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新交汇点:二战胜利80周年下的局势变动与专家访谈

admin

【记者连线】

光明日报记者 杨艺明

2025年,世界正处于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新起点。这一年,我们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以及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重要时刻,同时也是百年变局加速推进的关键节点。在全球和地区局势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国际秩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各国纷纷对自身的定位和发展路径进行重新思考与审视。中东战火连绵,全球南方国家纷纷崛起;美国发起了所谓的“关税战”,而多国正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的民主化进程;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正在重塑竞争格局;此外,多极力量间的协调与平衡也成为关键。人类正站在文明转型与创新的十字路口。

近期,记者对捷克的政治哲学、全球研究以及中国问题领域的专家马雷克·赫鲁贝克进行了采访。此人在欧洲多所学术机构中担任过研究中心、学院以及项目负责人的职务,并且曾执掌高校校印,目前担任北美全球研究协会的高级研究员。赫鲁贝克长期专注于区域和全球之间的互动关系、跨文化间的对话以及全球正义的研究工作。2021年,他所著的《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中国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一书在国际学术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提出的思想和实践所激发的积极反响。

属于变革力量_捷克改革_

历史警钟:从战争阴影中汲取和平智慧

近期,欧洲各地纷纷举办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活动。赫鲁贝克指出,纪念这一胜利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现今时刻的警示。他进一步强调,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连同其他国家的努力,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上一座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丰碑。二战胜利之基石上成立的联合国,其初衷旨在阻止战争的再次爆发,但现实中战争的阴影与对抗的幽灵尚未消散,冷战思维依旧盛行。他强调:“历史已经警示我们,霸权主义和军事对峙只会招致灾难,而外交谈判和多边合作才是解决冲突的钥匙。”

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矛盾持续深化,武装冲突愈发频繁,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重新浮出水面。人工智能、数据网络、无人系统等技术的飞速进步,正逐渐模糊战争与和平的界限。对此,我们绝不能轻视技术更新与政治意图相结合可能引发的冲突加剧风险。赫鲁贝克指出,相较于80年前,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核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使得人类所拥有的毁灭性手段变得更加危险。

赫鲁贝克指出,冷战时期核武器作为威慑工具的角色,现在在一些战略领域内正被重新视为“可供运用的战术手段”。在这种形势下,近期各大国联合发布的关于全球战略稳定的声明,进一步突显了这一议题的重要性。众多政治势力及民间团体纷纷加入抵制新霸权主义和军备竞赛的行列,他们共同倡导构建一个以合作为基石、以对话为纽带的全球安全体系,这些积极的行动为世界和平注入了新的希望。

属于变革力量_捷克改革_

再全球化:美国关税背后的战略意图

近些年,美国和一些国度尝试运用关税手段以及技术管控来重塑全球经济的规范,这一行为被视作“逆全球化”的体现。然而,赫鲁贝克指出,这实则是在进行一种“新全球化”的尝试。

这并非经济全球化的终点,而是特朗普主导下的美国试图重塑的“全球化”模式,其核心在于服务于国内少数权贵的利益。他如此剖析道,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逐渐意识到,新自由主义所推动的全球化模式已无法维持其领导地位。中国等南方国家迅速发展,美国逐渐增多运用经济断绝、技术限制以及地缘政治压力的手段,力图重塑其战略领域。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力推“对等关税”策略,向世界传递出令人忧虑的信号:贸易武器化趋势日益明显,规则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剧,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严重威胁。赫鲁贝克指出,在上个月,美国对包括欧洲盟友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实施了关税提升,这被视为一种在地理政治层面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冒险举措。以拉美地区为参照,美国借助“美洲法案”等措施,试图将工业生产能力从我国转移到拉美,此举旨在遏制我国的发展,同时试图将拉美重新纳入其势力范围。“这被视为21世纪的‘新门罗主义’,然而效果并不显著。目前,众多拉美国家已将我国视为最关键的贸易伙伴,对多边世界秩序的信心也在持续增强。”他如此评论道。

捷克改革_属于变革力量_

在此情境下,赫鲁贝克对中美两国在日内瓦举行的高级别经贸会谈所取得的显著成果给予了高度赞扬,双方一致决定大幅度降低之前设定的关税,并且决定设立定期的交流机制,这一系列行动传递出缓解全球经济紧张态势的积极信号,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欧洲的定位与战略自主的抉择

赫鲁贝克指出,在中美战略对抗的大环境下,欧洲常常承受着必须“站队”的巨大压力。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实则束缚了欧洲在追求战略独立方面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我们应当尊重各国根据各自独特的文明、文化和制度所形成的多元化现代化路径,并且,我们应当致力于通过对话与协作,探寻一条能够实现各国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方法。他指出,冷战结束之后,欧盟在促进欧洲乃至全球事务方面曾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在欧元区、申根协定以及全球气候议程等方面。然而,在现实层面,欧盟长期以来对美国和北约在安全领域的庇护形成了依赖,这使得其战略独立性始终未能得到充分实现。他提出,欧盟在过去在外交协作、技术及国防自主性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特朗普重返白宫,并提高关税以及要求欧洲承担更多安全责任,这或许反而能够促使欧盟重新踏上追求战略自主的征程。

今年标志着中欧建交五十载。近期,中欧双方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同步解除彼此间交往的限制,此举传递出重启高层交流、深化互利合作的积极信号。赫鲁贝克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尤其是德国,高度重视与中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关系。中欧之间并无根本性矛盾,反而在多边主义、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他强调,欧洲的对外合作不应受到地缘政治竞争的束缚,而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在多边世界框架下的共同发展上。

_属于变革力量_捷克改革

全球南方与中国倡议:不再沉默的力量

近些年,来自全球南方的一些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愈发活跃。这些国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展现出了强劲的动力,同时在全球治理、气候变化以及数字经济等众多议题上,他们发出的声音也日益增多。赫鲁贝克指出,这一现象表明全球南方国家正逐步从单纯的“规则接受者”角色,转变为主动的“规则塑造者”。

G20峰会、“77国集团和中国”以及“金砖+”等合作机制正逐步走向完善。在去年,巴西成功举办了G20峰会,而今年,南非则承担了这一重任。在全球治理领域,南方国家的声音和影响力持续增强。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面向全球南方的合作项目,已覆盖多个大洲,并在基础设施、贸易、文化以及绿色发展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此类合作并未附加任何政治要求,亦不涉及他国内政,这同西方传统模式存在着根本的差异。赫鲁贝克指出,这种建立在平等与相互尊重之上的合作模式,已赢得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广泛信赖。

今年迎来中国-拉共体论坛运行十周年的重要时刻。近期,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于北京成功举办。会上,中方宣布启动了包括团结、发展、文明、和平、民心在内的“五大工程”。这一举措标志着中拉合作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赫鲁贝克认为,此举体现了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共同推进合作、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决心。同时,这也对当今时代对和平、发展和合作的强烈需求作出了积极回应。

很高兴观察到,越来越多的多边举措正持续为波动的世界带来稳定与积极力量。这一理念,即构建合作共赢、团结互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认同,并逐步演变为全球治理变革的核心要素。赫鲁贝克指出,这一理念着重于在多元中寻求合作,在公正中推动发展,是对当前全球性挑战的及时而有效的回应。

_捷克改革_属于变革力量

采访即将收尾之际,谈及对未来的世界展望,赫鲁贝克向记者坦言:“若要彻底根除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我们不可寄望于它们自发消亡。我们需积极行动,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平、平等且包容的国际新秩序。唯有实现这一点,霸权才能真正削弱,正义才能得以稳固扎根。”

他特别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当今世界迫切需要具备责任感和全球视野的新生力量。青年们应当将个人的才华与激情投入到跨文化交流、人类进步以及全球正义的实践中去,无论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还是中非、中拉的合作机制,都为青年们提供了广阔的成长和成才空间。”

光明日报于布拉格报道,5月17日,光明日报的驻布拉格记者杨艺明发来新闻。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8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