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网络上有人上传了在飞机上点烟的视频,视频里还写着“第N次带火机子上飞机”,这件事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9日声明,针对四川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通报,经核实,迟某某女性,34岁,2025年9月6日搭乘从新加坡樟宜机场飞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班。飞行期间,迟某某为赚取关注度,在座位点燃自带的打火机,并录制影像资料。
飞机降落后,迟某某把拍好的影像资料和编写的文字组合,加上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位置信息,放到网上公开了。查了查,迟某某今年没坐过国内飞行的飞机,所以不像是故意要吓唬大家的。现在,已经按照规矩对他进行了行政拘留处理。
漠视航空安全 扰乱社会和网络空间秩序
航空安全不容忽视,迟某某借助不同国家机场安检措施的出入,故意在飞行途中点燃火机,又故意将位置信息设置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随后将剪辑好的视频上传至网络,意图博取眼球、招揽关注。这种将违法行为当作炫耀资本的做法,会对社会公众造成哪些后果?有何不良效应?让我们听听法律界人士的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迟某某借助航空安全事件进行虚假拍摄以吸引关注,这些内容在网络上大量扩散,势必造成负面效应和实际损害。
第一,迟某某的行为明显扰乱了社会秩序和网络空间秩序。航空安全议题常常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迟某某清楚这类影像容易激起公众讨论,却故意捏造不实信息来博取关注,暴露出他对飞行安全的轻视,不仅妨碍了民航机构的正常运作,更使得虚假消息在互联网上持续扩散,分散了民众的注意力,最终削弱了真实资讯的影响力。
其次,依据我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飞机不允许随身携带或托运火机、火柴等易燃物品,任何藏匿携带的行为都是违法的,迟某某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向公众传递错误观念,使公众对我国航空安全管理措施及其法律后果形成错误理解,也会损害公众对航空安全的信心。
一旦这种虚假信息引发广泛讨论或造成恶劣影响,迟某某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后果。根据四川省公安厅机场公安局公布的警情通告,警方已对迟某某实施行政处分,这一处理方式与《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条款相符。这一事件也告诫我们,在互联网上传播内容时,务必恪守法律法规,对自己的言论行为负责,企图通过捏造或歪曲事实等手段吸引注意力的做法,最终会面临法律的惩处。
打火机被误触容易直接引发机舱火险
飞机旅行为何不允许带上火柴盒,这项禁令的出台有哪些缘由?假如携带了会有什么后果?让我们听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领域的学者、《航空知识》杂志的负责人王亚男的分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航空知识》杂志的主编王亚男表示,中国民航的相关规定中明确指出,旅客在乘坐飞机时不得随身携带打火机,因为打火机属于火源,其内部含有燃料和能够引发燃烧的装置,而燃料属于易燃易爆物品,一旦在旅途过程中发生意外触碰,极有可能在客舱内直接引发火灾隐患。
部分打火机的燃料采用压力容器方式储存,这种储存形式在特殊状况下容易发生破损,一旦破损将在客舱内引发火灾隐患。此外,打火机在客舱内的存在,还可能为个别人员实施破坏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中国民用航空法规明确不允许乘客在飞机上携带火机,各个国家的民用航空安全法规存在差异,因此搭乘国际航班时必须严格遵守始发国和目的国的各项安全要求,即便在规定允许的情况下,若在客舱内公开点燃火机,导致客舱内出现明火,这种行为在任何国家的民用航空法规中都属于违规行为,理应接受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