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幸福食堂:为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贴心就餐服务

admin

中新网甘肃新闻7月4日电(张旭辉)一大早,陇南市徽县榆树乡石北村村民王娟娟就开始忙碌起来。按照“爱心接力食堂”的安排,她负责为村里的五保户、残疾人户、留守老人送去爱心饭。只见她洗菜、切菜、煮饭,手艺娴熟,把爱心倾注到每一碗汤、每一顿饭菜里。

群众在哪儿,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儿。近年来,辉县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把“幸福食堂”作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不断探索完善各项服务制度,稳步向外延伸、扩大范围、提升质量,为辖区内老年人、留守儿童等提供方便、快捷、贴心的就餐服务,让他们在“幸福食堂”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整合资源构筑阵地 让小食堂“做强”

“这里的饭菜不仅便宜,还很适合我们的口味,很不错了!”玉关乡村民周国忠满意地说,“政府对我们这些老人很关心,我们儿女都在外打工,在‘幸福食堂’吃饭,不仅方便实惠,饭后还可以和老朋友下棋、聊天。”

玉关乡筹集民政项目资金,发动集体资源,将村里闲置的公交车站改造成集幸福食堂、幸福卫生间、幸福公园、幸福美发店等功能用房于一体的“幸福家园”。

年逾七旬的穆美玲是“幸福之家”的常客。由于儿女常年在外打工,老太太一个人行动不便。“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理发,公共卫生间干净,食堂饭菜可口,在村里也能享受到最好的照护。”幸福之家的落成让老太太从心底感到满足。

近年来,徽县充分整合资源,按照“政府主导、村级管理、村民自愿、非盈利”的原则,筹集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政项目资金,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完成了幸福食堂的规划建设。

目前,全县已建成农村“幸福食堂”34个、五保户30个、老年福利院1个、老年活动中心2个、养老院1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个、互助幸福院4个,2023年将惠及7.8万人次。

优化共建共享模式 让小食堂更实用

陇南徽县:小食堂烹出“大幸福”_陇南徽县:小食堂烹出“大幸福”_

走进玉树乡山坝村“幸福大院”,几位老人有说有笑,满脸幸福。在乡愁记忆馆里,每一件老物件背后,都是村民难忘的回忆,也有一段悠长的故事。

70岁的张映雪在院子里晒太阳,“孩子们都在外面打工挣钱,我来食堂吃饭,一顿饭只要两元钱,每天都有新菜品,孩子们吃得放心。”幸福小院虽然不大,但功能齐全,除了食堂、怀旧记忆馆外,还配备积分超市、手工坊、爱心发廊、爱心澡堂、留守儿童小书桌等,多功能服务一应俱全。

任润霞在幸福食堂担任厨师,这是一个公益岗位。她说:“幸福食堂温暖了老人的胃,也安慰了在外打工的子女的心。”

据了解,“幸福食堂”采取政府统筹、乡(镇)村(社区)管理的模式,由村(社区)党支部组建专门团队负责运营管理,在保证向“三留守”、特困人员提供各项服务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针对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困难群体,还实行“村民(社区)订单+村(社区)调度订单+志愿者接单”的服务体系,送餐上门,建立了以家庭为依托、村(社区)为支撑、志愿者服务为支撑、功能齐全、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共享体系。

做实服务暖民心 让小食堂“活”起来

玉关乡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包新媛每天放学后都会和同学们一起去“快乐家园”写作业。对她来说,每天写完作业后,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拼图、做手工、画画,就是一天中最快乐的课外时光。

为解决留守学生无人辅导的问题,徽县组织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利用晚间时间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填补家长在外打工的“管理真空”,确保所有孩子都有人辅导作业、监督学习。

“孩子在家有人陪学习,我们出门在外也安心。”不少在外打工的家长纷纷竖起大拇指。

徽县建立“纵横分工结合、分级负责、全镇协同”的乡镇村级网格化管理和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全县221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志愿服务队,组织留守妇女通过技能培训、知识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技能,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增收。同时充分利用各类主题节日,开展“关爱慰问”“结对共建”“地方名人大讲堂”“典型事迹宣传”“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借幸福食堂集中就餐机会,广泛了解需求,切实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