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年末,淄博监狱的厚重大门缓缓敞开,历经36年潜逃的罪犯孟宪柱被押解归来,那一刻,淄博监狱历代民警心头笼罩的阴霾开始消散。为了找回这名越狱的服刑者,他们付出了极大的辛劳与努力。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起36年追逃案纪实,了解案件背后的故事↓
在山东省淄博市的监狱设施中,孟宪柱这名越狱的罪犯正向狱警详细叙述自己过往三十余年的生活历程,与此同时,他的叙述也使得狱警们的回忆飘向了1988年3月13日那个难忘的夜晚。
山东省淄博监狱的退休民警丛华回忆道,1988年春节过后,大约是二三月份的某个时段,大约在九点钟左右,他听到了武警岗楼发出的枪声。那时我们非常警惕,一旦响起枪声,就意味着监狱可能出现了问题。
丛华,淄博监狱的一名民警,于2024年正式退休。回望他近四十年的警界生涯,那一声震撼夜幕的枪声,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他敏锐地察觉到可能即将发生重大事件,于是立刻与同事们一同从宿舍出发,急速赶往监狱。
山东省淄博监狱一位已退休的民警丛华表示,抵达现场后,有干警向他介绍情况,称是二大队的孟宪柱已从生活区域成功逃脱。
在监狱现场,淄博监狱二大队的管教人员向赶到的民警汇报了相关情况。当晚,他们依照预定计划安排了服刑人员集体观看电视节目。然而,当所有人员都抵达指定区域后,管教民警却发现孟宪柱并未出现在队伍中。
山东省淄博监狱的退休警员丛华指出:在监狱东北角的岗楼上,他们发现了异常情况,那里有一根绳索和一个帽子,帽子是日常便装款式,据此判断,有人可能已通过此处逃离了监狱。
现场遗留的物品显示,侦查人员初步推断,孟宪柱很可能在集体活动中,趁管理人员未留意之际,私自离开了队伍,前往围墙旁,并使用事先藏匿的绳索将其甩向墙壁,成功挂住后,沿着绳索攀爬围墙逃离现场。
而了解过孟宪柱的情况后,民警们发现这个人一点也不简单。判决书上记录,1985年4月,滨州某监狱内,孟宪柱越狱成功,更名换姓,在五省二十余个市县间四处流窜,作案多起盗窃。逃亡期间,他曾三次被警方擒获,却均设法逃脱。直至1985年12月,终被警方再次捕获。随后,法院依据脱逃罪和盗窃罪,判处其有期徒刑20年,并监禁于淄博监狱。也就是说,在这之前,孟宪柱就有过多次脱逃经历。
山东省淄博监狱的退休民警丛华,他不仅身体素质优越,而且经验丰富,此外,他的反侦察能力也相对较强。
丛华指出,在80年代,淄博监狱的设施相对简陋,外围的围墙仅有5米之高,这样的高度对年轻力壮且早有计划的孟宪柱而言,根本构不成障碍。确认孟宪柱成功逃离监狱后,搜捕行动迅速向外围扩散。
山东省淄博监狱的退休民警丛华表示,确定其已潜逃后,便将主要精力转移至外部,经过数小时布控,仍未发现任何有关线索。
经过连续数日的严密监控和广泛搜寻,侦查人员并未捕捉到越狱者的踪迹。据此,他们推测孟宪柱可能已离开本地区域。因此,警方随即拓宽了搜索区域,从山东逐步扩展至我国大半个国土。
山东省淄博监狱的退休民警丛华表示,已向各地发布了协查令和通知,并进行了广泛分发。同时,他们还组建了专项团队,并派遣多路人员前往河南省及其周边的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但始终未能找到孟宪柱的任何线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警们发现寻回孟宪柱的几率逐渐降低,尽管如此,他们未曾动摇决心,一有线索闪现,便会全力以赴进行验证。
办案民警忧虑重重,因为逃犯孟宪柱若无法以合法身份在社会中生存,他很可能重蹈覆辙,再次走上犯罪道路,这无疑为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隐患。
山东省淄博监狱的退休民警丛华表示,逃狱后,由于缺乏户口和身份证等必要手续,他要想维持生计面临重重困难,且很可能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如大海捞针般搜寻 终迎来转机
起初数年,孟宪柱的搜寻仿佛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一根针,毫无头绪。随着日复一日,负责此案的警察更迭不断,然而追捕行动从未间断。正是在他们持之以恒的追查中,转机悄然降临。
随着时间的流逝,孟宪柱的越狱事件已经辗转于众多民警之手,他们在被动等待线索的同时,也积极尝试着主动出击。
淄博监狱档案库中保存着在押者的个人资料,其中便有孟宪柱的卷宗,详细记载了他的个人资料和右手中指指纹。孟宪柱逃脱之后,负责此案的警察曾考虑过借助这枚指纹来追踪,然而尝试并未取得预期的成效。
一方面,那时的指纹识别技术尚不先进;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唯有孟宪柱的指纹资料在其他地方被收集并录入指纹数据库,才有可能与档案中的这枚指纹相匹配。因此,在那些早期年份,这枚指纹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许学磊,淄博监狱副监狱长表示,孟宪柱,生于1963年,岁月流逝,他的年纪不断增长。我们时常会思考,这位年逾六旬的逃犯,是否依旧潜藏在社会之中。
2024年的钟声敲响,一则消息的传来,为这宗案件带来了转机。至关重要的突破,源自于那枚在档案室中尘封了三十余年的指纹。
山东省淄博监狱副监狱长许学磊表示,在2024年4月,我们接到公安部门传递的一条消息,该消息指出孟宪柱的指纹与河南省平顶山市近期发生的一起盗窃案中的嫌疑人张平波的指纹存在极高的相似度。
张平波的现身让办案人员精神一振,他难道就是淄博监狱多年来孜孜以求的逃犯孟宪柱?要确切查明他的身份,单凭一枚与逃犯指纹高度一致的指纹样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调查和核实工作立刻展开了。
这是平顶山警方所提供的张平波的近期照片,与此同时,另一张则是孟宪柱越狱后,在协查通报中公之于众的影像。尽管这两张照片中的男子在年龄上有着显著的差异,但据办案人员观察,他们在面部特征上仍存在某些相似点。为了更准确地核实身份,侦查人员携同管教民警一同前往平顶山。
冯毅,山东省淄博监狱侦查科的副科长,陪同曾经教导过他的老民警一同前往平顶山,对现场进行了核实。当老民警步入看守所的审讯室,他高声呼唤了冯毅的名字,冯毅抬起头,脸上露出了一抹惊愕的神色。
在审讯过程中,该男子断言他就是张平波。然而,当面对民警的提问时,他的回答漏洞频现,这使得他的身份显得愈发可疑。
山东省淄博监狱侦查科的副科长冯毅表示,经过我们全面的审讯和分析研判,我们清楚地看到,1988年3月13日是他编造历史的转折点,此日期之后的所有情况都可以通过公安和社会资料得到证实。而对于1988年3月13日之前的事情,他自称已经无法回忆起具体细节。
男子坚决否认,那么如何证实他就是三十六年前越狱的孟宪柱呢?假如他的供述始终无法突破,哪些客观证据能够得到审判机关的认可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负责审查和起诉淄博监狱案件的相关部门,提前介入了调查,并指导侦查部门进行取证工作。
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杜志坚表示,此案情况复杂且棘手,涉及的时间范围极为广泛,原始证据不足,同时涉及到新旧法律适用的问题,包括刑期的折抵以及是否应数罪并罚的诉讼时效争议。
用证据说话 进一步明确越狱者身份
尽管办案人员坚信那名自称为张平波的男子正是潜逃多年的孟宪柱,然而,究竟该如何搜集足够的证据来证实他的真实身份呢?自他越狱至今已有36年,众多客观证据难以直接运用。然而,刑侦技术近年来不断进步,那些旧时的证据,是否还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根据最初获取的证据,侦查人员借助孟宪柱右手中指的指纹,成功确定了名叫张平波的嫌疑人身份。检察机关提出疑问,能否搜集更多指纹信息以加强核实?调查过程中,办案人员从孟宪柱当年的判决笔录中发现了其指纹印迹,若这些指纹印与张平波的指纹相吻合,将显著增强指纹证据的效力。
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助理梁旭表示,在审查孟宪柱的原审判决书及执行通知书时,发现其中存在个别指纹,这有助于增强其在指纹证据方面的证明力。随后,他们进行了多轮比对,并采取了动态比对的方式。
将指纹样本提交检验时,侦查人员心中存有疑虑,因为这些样本距离现在已有三十余载,能否满足鉴定的要求尚不确定。同时,由于犯罪嫌疑人一直否认自己的真实身份,检察机关提出,有必要寻找其他客观证据,并做好无口供指控其犯罪的准备。
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助理梁旭表示,追逃协查通报及审查报告中附有他当年的照片,尽管时间跨度较大,但照片的清晰度依然较高。因此,我们额外调取了他最近的照片,并对其人像进行了仔细鉴定,得出的结论与之前的照片高度一致。
对比人像的结果提升了众人的信念,那么,究竟还有什么更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张平波的身份,他就是孟宪柱呢?负责此案的执法人员想到了一种在司法领域普遍应用的识别方法——DNA检测技术。
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杜志坚表示,该嫌疑人具有强烈的反侦查意识和隐藏证据的心理能力,这使得审讯过程异常艰难。我们曾考虑仅凭“零口供”对他进行指控。为此,我们向监狱侦查部门提出,进行一次生物学上的复杂DNA比对。
此案中,采用该策略面临一定挑战。调查结果显示,孟宪柱的直系血亲均已故去,而侦查人员仅能寻找到与他有血缘关系的,系其姐姐的子女。
冯毅,山东省淄博监狱狱内侦查科的副科长,他提到还有两名外甥和两名外甥女尚未确定关系,然而在生物DNA鉴定方面,这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目前通用的DNA技术大多针对Y染色体,而Y染色体主要在男性身上存在,因此对于叔叔、大爷、哥哥或弟弟的鉴定相对简单。然而,母系DNA的鉴定却异常困难。
经多方咨询,办案机关得知,位于上海的某司法鉴定中心具备处理此类复杂DNA鉴定任务的能力。随后,在淄博监狱的委托安排下,该鉴定中心对所收集的生物样本进行了详细鉴定。
山东省淄博监狱侦查科的副科长冯毅表示,孟宪柱及其两个外甥和两个外甥女的DNA样本已送往位于上海的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这五人之间确实存在生物学上的舅甥关系。
指纹比对结果已经揭晓,鉴定意见书中明确指出,张平波与孟宪柱的多枚指纹在纹形及具体细节上完全吻合。
那枚源自80年代的指纹档案,以及现在实验室中运用的尖端DNA鉴定技术,这些历经三十余年的证据相互印证,共同为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核实和后续的指控提供了坚实的依据。
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助理梁旭表示,借助指纹比对、人脸识别技术以及DNA检测等手段,已经收集到了较为充分且可靠的客观证据,足以对嫌疑人进行确认。据此,张平波的身份已被认定为孟宪柱。尽管如此,我们仍期待孟宪柱本人能够亲自承认这一事实。
面对眼前这些确凿的证据,张平波的辩解显得愈发空洞,最终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正是36年前从淄博监狱逃脱的孟宪柱。
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助理孙建凯表示,首先,他们通过解释法律和阐述利弊关系来消除疑虑;其次,鉴于孟宪柱最关注的刑期折抵和追诉时效问题,以及涉及他个人利益的数罪并罚等法律事宜,他们提供了专业的法律建议;最终,这些措施消除了孟宪柱的疑虑,并使他承认了事实。
那么,这起36年前发生的越狱事件,是否已经超出了追诉的时效?检察机关指出,淄博监狱在孟宪柱逃脱的当天便已展开调查,依据法律规定,此案不受追诉期限的约束。目前,该案件已被转交给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进行审查和起诉。
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杜志坚指出,被告最初因盗窃罪被判刑20年,服刑期间脱逃,当时尚余刑期18年。然而,他在2024年于平顶山再次犯下盗窃罪行,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鉴于其脱逃行为,还需额外判处新的刑罚。因此,这三个罪行将合并计算,实施数罪并罚。
脱逃后虚构身份 隐匿36年提心吊胆
这36年间,追捕那名越狱逃犯的历程,对一代代办案人员而言,是一段坚持不懈、终将迎来胜利的征程;而在这36年里,对于外逃的孟宪柱而言,则是一天天提心吊胆、艰难熬过的时光。那么,在这段岁月里,孟宪柱又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呢?
1988年的初春,孟宪柱的服刑生涯已近两年之期,然而面对尚余十余年的刑期,他并未将心思放在积极改造以争取减刑上,反而萌生了逃离监狱的念头。
孟宪柱随后着手实施他的越狱计划。他观察到监狱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存在漏洞,便决定利用服刑人员集体观看电视节目的时机,在夜幕的掩护下实施逃脱。
冯毅,山东省淄博监狱狱内侦查科副科长,透露孟宪柱趁罪犯集体观看电视的夜晚,悄无声息地溜出楼外,潜入生活区的大门前,等待时机一旦成熟便迅速冲出,沿着生产区的狱墙朝东北方向逃逸,最终借助绑在身上的绳索成功从东北岗楼逃脱。
孟宪柱借助搭乘过往车辆的手段,成功逃离了淄博,并避开了侦查人员的追捕。然而,这真的让他过上了梦寐以求的自由生活吗?显然并非如此,由于担忧身份暴露,他每日都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之中。
孟宪柱自幼便定居于河南平顶山市,对外人他谎称自己叫张平波,然而,这样一个虚构的身份却未能为他带来应有的日常生活。
孟宪柱,这名犯罪嫌疑人表示,自己无法独立办理身份证,而有时又确实需要办理,例如手机卡、银行卡等必须办理的卡片。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借用朋友的身份证。没有身份证,找工作变得困难,尤其是那些正式且待遇较好的工作与他无关。他主要依靠打零工,自己经营一些小生意来维持生计,生活过得非常艰辛。
孟宪柱年逾花甲,却依然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且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到了2024年初,他不得不再次踏上了犯罪的道路。
犯罪嫌疑人 孟宪柱:生活上缺钱,想着最后一回,干最后一回。
孟宪柱很快便落入当地公安部门的法网,其指纹信息随即被搜集并录入指纹数据库。随着比对成功的指纹信息弹窗显现,这起发生在36年前的越狱案件终于画上了句号。
山东省淄博监狱的退休民警丛华表示:毕竟逃亡多年,一直音讯全无,如今突然有了消息,而且罪犯还被成功抓获,这让我们长久以来悬在心头的重石终于得以移除。
对办案人员而言,这长达36年的岁月,正是他们持之以恒打击罪恶、捍卫安宁的生动体现;伴随着淄博监狱大门的缓缓闭合,孟宪柱再次被押回,他将在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中,为自己的过往及现行的罪行承担相应的后果。
许学磊,淄博监狱副监狱长表示,罪犯必须承认并悔过自己的罪行,明确认识到犯罪行为理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应当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及改造,绝不能怀有逃脱的心理。
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杜志坚表示,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尽管在过去的30多年里,大家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但最终他们还是成功地抓住了逃脱的罪犯。这一点,无疑是我们最大的安慰。这不仅仅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