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标志着中国与欧盟建立外交关系的第50个年头,紧接着,新一轮的中欧领导人会晤即将拉开帷幕。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中欧双方近期进行的一系列高层交流活动备受关注。
近期,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第十三轮中欧高级别战略对话成功举办。我国外交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毅与欧盟高层领导人进行了会面,并分别访问了德国和法国。在此次会晤中,我国强调指出,中欧之间的互动历史证明,双方应定位为伙伴而非对手,合作应为双方关系的核心基调与稳定器,同时敦促中欧双方共同为全球提供宝贵的确定性。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及众多人士共同发声,表达出欧方对中方的尊重,以及愿意跨越分歧、深化相互理解的意愿。他们致力于筹备即将举行的新一轮领导人会晤,旨在推动建设性的欧中关系发展,并向世界传递稳定与积极的预期。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的崔洪建教授在《国际锐评》中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今年对于中欧关系而言,既充满合作机遇,也伴随着新的挑战。中欧双方通过机制性对话进行了坦诚的磋商,这体现了双边关系的强大韧性。同时,这也显示出双方都有意愿、有共识,致力于办好即将到来的领导人会晤,力争取得显著成果。
在过去五十年间,中欧之间的交往持续稳健向前。在这一过程中,两国携手构建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涵盖战略、经贸、数字经济、环境及气候变化、人文交流等五大领域的多个高级别对话平台,同时建立了七十余项对话机制。在经贸领域,双方间的年度贸易额实现了显著提升,从建交初期的24亿美元跃升至2024年的7858亿美元;相互间的投资规模也从近乎空白增长至约2600亿美元;此外,中欧班列的开行数量累计已超过10万列……这些成就无不生动地展现了中欧互利共赢的生动画面。
中欧关系定位为“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这一表述昭示着,双方的交往与合作不仅能够惠及彼此,而且对全球也有着积极影响。中欧经济规模已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贸易额更是超过了全球的四分之一。双方共同秉持多边主义原则,坚定支持自由贸易,并在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关键议题上保持着有效的沟通与协调。目前,随着地缘政治矛盾加剧、关税和贸易争端持续升温,中欧肩负着捍卫公平正义、抵制单边霸凌和保护主义的使命,并且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正如我国所强调:中欧若能坚持对话与协作,阵营对立将难以形成;若中欧选择开放与共赢,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便不会逆转;若中欧共同坚持多边主义,世界秩序将不会陷入混乱。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中欧两国如何实现紧密的协作?答案或许能从历史的长河中探寻。回顾过去,双方共同走过的道路中,一个重要的教训便是相互尊重。从理性的角度分析,中欧之间并未存在根本的利益对立,亦无明显的地缘政治摩擦。我国一直将欧洲视为重要的合作伙伴,不论欧洲是处于繁荣还是面临挑战,我国都坚定地支持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在此次欧洲之行中,我国外交部长明确指出,目前欧洲正遭遇诸多挑战,然而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些挑战的根源都不在于中国。他期望欧洲方面能够切实树立起对华的客观和理性认识,并采取更为积极和务实的对华政策。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消除政治因素对中欧合作的干扰和阻碍。
从经济贸易的角度分析,中欧关系目前正遭遇若干挑战。去年,欧洲方面启动了对我国电动汽车的补贴调查。近期,欧洲方面还禁止我国企业及其产品参与其医疗器械的公共采购项目。同时,面对美国的贸易霸权主义,欧洲方面呈现出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宣称不会向美方的压力低头,另一方面却又似乎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美国遏制中国的举措。针对欧洲方面近期围绕中国稀土问题的炒作行为,我国此次作出明确表态,强调“稀土出口并非、更不应成为中欧双方之间的争议焦点”。
实际上,在处理中欧贸易的分歧问题上,我国持有的是一种积极且真挚的态度。自今年起,中欧双方的经贸团队就电动汽车、出口管制等议题进行了持续的协商。我国的态度非常鲜明,坚决抵制将经贸问题与政治、泛安全化挂钩的做法。此外,我国还认为,中欧在经贸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双方在务实合作方面的潜力十分巨大。根据我国商务部数据,在今年的前三个月里,欧盟对中国的投资额实现了11.7%的增幅。众多欧洲企业的高层人士普遍认为,若不能保住中国市场,那就意味着失去了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根据地”。中国德国商会于5月份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有高达50%的企业计划在接下来的两年内提升对中国的投资规模。
经过半个世纪的历程,以即将到来的中欧领导人新一轮会晤为重要契机,中欧之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有望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波动的国际环境中扮演“稳定之锚”的角色,不仅对双方有益,也将为世界带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