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件事接连两天登上热搜,前后情节却大相径庭——
5月19日,一则关于“母子因错过航班在机场引发骚动,声称耽误了儿子公务员考试”的新闻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有网友上传了视频,显示5月17日晚,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一位女性因未能及时办理登机手续而错过了航班,她在机场情绪失控,大声哭诉自己的儿子因此错过了公务员考试的机会。她还声称,是自己的儿子向警方解释说,迟到的原因是母亲不舍得花钱打车。
然而在19日晚上,涉事女子向媒体作出说明,指出视频中所谓的“儿子”实际上是她的表弟,他并非参加公务员考试,而是技能资格考试。她承认自己情绪失控,甚至有跪地磕头的举动,但同时也对现场处理问题的机构表示了不满。因此,到了5月20日,“女子回应错过航班哭喊耽误孩子考公”的事件再次成为了热搜话题。
视频虽捕捉到了该女子情绪激动的举动,然而发布者所言之确凿的内容与当事人后续的澄清信息相去甚远。对于事件的真实情况,我们还需深入调查,但不可否认的是,视频发布后,客观上对当事女子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在她作出解释之前,网络上充斥着许多针对她个人的一些细节,诸如“母子关系”、“考公务员”以及“不舍得打车”等,引发了冷嘲热讽。更有甚者,关于她“大闹机场”和“干扰其他乘客”的说法,使得她似乎陷入了涉嫌违法的困境,这些问题必须得到严肃和严谨的处理。她应当承担的责任应由相关部门调查明确,并依法依规进行追究,然而,她不应受到网络谣言带来的恶意攻击。
目前,发布者的原始视频已无法查见。相关部门亦已向媒体说明,他们将对这一情况进行记录并予以反馈。该事件引人注目,原因在于视频发布者在并不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仅凭从远处拍摄的影像,便勾勒出一个看似完整的情节,并且精准地捕捉到了“考公”、“巨婴”、“机场闹事”等极易激发网友情绪的焦点。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发布者并非以追求流量收益为目的的营销账号。这难道意味着普通民众也存在着追求流量的冲动吗?
实际上,人们对于流量的冲动行为并不罕见。近期,“上海虹桥高铁站又现拦门事件”这一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在一段视频中,可以看到铁路工作人员将一位旅客从车门位置拽到站台的安全地带,而据目击者透露,这位女子是为了等待行动不便的老太太而伸手挡住车门,阻止其关闭。这一行为也遭到了众多网友的批评,认为她破坏了公共秩序。然而,所谓的“打脸”事件随即出现,相关部门明确指出这起事件并非“拦门”,而是因为乘客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匆忙下车时不幸被车门夹住,工作人员及时伸出援手帮助其脱离困境。此外,当年广为人知的网络暴力事件“杭州取快递女子被造谣”中,当事人谷某仅仅是外出取快递,却被他人拍摄视频,更有不法分子利用多个微信号进行“角色扮演”,伪造聊天记录对谷某进行诽谤。
我们必须认识到,对流量的高度关注已普遍存在,不仅限于网红、营销账号或公众人物,就连众多普通大众也难以自拔。互联网已演变为现代人生活的另一重要领域,相较于现实社交的局限,它为人们的交往拓展了无限广阔的天地。流量成为了衡量“被关注”程度的具体指标,也是现代人追求社会认可的数字化体现。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的“数字原生代”来说,网络上的展示与社交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常态,分享个人生活、获取他人反馈已经变得习以为常,而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感”甚至有时会超过现实生活中的满足感。更不用说,流量不仅可以直接,也可以间接地转化为经济利益,这种“变现”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普通人对流量的追求冲动。
波普大师安迪·沃霍尔在上世纪曾预言“未来每个人都能成为15分钟的名人”,这一预言正逐渐变为现实。我曾对一位因恶劣案件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而成为焦点的人物进行过采访,他是一位素无犯罪记录的平凡上班族。他热衷于在微信群里分享各种真假难辨、由想象拼凑而成的“重磅新闻”,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自豪于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即便那些“知道”的内容实际上都是虚构的。
追逐流量对普通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适当地关注周围发生的事件,能够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参与公共话题的热情,并寻求更广泛的社会认同;然而,过分追求流量,却可能让虚拟世界与现实自我产生脱节,使得个人的价值感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甚至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树立一个健康的流量观念,应当是把流量看作是生活分享的额外收获,而非追求的核心目标。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所谓的“新闻”,然而,那些真正能够经受住考验的新闻仍需依赖专业的采写和甄别。为了抑制人们追求流量的冲动,我们不仅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抑制对虚拟认同的渴望,而且还需要权威机构和专业媒体的及时报道,对谣言进行及时的辟谣,以满足公众对事件进展和真相信息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