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选址于半山腰的亚米笃寨。选自《中国羌族建筑》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季富政,长期专注于西南建筑领域的研究,他付出了数十年的辛勤努力,成功编纂了“巴蜀乡土建筑文化”这一系列著作。
该套丛书中收录了《四川民居散论》、《宽窄巷子探源》、《三峡古典场镇》、《巴蜀城镇与民居》、《巴蜀乡土建筑》、《中国羌族建筑》、《巴蜀山野写生》以及《手绘四川民居》共八本著作。这些作品通过“在场性”的实地考察和“跨学科”的学术视角,为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贡献了颇具启发性的研究方法,并成为了西南地区建筑文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学术资料。
近期细读这套丛书,我深切地感受到它宛如一部铭刻于广袤土地之上的史诗巨著,凭借其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浓厚的乡土情感,不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画笔即史笔
季富政一生秉持“行走的学术”理念,将辽阔的巴蜀山水当作最真实的学府。在数十载光阴里,他带领学生们百余次踏入偏远羌寨的碉楼、幽深的峡江古镇以及广袤的巴蜀乡野。每次启程,他都将测绘工具当作测量空间的尺子,将手中的画笔巧妙地化作记录地域文化的史册。这种“脚踏实地学知识”的学术态度,使得这套丛书既拥有了扎实的内涵,又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三峡古典场镇》这部著作中,季富政的团队在库区淹没前,进行了一场与时间的激烈竞争。他们精心绘制了超过800幅建筑图像,这些图像充满心血,抢救性地记录了码头、场镇、民居、会馆等众多场所,为学术研究构筑了一个宝贵的“基因库”。
《中国羌族建筑》堪称一部经过八年精心打磨的杰作。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季富政及其学生群体多次深入羌族居住的崇山峻岭,带着近乎执着的严谨态度,首次全面地记录并剖析了羌族碉楼严密的防御策略、村落顺应地势的布局奥秘,以及民居中“白石崇拜”所蕴含的空间叙事。他锐利地洞察到,这些由片石和黄泥堆砌而成的建筑,实际上是一部“大地撰写的民族史诗”,上面刻录着羌族人民迁徙、征战、生存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密码。
建筑即文明
季富政的记录与研究,挑战了传统建筑学“形制—技术”的局限。他将建筑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并深入历史的长河、方言俚语的熏陶以及山水画卷的意境之中,有力地论证了“建筑即文明”的观点。
《四川民居散论》这部著作,别具一格地深入探讨了川地民居的“骨架”——穿斗式构架,其柱枋交织,显得轻盈而通透,从而实现了对墙体的解放。不仅如此,他深刻领悟到了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这种结构并非仅仅由气候和材料所决定,它深刻地反映了四川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复杂环境中磨砺出的“灵活应变”的生存智慧与乐观豁达的生命观——建筑骨架,实际上也是地域群体性格的具象化表达。
《宽窄巷子探源》堪称一场巧妙的历史之旅。作者细致观察门墩上朦胧的兽面图案、风火墙特有的建造技巧、院落天井之间微妙的尺寸变化,层层剖析,探寻在清代“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南北建筑技艺和审美情趣在成都平原的交汇、融合以及演变过程。一块门墩石承载着半部移民史;一堵封火墙则蕴含着文化沟通的密码。季富政经常说:“建筑即凝固的方言。”这种把建筑看作生动文化文本的深刻见解,源自他对巴蜀故土那份如同赤子般的深厚情感。
季富政的作品中,手绘已经不再仅仅是记录的工具,而是上升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语言和思考方法。《巴蜀山野写生》收录的200多幅画作,其线条的快慢、疏密,墨色的干湿、浓淡,均非随意创作。他运用线条的节奏来模仿山峦的起伏,用墨色的变化来捕捉晨昏的光影,从而在二维的纸张上创造出多维的空间感和场所精神。《手绘四川民居》收录了300幅实地绘制的作品,其中“屋檐下的生活史诗”这一章节,门槛上因频繁踩踏而形成的凹凸痕迹,仿佛在述说着过往人潮的喧嚣;灶台旁被烟火熏黑的墙面,见证了每日三餐的温馨与和谐;檐廊下随意放置的竹椅,则承载着闲聊家常的美好时光。作者在序言中饱含深情地写道:“描绘山水与民居,就如同与老友交谈。”对学术研究对象抱持着一种将其视为拥有尊严和情感的“生命体”的崇敬态度,这种敬畏之情,为建筑学研究注入了温情与活力。
予现实以关切
这套系列作品并非仅限于书架上的自我欣赏,而是贯穿全文,处处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深切关注。
《宽窄巷子探源》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而且是在城市化浪潮之前形成的宝贵历史资料。书中详细描绘了宽窄巷子在改造前的风貌,同时展现了建筑物的原始形态。
《巴蜀城镇与民居》的理论框架,展现出远见卓识。作者独具匠心,指出传统民居并非孤立静止的物理形态,而是一个由“山水—人—神”三者共同构成的复杂文化生态体系。建筑选址与风水学说中的宇宙观相契合,空间布局遵循着宗族伦理的规范,装饰图案承载着祈福避邪的信仰。这一观点,犹如一把开启新局的钥匙,为现代乡村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作者有幸亲历了季富政对现实的深切关注——那座承载着数百年历史的川西林盘正遭受推土机的破坏威胁,他忧心忡忡,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用上万字的篇幅阐述其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巴蜀乡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的每一幅手绘作品背后,都饱含着季富政及其学生们攀登陡峭岩壁测绘建筑、忍受酷暑深入乡村进行记录的辛勤付出。尤为感人的是,在《中国羌族建筑》一书的编后记里,季富政郑重地依次公布了20多位参与调研活动的学生名字,并尊敬地称他们为“共同作者”。这种对学术团队的尊重,生动地展现了“师者风范”的真谛。
总体来看,这套丛书中所传达的,是对历史与文化的细腻触动,它提醒我们:建筑学的价值,远不止于图纸的绘制和数据的记录。本质上,它应当是一种深刻的洞察——一种需要激发生命感悟和人文关怀,对特定地域的独特特质、一种文明在历史长河中延续的线索进行解读的学问。这套丛书为我们揭示的,是一个地域深厚的文化基因库。这基因,深植于大地,流淌在文明中,指向未来。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17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