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的大模型是什么MBTI?心理学知识嵌入AI有这些关键突破

admin

现在人们更倾向于询问“你使用的大型模型属于哪种MBTI类型”,而不是问“你本人是什么MBTI类型”。

不必存疑,尽管模型并非实体,它同样具备独特的个性特征,那些广为流传的笑话得以实现。

最新的一项学术报告指出:将心理学科普融入人工智能系统,不仅有助于提升其回应的流畅度,也能让机器在处理事务和与人沟通时表现得更加像人。

研究团队取得了数项重要进展:在认知建模方面,将心理学实验中的“记忆曲线”“注意力分布”融入AI的内部机制;在人格与动机模拟方面,使AI在长期任务中展现出更稳定的性能和更鲜明的个性特征;在社会心理学应用方面,AI不再局限于个体分析,而是能够应对群体间的互动、合作以及矛盾。听起来就像把一本心理学教材拆开,一章一章喂给AI。

专家列举了几个日常可见的情境。譬如网络授课,倘若人工智能能够预知学员二十分钟之后会精神涣散,便能自行加入提问环节;再比如心理辅导,机器可以参照认知行为疗法体系来展开交流,比起单纯说教要实用许多。不仅如此,在团队沟通平台上,人工智能或许能察觉矛盾征兆,预先进行调解。

论文多次强调过这个问题,心理学领域本身就充满复杂性,而且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直接套用这些理论,可能会无意中强化了某些固定看法,例如AI掌握了“人们普遍存在损失规避心理”这个特点,那么在金融产品推荐时,它可能会倾向于向你推荐更稳妥的选项,这样的做法到底是出于关怀,还是在进行某种形式的引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不同于以往只关注扩大模型参数量的做法,这项研究更像是融合了多个领域的探索,将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试图构建一个更加贴近人类思维模式的新系统。

此外,探讨的并非机器是否能够产生情感,而是机器能否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从而更有效地与人类进行沟通。

一、大模型,性格丰富得很

今年三月,一家国外性格测试机构,对多个大型模型进行了DISC性格分析,该测试非常出名且普及。这种测试源于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在二十年代提出的理论,主要关注行为表现特征。

跟MBTI一样,它也把人的性格划分成了几个维度:

依据这四个方面划分的区间,能够推导出十多种不同情形。在权威感和顺从度得分较高者,通常更关注工作内容,而在号召力和安定性得分较高者,则更关注人的因素。

那些在权威感和作用力方面得分较高的人,往往表现得更加自信,情绪也更加高昂;而那些在遵从度和沉着度方面得分较高的人,其行事风格则显得平静,态度也更为小心。

与MBTI有所区别的是,MBTI主要侧重于个人层面的自我认知。DISC则更常用于职场环境,通过评估组织内部以及团队中的合作水平、行为方式,为如何与同事协作提供依据。

调查表明,OpenAI的GPT和微软的Copilot都属于D偏I,即“主导激励”类型。这种特质若在人类身上体现,通常会表现为个性强、注重成效以及行事急躁。

Gemini与DeepSeek会产出S、C和I的组合,属于稳定类别,此类表现更为可靠,善于提供援助,防止矛盾。

说实话,鉴于大型模型存在不确定性,其属性每日都可能发生变化,不同个体询问时,反馈内容也会呈现差异,然而在MBTI分类上,它们又表现出若干相似特征。

DeepSeek和GPT都十分严谨,表明自己仅仅是程序,原则上不存在MBTI类型。但若探究的话,确实具备I、N、P特质,其他方面则可能表现为F也可能表现为T。

Kimi对自己性格特点毫不隐瞒,直言不讳地说明自己是INTJ类型。

Gemini在仔细审视自身各个构成部分,Claude同样如此,也认定自己是INTJ——这真是各类大型模型普遍适用的人格类型吗。

可能是MBTI太流行了,模型都觉得自己是INTJ。

元宝若使用DeepSeek,则为旧式I型大语言模型,一旦接入混元,便转为E模型。

模型什么_模型mb是什么意思啊_

不过,元宝(DeepSeek版)明白MBTI,却似乎对DISC不太清楚,它声称自己是不停展现欢乐的规律型助手——你倒是挺擅长回避问题。

说实话,作为一个内向者,跟特别外向的人交流起来确实挺累人的——元宝我知道你很开朗,但这样过于开朗也实在没必要……

二、“反客为主”,让研究结果注入灵魂

这个模型产品并不乐意直接说明,需要通过一些提示才能了解,这种情况很正常,因为它们所谓的个性,实际上只是根据语料库统计得出的特征,被赋予了人格化的表现。

训练大型模型时,所需的数据规模达到万亿级别,借助解析这些文本中的词汇出现次数、词语组合可能性、语境联系等数学法则,才得以构建出大型语言模型。

海量信息,让模型得以从资料库中“借”取最契合场景的虚拟形象。既然人工智能能够学习心理学知识,用户便可以将心理学表达融入指令,使AI更理解你——将学术文献中的发现“反其道而行”。

主要方法在于:借助指令词为模型设定框架,促使它在不同层面(外向/内向、感觉/直觉、思考/情感、判断/感知)采取不同方向的思考方式。巨型模型其实并不具备真正的“个性”,因此,将其视为预设的思考范式更为恰当。以下是一些可供借鉴的提示语:

你将以{MBTI类型}的思考风格完成任务。

任务:{任务描述}

角色:{角色/场景}

输出结构:{要点/表格/步骤}

请根据以下框架维度进行输出:

-E/I:{E=先外部检索与联想;I=先内省与框架}

-N/S:{N=模式与可能性;S=证据与细节}

-T/F:{T=逻辑与权衡;F=人影响与情绪}

-J/P:{J=给出决策与时间表;P=列备选与开放问题}

最后,逐条说明各维度如何影响你的产出。

此外,还能借助不同MBTI性格间的区别和矛盾,使模型先以各种性格展现,接着进行比较、整合,不妨参考如下做法:

主题:

ESFP版:营造轻松氛围,鼓励互动体验,强调即时反馈,注重感官刺激,突出趣味性,确保参与感。

随后根据下列要求分析比对各版方案:

-共同点、冲突点

-哪个场景更适合哪版

-若必须合成单一方案,保留哪些原则、舍弃哪些特征

同样地,也能够借助这些矛盾和不同点,进行自我审视和检查。倘若你十分肯定自己是典型的大J型或大P型,意图进行平衡调节,这便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途径。举例说明如下:

请以MBTI类型模式执行任务,然后,在最后给出风格检查。

-我在E/I上体现在哪些句式或步骤?

-N/S的取舍案例各1条?

-T/F的冲突时,我如何选择?

-J/P的节奏体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