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特朗普币诞生了。2009年1月,中本聪将“Chancellor on brink of second bailout for banks”写入比特币创世区块时无人知晓。而特朗普币不同,它把加密货币领域的一个机制展示给大众,就像现场直播一样。这个机制是,怎样用区块链创造一种全新的资产。仅看底层技术,比特币的创世历程和特朗普币不存在实质差异,二者都是全新的区块链 。
然而,不管出现怎样的新变化,不管出现何种新资产,直至如今,加密货币市场几乎依旧是比特币的独角戏 。在2017年3月时,比特币依旧占据加密货币总市值的95% ,期间历经多次波折 ,到2025年6月当下 ,仍占据65% 。并且加密货币总市值总额已经增长了160倍 。
如果都是从石缝中蹦出的猴子,是什么致使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出现了差异?为何比特币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而其他加密货币却没有?从诞生直至成长,比特币究竟具备哪些独特的特质,从而使其能够无视周期并持续增长?
一、纯洁的受孕
一般意义上,新事物诞生通常有两种来源,即学术研究和企业创新。然而,在学术和产业之外,中本聪为比特币开辟了第三条道路。他发布白皮书时,未经过学界的同行评审,也不是在企业实验室中研发出的新产品。或许,从中本聪诞生之初,他就极具先见之明地意识到,任何一种科层制都无法包容他激进的思想。
企业对于革命性技术往往持怀疑态度,学术界也会抵制未经他们审查的外在思想,这能够解释早期比特币遭遇的否定。通常来讲,民间科学家所做的这类创新确实等同于毫无价值的闭门造车。然而,比特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诞生融合了数十年密码学创新成果与数字货币实验成果,还承载着密码朋克“以技术实现个人自由”的理念 。
早期比特币社区人才众多,也在持续验证比特币的概念。都柏林大学商学院的Paul Dylan-Ennis曾这样描述过他们丰富的智力:
那里大多数人持有极为独特的观点,兴趣也不尽相同,讨论往往充满恶意,不过辩论内容丰富,不落俗套,虽说在当前氛围下这听起来或许令人震惊,但你的确能在那里学到新东西。
大多数加密货币常常缺少如此深厚的思想渊源,它们没有经历一个由理念推动的孕育历程,所以,早期社区给予比特币的坚定意识形态,形成了其他项目难以效仿的精神基石。
在这种精神基石之上,比特币成为一种工具,这种工具用于实现意识形态,其核心目的仍然是意识形态本身。
正如我在探讨AI的文章里说过的,AI,或者任何技术,都无法使人相信某种意识形态,只有人能够提供这种可信度。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本聪是怎样做的。一位在reddit上的网友总结说“比特币的公平发行不能被其他加密货币效仿”,他觉得存在四个缘由:
无预挖,预挖是指在区块链网络正式上线之前,开发团队或创始人以零成本预先获得一部分份额,这种分配方式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公平的。
在网络启动之前,提前2个月发布了白皮书,使得其他人能够充分了解比特币。
3、比特币在诞生的前一年半内没有“价值”,是在无偿流通。
4、中本聪从未抛售。
的确如他所说,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加密货币能同时满足这四项条件。特别是第三、四条,可认为是比特币独有的特质。正因如此,微策略的CEO Micheal Saylor把比特币的诞生称作“纯洁的受孕”(immaculate conception)。
二、比特币的历史传说和想象的共同体
有了美好的开端,还需要接受历史的检验。比特币是在高度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存活下来的。这是绝大多数加密货币都未能复制的历史进程。
历史对形成社区的身份认同十分关键。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在他眼中,只要不是每日都能面对面接触的原始村落,所有规模更大的集体都是想象出来的。这些集体都需要借助共同的历史叙事来建立认同。
“印度尼西亚”这一概念在20世纪才出现,它能成立,能成为民众对同一个国家的认同,原因在于苏加诺总统不断强调他们共同经历的350年被殖民历史。
也就是说,要是没有历史叙事,就不会有这个想象的集体,进而也就不会有集体的行动。
运用这个概念,我们能够轻易理解,比特币的历史进程是怎样的,其形成的叙事是什么,为何这二者能够持续强化比特币社区的发展。
回顾比特币的历史过程,至少有四个最重要的传说(lore)。
第一是2013年的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银行危机发生后,银行出现挤兑情况,同时有存款征税的消息传出,这使得许多欧洲民众对自己银行存款的安全感到担忧,储户们变得失望,于是开始转向比特币。仅仅一个月时间,比特币价格从30美元飙升至147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对于大众来说,这是比特币首次作为避险资产登上全球舞台,银行体系处于摇摇欲坠的状态时,它能提供一种另类选择。
对于比特币社区来说,这一事件再度强化了他们的信念,即信任危机出现时,比特币是一种自我主权的财产储存方式。此后,每当现实中出现金融动荡、银行危机、货币贬值等新闻,比特币社区常常会引用塞浦路斯的例子来证明比特币存在的意义,进而巩固其意识形态立场。
第二是2014年的Mt. Gox。
2014年2月,全球最大比特币交易所Mt. Gox毫无预兆地宣布紧急停止提现,随后传出热钱包被长期黑客入侵的消息,约85万枚BTC被盗,这成为一则惊天丑闻,之后该交易所不得不申请破产清算。
这个最大的可信中介突然倒下,这对于幼年的比特币来说,其影响程度不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雷曼时刻带来的冲击,问题由此被提出来了,即比特币到底还能依靠谁 ?
然而,比特币网络本身没有被这一连串打击击垮,区块依旧照常生成,人们发现,开源透明的共识机制以及全球分布的节点足以保障比特币持续运行,恶意攻击或者个别节点破产不会改变整个网络的安全性 。
因而,这场危机的烈度足以摧毁大多数新事物,然而它却反而加强了人们对比特币的信任。
直到如今,依旧时不时会出现交易所崩溃或者破产的情况。不过借鉴Mt. Gox的教训,社区并不惧怕这种风险,因为中心化是脆弱的,所以必须采用加强签名或者冷存储等方式来提升安全标准。这场危机不但没有毁掉比特币,反而造就了新的传说,进一步稳固了比特币作为自由、去中心化金融象征的意识形态地位。
第三是2017年的内部分裂。
既然外部危机未能压垮比特币,那么历史便给比特币安排了一场巨大的内部矛盾,比特币社区在2017年陷入了争议,争议的内容是该不该以中心化为代价来提升比特币的支付效率?
这呈现出一种分歧,表面看是技术路线方面的,实际上却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其中一派强调效率,另一派坚守去中心化,主流比特币社区选择了后者,原因在于比特币的意识形态根基是作为价值储存,而非小额支付平台。
比特币社区维持着自身意识形态的一致性,即宁愿舍弃效率,也不想让比特币的去中心化被动摇。这场护教战争进一步使比特币信仰者团结起来,他们将维护共识规则当作神圣的职责,“不要信任,自己验证”这一口号广为人知。
这场内战产生了结果,比特币的意识形态因此变得更加纯粹且坚固,异见者离开并另立山头,留守者变得更加团结。在信仰者眼中,这正是比特币具备抗分叉、抗干扰能力的又一个传说。
第四是2021年的萨尔瓦多。
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此后各国央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在对通胀有所担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把比特币当作数字黄金,将其作为通胀的对冲手段 。
这一观念发展到了阶段性的顶峰,具体表现为,2021年6月,萨尔瓦多总统布克尔(Nayib Bukele)宣布采用比特币作为法定货币 。
萨尔瓦多最让比特币社区称赞的地方在于,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它都会去购买比特币,哪怕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它停下来 。
这是历史上首次,主权国家把比特币纳入法定货币。比特币社区将布克尔视作英雄,并非因其是总统,也不在于萨尔瓦多有无给比特币“背书”,而是不管外部压力如何,他依旧坚持买入并持有比特币。
要清楚,在2022年熊市处于低谷之时,萨尔瓦多在比特币方面曾出现数千万美元的浮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多次催促萨尔瓦多取消比特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以至于在最为艰难的时刻 ,布克尔发布了一张自己身着麦当劳工作服的照片进行自我调侃 。
萨尔瓦多坚持至今,这也让它成为了比特币的又一个传说。比特币社区看似封闭、激进,然而却坚守着最朴素的道理:只要你接受并践行这个社区的原则,他们就会接受你。
在布克尔产生的影响之下,拉丁美洲的另一个小国苏里南有一位总统候选人玛雅·帕博,她承诺,要是胜选了,就会解散央行,还要建立加密货币的法定标准,并且效仿萨尔瓦多,让自己的国家成为下一个比特币合法的国家。
在这些政客手上,比特币或许成了他们改革国家的工具。不管他们能否成功,比特币已发展到有能力再造体制的阶段。或者说,它本身就具备这个能力。只是直到最近才被人们发现。这已然成为比特币的全新传说。
银行进行封锁,黑客发起入侵,社区出现分裂,国家采取行动,这些事件最终都成了比特币的叙事燃料。在漫长岁月里,这一连串故事构建起比特币独特的集体记忆和传说,把社区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的信仰积累,不是靠付费广告推销来实现,而是靠一次次史实证明来达成 。
所以比特币的历史不只是一部关于技术迭代的历史,也不只是一部价格波动的历史,更是一部信仰逐渐变得坚定的编年史,还是一部文化逐步形成的编年史。这是其他加密货币未曾经历过的,也是其他加密货币无法复制的。
三、比特币的蜂巢开关和免疫系统
技术是脆弱的,而信仰是强韧的。
点对点的去中心化架构很重要,SHA - 256算法很重要,区块链的透明账本也很重要,它们对比特币而言当然重要,不过它们不足以解释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在风雨飘摇的十几年里,比特币为何能在技术危机中不断重生,为何能在价格崩盘中不断重生,为何能在外界打压下不断重生,为何能在内部分裂时不断重生?在我看来,真正的答案是那些坚信比特币价值、拒绝妥协的死硬分子,即“比特币至上主义者”(Bitcoin Maximalists) 。他们是比特币的有生力量 。也是比特币总能转危为安的关键 。
从正面角度看,他们是比特币的蜂巢开关。
这是借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正义之心》里提出的概念 ,人类是有条件的“蜂巢生物” ,人类能够在特定条件下超越私利 ,人类能够暂时融入比个体更大的事物 。
也就是说,我们并非一直都是冷静、自利的理性人类,我们有时会如同蜜蜂一般,被某种情绪集体点燃,愿意为一个比自身更大的事物投入,愿意为其牺牲,愿意为其合唱,愿意为其共振。能够触发这种“蜂巢开关”的,是具有仪式感的“共鸣时刻”,是具有情感强度的“共鸣时刻”,是具有集体身份的“共鸣时刻”。死硬分子凭借热情去感染他人,这使得整个群体的“蜂巢开关”更容易被激活,进而让成员更加愿意彼此信任,更加愿意彼此合作。
从反面角度看,他们也是比特币的免疫系统。
许多人对比特币最大主义者的直观评价是“太过激进” ,他们反复强调“只有比特币才有长期价值” ,他们用激烈的言辞抨击“山寨币” ,他们用激烈的言辞抨击“骗局” ,他们用激烈的言辞抨击“短视的创新” ,这就好像他们是在维护某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教义 。
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在复杂、混乱、布满骗局的加密世界里,他们的激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守住了比特币的核心信仰,使其不被稀释。就如同Bitcoin Magazine中给过的比喻,“至上主义者是比特币的免疫系统”。像生物体一样,有时免疫系统会过度反应而伤及健康细胞,但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机体。适度的毒性是必要的,否则诈骗者和既得利益者将横行无阻”。
比特币是中本聪留给世界的,它极为优秀,相当完善,在加密货币世界历经十数年发展后,依旧不可被超越。我们十分清楚,外部攻击难以攻破比特币,然而堡垒常常易于从内部被攻破 。
因此,比特币面临的最大威胁并非攻击,而是稀释 。比特币的信用由叙事构建而成 。它宣称自己抗审查 ,去中心化 ,永不增发 。然而 ,要是每次争议中都有人呼吁灵活处理 ,那么它最终会变成另一个能够协商的系统 ,但这恰恰是它想要取代的旧世界 。
这种要求相当苛刻,甚至近乎宗教化,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宗教性,比特币在人们心中成了避风港,拥有了长期价值。当其他加密货币出现崩塌、跑路、重组的情况时,比特币依旧稳如泰山,这并非是因为它完美,而是由于它的故事始终未曾被改变。
对于比特币这个“项目”来说,它没有CEO,没有公关团队,也没有品牌顾问,这个免疫系统更为重要。信仰系统的力量,不在于能解释清楚,而在于无法被撼动。比特币一直想要提供的,正是这种无法撼动的东西,而人类也迫切需要它。
特别是在现实处于动荡状态,制度出现崩坏情况,信任变得稀缺之时,人们会无比盼望着这样的事物到来。
一位比特币最大主义者进行了自我介绍,其内容是机器翻译的。“橙色药丸”所指的便是比特币最大主义,由此能够看出这种思想具备自我传播的能力。
只有比特币,吸引了这样一群至上主义者,他们因价值观而走到一起。这群人坚信,他们所参与的并非普通的技术创新,而是一次有可能改变人类命运的系统性重构。他们追求的不只是财富自由,更是精神独立。正因如此,比特币承载了难以被复制的价值观能量。
为什么其他加密货币最终没成为意识形态?《福布斯》一篇文章提及过此问题:仅需些许技术与营销,就能打造一枚新币,开设一个基金,进行拉盘操作。能实现一天暴富,且无人问责。没人在意是否创造价值,只要割得迅速,豪宅、游艇皆非难事。
加密货币极易被制造,极易被操纵,极易被用来敛财。于是,不少人开始玩文字游戏,他们称失败不算失败,只是一次下车;称欺骗不是犯罪,只是项目失败;称散户成了接盘工具,骗子却成了创始人。
比特币至上主义者听起来酷似愚蠢的老派理想主义者,正是这种理想主义,使比特币熬过了一轮又一轮熊市,在其他项目悄然消亡时,比特币依然能够继续前行。
听起来像悖论,实际上是逻辑事实。他们信比特币不只是为了赚钱,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不只是为了赚钱,比特币才得以存活。
他们信念极为坚定,坚定到足以拒绝与全球首富站在同一阵营。2021年,马斯克高调购入比特币,在大多数人欢呼“终于有大人物撑腰”之际,他们却联合起来,还鼓励他退出 。
2025年,类似的情况再度出现。这次他们所担忧的,是一批上市公司高调地“拥抱比特币”。他们觉得,这些公司仅仅是为了蹭热度、拉高股价,并且从未经历过真正的熊市。一旦行情和情绪发生变化,最先出手砸盘的,极有可能就是它们。如同2022年的特斯拉那般,大张旗鼓地买入,随后在市场最为脆弱的时候清仓逃离。
换作其他加密货币,你几乎不会看到这样的画面,社区集体反对有人进场,还主动劝退重量级买家。他们并非不想赚钱,只是有所不为。而这种“超越赚钱”的态度,也让比特币最终能够超越周期。
同样的,黄金也有一批支持者,他们信仰坚定,态度激进,逻辑独立,被称为“金虫”。这些人坚决支持把黄金用作货币基础或财富储藏手段,并且会采取激烈方式维护自身立场。
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第6102号行政命令,宣布美国私人持有黄金为非法行为,金虫群体对此猛烈抨击,且拒绝交出黄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指出,在金虫的集体抵制下,大量黄金根本就没交出去,这些黄金要么被藏在了床底下,要么已经越境出逃 。
1933年的6102号行政命令
尼克松取消美元的金本位后,这种反对变得越发强烈 。有个叫詹姆斯·布兰查德的人 ,直接用飞机在尼克松的第二任就职典礼上拉出横幅 ,横幅内容是“Legalize Gold” 。他还当街拿出从加拿大走私进来的两盎司金条 ,当众挑衅财政部 。最终他们取得了胜利 ,1975年美国解除了对私人持有黄金的禁令 。
比特币至上主义者和金虫,虽然相隔半个世纪,却好似镜像一般。他们都拥有几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强烈的象征化行动,具备极端的排他性,还有鲜明的立场。而这两个群体,共同构成了这两种资产能够长期存在,超越周期的有生力量。
四、我们面前的问题
比特币最终成为了一种意识形态,其原因或许在于它不过度强调自身工具性,而是从一开始便以信仰的形态进入历史,它诞生时承载着对中心化体系的根本否定,它不是一个项目,而是一场立场的宣言,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共识的实验。
这是其他加密货币没法复制的,它们能更快、更便宜、更灵活,然而唯独缺少比特币从一开始就以牺牲为代价所换来的道德权威。比特币恰恰缔造了自身的传说,还以一次次危机为燃料,让自己变得更强。它如同一个斯多葛主义的信徒,将“以阻力为动力,化障碍为道路”的《沉思录》哲学践行到了极致。
历史也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了它。
它经历过银行封锁,经历过黑客侵袭,经历过内部分裂,却始终在不可协商的信条上寸步不让 。这并非技术的奇迹,而是一种新型社会共识机制取得的成功 。比特币以一种新的方式,把“绝对”重新装回到一个被极度相对主义侵蚀的世界里 。
你能够把它看成是过时的理想主义,也能够把它理解成在旧观念崩坏的时代状况下,一种被迫生长出来的精神避难所 。
那么问题回到我们自身,在一个规则能够被修改的世界里,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信任?在一个承诺可以被打折的世界里,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信任?在一个系统可以“暂时失效”的世界里,我们究竟应当如何理解信任?我们是否还需要某种不能轻易被改写的东西,来作为抵御不确定性的锚点?
你已走进那片金黄色的树林,它分出两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