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集卡成瘾,商家售卖盲盒是否合规引关注

admin

小小卡牌看似蕴藏着大魔力。暑假期间,一些学生沉迷于收集卡牌,通常会从一整盒卡牌中随机抽取卡包,每包有5至6张卡牌,便宜的要10多元一包,而“高档”的则要几十元一包。卡包不透明,玩家在打开前无法判断包内卡牌的作用或等级,就像抽盲盒一样,需要“赌运气”。

部分未成年人的“集卡癖”成为不少家长担心的问题。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3年6月发布的《盲盒业务规范经营行为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

《法制日报》记者近日发现,虽然部分商家在盲盒外包装上明文标注“本商品不得销售给8岁以下未成年人”或在产品销售区张贴“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本商品须取得监护人同意”的提示,但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销售人员并未询问未成年人实际年龄,就将商品出售。

未成年人“集卡癖”成因何在?盲盒销售市场该如何规范?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专家。

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是什么让未成年人“集卡成瘾”?_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是什么让未成年人“集卡成瘾”?_

随机刺激释放多巴胺

“打开一个就想继续打开,根本停不下来。盲盒抽卡为什么会让小孩子上瘾呢?盲盒抽卡其实就是盲盒的一种,是一种随机性非常高的产品,为了集齐所有款式或者抽到自己想要的某一款式,通常需要不断的回购。盲盒的这种随机打开,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内啡肽等,让人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进而形成上瘾倾向。”北京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师陈静说。

在遇到一些沉迷于此的未成年人后,陈静发现,打开盲盒后,卡牌很大概率是普通的,但也有小概率是隐藏版或者限量版。虽然这个概率不高,但偶尔有这样的体验,也令人难忘。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间歇性强化,导致未成年人对隐藏版或者限量版产生期待,从而投入大量精力购买盲盒,严重的话可能导致成瘾障碍。

陈静发现,目前,抽盲盒卡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的一种社交行为,孩子们会在朋友圈或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开卡、“开盒”的经历和感受,炫耀自己的收藏,这种社交因素会让未成年人更愿意购买盲盒,从而参与到更多的社交中。

“还有好奇心。”陈静说,未成年人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盲盒利用其“不确定奖励”的特性,吸引个体打开盲盒卡一探究竟。比如抽到喜欢的卡牌或者“稀有卡牌”,对抽卡者来说就是一种正向强化,会鼓励个体继续采取这种行为。盲盒抽卡的随机奖励机制,导致个体的强化行为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频率更高,消退的速度也更慢,容易形成成瘾行为。

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是什么让未成年人“集卡成瘾”?_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是什么让未成年人“集卡成瘾”?_

陈静告诉记者,目前对于“盲盒成瘾”尚无评判标准,但可以根据以下四项标准进行判断:“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在购买盲盒上,难以控制购买盲盒的冲动”、“耐受力增强,需要花更多钱购买更多盲盒才能达到预期的兴奋感”、“难以减少或停止购买盲盒,一旦不买盲盒就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购买盲盒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造成经济压力或诱发不道德行为(如欺骗、盗窃等)”。

抽牌习惯导致玩家上瘾

商家手段也是未成年人沉迷于集卡的原因之一。

“盲盒抽卡这种销售模式,具有类似赌博的功能,如果仔细审视商家单方面设定的规则,就能发现其具有引诱消费者上瘾、进行循环消费的功能,这是商家诱导深度消费的典型套路。”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吴景明说。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未成年人校园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告诉记者,目前盲盒抽卡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制定和使用的销售方式存在误导性,他们利用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制定抽卡和销售规则,刺激未成年人不断获得奖励和满足感,从而进行重复购买,甚至产生情感依赖。

_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是什么让未成年人“集卡成瘾”?_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是什么让未成年人“集卡成瘾”?

任海涛认为,“集卡癖”对未成年人的危害很多,表面来看,可能是财产损失,有的孩子会把很多零花钱花在画卡上;更深层次、更需要关注的,是对未成年人心理的危害,如果未成年人沉迷其中,花大量时间画卡、记卡,可能会影响其身心发育。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产品、商品应当禁止。从立法目的来看,盲盒抽卡、卡牌收藏等容易使未成年人沉迷的商品应当禁止。”任海涛说。

多管齐下规范盲盒市场

为规范盲盒业务经营,推动盲盒经营者加强合规治理,《指引》从四个方面进行规范:

制定了负面销售清单,对于不适合盲盒销售的药品、医疗器械、活体动物、易燃易爆物品等,提出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对于事关群众健康的化妆品、食品等,作出限制性表述。

_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是什么让未成年人“集卡成瘾”?_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是什么让未成年人“集卡成瘾”?

明确信息公开范围。要求盲盒经营者以显著方式公开披露盲盒内物品价值、抽奖规则、抽奖概率等关键信息,确保消费者在购买前了解真实情况。

鼓励建立最低保障制度。鼓励盲盒经营者通过设定抽奖时间、金额上限、抽奖次数上限等方式引导理性消费,自觉承诺不囤货、不炒卖、不直接进入二级市场。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严格限制盲盒销售对象年龄,要求不得向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要求盲盒经营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鼓励地方相关部门出台保护措施,推动学校周边消费环境净化。

在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银江看来,真正推动《指南》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相关企业要积极主动按照相关要求,诚信守法经营,自觉履行主体责任;相关盲盒行业组织要制定相关自律准则,指导行业自律;相关行政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监管执法职责,一旦发现任何违反法律法规或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并公开曝光。

“目前《指南》仅为一个规范性指导文件,并未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未来还需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盲盒的法律边界,推动盲盒行业规范发展。”陈银江说。

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是什么让未成年人“集卡成瘾”?__停不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是什么让未成年人“集卡成瘾”?

“需要强调的是,类似抽卡这样的盲盒消费要想保持持久生命力,必须摒弃低水平的营销手段,转而在提升文化品位和价值上下功夫,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抽盲盒卡所带来的积极文化元素。”陈银江表示,这种诱导消费者特别是未成年人以娱乐、游戏的形式支付高额费用却得不到应有回报的典型畸形消费方式注定不会持续太久。

他建议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持续出台相应指导意见,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用柔性监管来规范盲盒抽卡等商业模式,引导盲盒抽卡生产者、经营者诚信经营,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

“地方可出台保护性措施,规范中小学校园周边盲盒销售行为,加大对校园周边商家的监督检查频次。”陈银江说,“学校也要发挥课堂优势,教师要帮助未成年人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引导未成年人进行积极健康的消费行为。家长也要履行监管责任,引导孩子进行更健康的休闲娱乐活动,让孩子懂得适度玩乐,避免沉迷。”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