏树林相互交织,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成为了市民周末“微度假”的热门选择。
一〇四团实施了多项策略,致力于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包括人工种植草地和补充播种以改善和修复草原。牧二场党支部书记张映东指出,到2025年,黑家沟生态都市牧场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未来将着重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旨在为游客打造更优质的旅游体验。
西山农牧场的逐鹿庄园梅花鹿养殖基地内,百余只梅花鹿正自在地奔跑。该基地的创始人羊正原于2014年从东北引进了23只梅花鹿,如今基地不仅供应各种鹿产品,还拓展了鹿主题观光和亲子喂养体验等项目。
在第十二师的旅途中,智能温室中闪烁的科技光芒与草原牧场展现的生态画卷交相辉映,多肉植物直播引领的产业潮流与鹿鸣声声传递的文化韵味共同构成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基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