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季,松江区石湖荡镇新园村村口的“四合院”和天气一样热闹,一群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人始终围着一群老人。95后女孩潘志帆也在队伍里。作为选拔生,上任前她还曾担心如何融入老人圈子。如今她放下心来:“村里老人虽然多,但村‘两委’都是本村本地年轻人,沟通、座谈很顺畅。”
这些年轻人整天在讨论什么呢?村门口挂着的牌子透露着些许线索:“全国文明镇”“全国乡村治理模范村”“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上海市学习型村庄”“上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村里的老人说,这些荣誉是年轻人的辛勤劳动和奉献换来的。
根据村民需求提供服务
“其实在村里工作不需要什么花言巧语,做好服务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新源村村委会书记王叶说的。她今年37岁,是队伍里的“大姐”,村里的长辈都叫她“叶子”或者“小叶”。
王野一整天都很忙。半个小时的采访中,有两个村民找她解决问题,还有一个村民打电话过来。她一边回答问题、交流,一边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笔记。王野说,服务村民,就是要跟着村民的节奏走。“我的办公室门永远开着,只要我不出去开会,村民随时都可以来找我。”
2008年,王野回到村里。此后,受到村民好评的服务项目逐渐铺开到村里的每个角落。以村口的“四合院”为例,4000平方米的空间里建有医保、水电煤气缴费一站式村务受理服务和政策咨询大厅,还有村卫生室、农家书屋、老年活动室、油盐酱醋等便民服务点等。以便民服务点为例,所有商品均按购物网站实时价格销售,针对行动不便的村民,网格志愿者还提供免费送货上门服务。
抓建设 借乡村振兴之机
服务好不好,村民说了算。谈起村里的年轻干部,村里的老人纷纷开口——“这些孩子是我们看着长大的,踏实肯干。”“他们把村里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情,什么事都干得干干净净。”“大家都能吃苦。”
目前,新源村党支部、村委会共有5名常任干部,年龄最大的是王野和党支部副书记陆迪凤,最年轻的是分管团、妇女工作的曹远新,今年27岁,分管文体工作的张晓婷刚满35岁。回村从来都不是她们的后备选择,而是她们的第一选择。
“从小在村里长大,我对这里感情深厚,大学时也选择了与农业相关的专业。”曹远新说,在乡村振兴的支持下,村里每年都有大变化,每月都有小变化。新源村是由原吴村和古昌村合并而成,不仅行政区划发生了变化,村容村貌、生活质量也稳步提升。现在是暑假,村里的墨香书法班每周四上午准时开课,学生有本村的孩子,也有邻村来上课的孩子,书法老师是本村村民朱景焕。
谋发展,聚焦产业致富目标
农村要繁荣,产业要兴旺。近年来,培育富民产业成为“村官”们的一大心事。村里还涌现出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当里果蔬专业合作社里,西瓜挂蔓、桃子红上枝、水晶梨长势喜人。“80后”谭安福引进的火龙果、四川青梅等果品畅销,他还推出了采摘套餐。
但大家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和发展好的村子相比,我们村的产业还是有些薄弱。”卢迪峰坦言,虽然整体看上去红火,但目前还是以合作社和农户为主,距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除了种植,村里还想搞乡村旅游,这要有特色、要创品牌。有村民建议在种植的基础上,重点做特色采摘,还有村民想办农家乐、家庭烧烤、垂钓营地。
“致富的门路千万条,只要瞄准目标,脚踏实地,农村永远会越来越好,这十几年的发展就是明证。”站在村里新修缮一新的人民大舞台文化广场,看着不远处长势喜人的稻田,王野对新源村的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