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丝网印刷 9月28日烟台高新区非遗暨文创作品展在科技广场开幕

admin

9月28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烟台高新区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作品展览,在科技广场的城市书房隆重揭幕。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曲波,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玲,烟台高新区工委委员兼管委副主任的荆永杰,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副主席于文书,烟台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昌盛,以及烟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王家涛等领导,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并对展览进行了参观。

烟台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_胶东地区非遗项目传承_烟台丝网印刷

本次展览由烟台高新区经济发展部与烟台华夏文化促进会共同承办,其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守护胶东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工作,以及传承和发扬胶东地区的民间民俗文化。此次展览采用展板与实物并用的方式,展示了包括剪纸艺术、陶艺制作、面塑技艺、泥塑工艺、绒绣技术、漆器工艺、内画艺术、金缮修复以及民间雕刻在内的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有陶瓷制品、景泰蓝工艺品、印花艺术品以及八仙生肖玩具等共计4种文化创意产品。

烟台丝网印刷_烟台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_胶东地区非遗项目传承

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烟台绒绣,亦称毛线绣花,由技艺精湛的绣匠们烟台丝网印刷,运用多种针法,将色彩丰富的优质羊毛绒线绣制在特制的网格布上,最终形成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图案。烟台华艺绒绣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烟台绒绣的传承和保护基地,其生产的高档绒绣艺术品,不仅作为国礼和市礼赠予他人,还对我国的外交事业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烟台民生印花艺品有限公司坐落区内,该公司致力于传承我国古老的手工丝网印花技艺,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公司自主设计并生产了包括日常布艺、布偶生肖、格调小品以及好运挂饰在内的四大类文创产品。在这些产品中,生肖吉祥物系列尤为突出,每年均作为外交部国礼,被赠送给各国使馆及驻外机构。烟台中艺匠承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胶东民间玩具绘制”这一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根基烟台丝网印刷,选取十二生肖文化作为创作素材,巧妙地融入了八仙传说、民间剪纸艺术、戏剧脸谱以及胶东彩塑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成功打造了“八仙福虎”这一富有创意的生肖文化创意品牌。

王晓燕,这位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艺术家,同时也是烟台雕塑家协会的副主席,她的面塑作品以其精巧细致、生动活泼而著称,既不霉变也不开裂,更不会变形,所塑造的古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充满活力。栾淑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泰山文艺奖得主,其剪纸作品工艺精湛,构思巧妙。她无需借助画稿或视觉辅助,便能轻松剪出花鸟鱼虫、十二生肖、戏剧人物以及卡通形象,且一气呵成。陈玉录,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入选作者,烟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他的彩塑作品以材质坚固、造型大胆、形象逼真著称,同时蕴含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烟台丝网印刷_烟台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_胶东地区非遗项目传承

烟台职业学院陶艺工作室负责人孙茂钟,被誉为齐鲁文化之星,在活动现场亲自演示了红陶手工捏制技艺。他巧妙地运用了捏、掐、按、摊、压、摸、扶等多种手法,使得双手的每一个指头、手掌以及指甲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他所创作的器物,流露出古朴纯真和自然手工的韵味。曹学堂的陶艺作品以传统的盘泥条技艺为主,其造型往往简洁而圆润,饱满且富有光泽。窑变后的色彩斑斓多彩,显得古朴而自然,让人不禁联想到不同空间中的奇妙景象。此外,现场还展示了胶东特色的花饽饽、砂大碗、面食粿模,以及张广庆的内画艺术、宋建平的葫芦烙画与雕刻、大漆葫芦和核雕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烟台高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_胶东地区非遗项目传承_烟台丝网印刷

文艺志愿者晏婧妍演奏了《渔舟唱晚》、《香山射鼓》、《春江花月夜》、《浏阳河》等古筝名曲,观众们在欣赏演奏的同时,依照疫情防控的规定,分时段、有秩序地参观了展览。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至10月18日,且在10月7日将举办一场面向公众的体验活动,届时剪纸、陶艺、面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们将现场创作展示,并与观众们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满足感;此外,10月17日还将举行一场非遗文化讲座,届时将邀请中国民俗学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的会员,以及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评审委员孙双梅女士,她将主讲《以非遗文创推动文旅产业升级》这一主题,旨在进一步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携手守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摄影 薄恩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