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古镇青龙镇: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admin

上海青龙港遗址_上海青龙港衰落_

很多人以为上海的繁华是从1843年开埠开始的,其实早在宋代,上海的对外贸易就已逐渐繁荣起来,道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青龙镇被誉为“上海第一古镇”,青龙镇的崛起与繁荣,是大上海的背景与基因。

上海青龙港衰落_上海青龙港遗址_

上海青龙港遗址_上海青龙港衰落_

点击查看大图

唐宋时期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据史料记载,青龙镇始建于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是上海最早设立的镇。青龙镇北临吴淞江,东临大海,唐代为以军事防御为主的海防重镇。随着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地处江海十字路口的青龙镇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契机,因海上贸易繁荣,迅速发展成为唐宋时期上海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有“东南巨镇”之称,在当时极为有名。

上海青龙港衰落__上海青龙港遗址

上海青龙港衰落__上海青龙港遗址

到北宋时期,青龙镇的国内外贸易已相当发达,据嘉祐七年(1062年)《隆平寺灵鉴塔铭》记载:“杭州、苏州、湖州、常州等州每月进货,福建、漳州、泉州、明、越、温、台州等地每年进港二、三次,广南、日本、新罗等地每年进港一次……”青龙镇不仅与东南沿海许多港口联系紧密,而且与今越南、日本、朝鲜等海外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贸易关系。

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海关缴纳的商税达15879贯,居全国第五位,是一般镇商税的5倍,在当时全国11个沿海口岸城市中位居第一。7、青龙镇的繁荣引起了宋朝政府的重视,于是在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在秀州华亭县设置外贸管理处,青龙镇就属于该县。

海上贸易的兴盛带动了青龙镇的快速发展,工商业繁荣,一度甚至出现“人在此地乐得无比,寸土无空”的繁华市井景象。据当时著名诗人梅尧臣所撰的镇志(《青龙杂志》)记载,有“三亭七塔十三庙二十二桥三十六坊”。据考古勘探,青龙镇核心区面积2平方公里,沿今老通泊池一带,分布在松泽堂下游两侧,是太湖地区最繁华、最发达的镇区。

宋代上海的文化港

_上海青龙港衰落_上海青龙港遗址

作为商贸重镇,光有经济繁荣是不够的。青龙镇国际化大都市氛围的关键在于文化港的建立。在这座小镇,你可以欣赏到海景、寺庙的雄伟,还有人潮涌动的长巷和街道,商贾往来。对于一半“风云”、一半“浪漫”的宋代文人而言,无疑是绝佳的灵感源泉。

北宋书画家米芾任青龙镇知府时,曾撰《隆平寺藏经记》、画《上海南青山图》等,表现当地的自然风光。米芾也在青龙镇居住过一段时间,观潮后写下“百川回头,不觉又如被吸进鼻中。老鱼无路随波逐流,亭台空泣向沧州”的诗句。曾任枢密院吏的张昱从福建建安迁居青龙镇南,将自己的居所命名为“四塘”,苏轼曾为之撰文。 宋代地工郎英熙曾写下优美的《青龙赋》,此赋记述了青龙镇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至今仍是研究宋代上海最早通商港口青龙镇的重要文献。

众多文人墨客以到过青龙镇为荣,对青龙镇赞不绝口,由著名文人李行中修建、苏东坡题写的醉面亭,成为文人墨客云集青龙镇的文化沙龙。

考古发现与航运有关的遗迹

上海青龙港遗址__上海青龙港衰落

北宋以后,青龙镇的河道和海港地形受到极大限制,生态和水网逐渐遭到破坏。吴淞江上游日渐浅薄,下游不断收窄,海船已无法沿吴淞江溯流而上到达青龙镇。最后青龙镇被上海镇(现黄浦区老城区)取代,上海港迅速崛起。如今,青龙镇遗址上仅存青龙塔等少量遗迹,依稀可寻昔日风采。

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于2010年至2016年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长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经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考古人员在这个埋藏在地下近千年的古镇里发现了6000余件古代文物。这些瓷器大多来自闽南、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窑口,讲述了青龙镇昔日舟船云集的繁华,也是青龙镇作为海上贸易重要港口的证据。

上海青龙港衰落_上海青龙港遗址_

2016年秋,上海博物馆考古队在“青龙镇遗址”发掘现场,发现了作为航海塔使用的隆平寺塔基遗迹,并在塔基下发现保存完好的地宫,以及卧佛像、阿育王塔、遗物等。这次考古发现,不仅印证了唐宋时期的繁华景象,更发掘出埋藏在这里的上海文明历史,对研究上海城市发展史、海上丝绸之路史具有重要价值,开创了考古证据与文献研究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上海青龙港衰落_上海青龙港遗址_

青龙镇遗址因此入选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9年10月,青龙镇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上海港的起源,青龙镇将永远载入上海史册。

撰文:西蒙

图片:青浦区文化和旅游局周阳宇、范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