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光明日报记者 刘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 朱继宁
一张红色作品蕴含悠久历史,小小纸片上展现壮丽景色。8月25日,“将剪纸艺术与山海风光结合 展现满族文化之美——锦州·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展”在辽宁省图书馆开幕。展览运用187件来自不同年代、涉及多种主题的剪纸佳作,全面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剪纸艺术传承与演变的过程。
进入“根基部分”,《通天树》《嬷嬷人》《媳妇人》《始祖神》等创作立刻把人们带到一个充满对自然敬仰和家族历史的远古时代。医巫闾山的先民原本以迁徙、捕猎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时期,他们经常向动物神灵、植物神祇表达祈愿。那些用树皮、兽皮剪制或木头雕琢的神像,在医巫闾山人开始农耕定居之后,慢慢转变成了剪纸形式保存至今。那些寄托着对自然敬畏之情的“通天树”,那些描绘始祖女神崇敬的“嬷嬷人”“媳妇人”,还有那些象征动物神信仰的牛神、马神、狐神等形象,都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它们被刻印在红色纸张上,构成了流传久远的古老印记。
展馆中,最受瞩目的当属满族剪纸匠人们联手制作的“嬷嬷人”长卷,长卷上,一百零八个嬷嬷人形象千差万别、仿佛翩跹起舞——有寓意好运的“喜神”,有展现契丹族起源神话“青牛白马”的标志……
这件剪纸作品竟能站立着,比平面的更有趣多了,一位观众拿着手机,正调整着拍摄的角度,同时激动地跟身边的同伴说着什么,立体剪纸装置打破了平面的束缚,生命树、立体嬷嬷人这些作品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热闹的拍照场面成为了“枝繁篇”展区的一大特色。
展馆之中,不同年龄层的手艺人佳作集中于此,山林的刚毅、草原的壮阔、海洋的浩瀚以及农耕的平和,都呈现在红色纸张上,其中《二十四节气》系列剪纸尤其引人注目。传承人以剪刀作画笔,以红纸作书卷,为每个时令镂刻出最典型的画面:立春时《打春牛》,雨水时《填仓》,惊蛰时《敲房梁》……让二十四节气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的哲理观念、耕作习俗、岁时庆典变得形象生动、易于体会、触手可及。
“叶茂篇”充满年轻气息,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在面貌。在仿制的北方土炕环境中,孩子们手持彩纸和刻刀亲身感受剪纸艺术;来自渤海学院、胡家学校等传承机构的师生们,以及国际学生们的融合创作,被一同展出。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表现手法,揭示了剪纸技艺融入现代日常的广阔前景。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31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