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唯有绿》中,“绿”身姿曼妙,身穿拖地如山峦起伏的绿色长裙,以曼妙的舞姿描绘出《千里江山》中层峦叠嶂的群峰;舞蹈《锦鲤》中,红白相间的鱼尾服饰飘逸灵动,呈现着锦鲤在深蓝色背景中畅游的精彩瞬间……
舞台服装是舞台表演的组成部分,是塑造人物外在形象、体现表演风格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一些优秀舞台剧中的服装不仅为人物塑造提供了视觉支持,也是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作为作品中的点睛之笔,成为观众议论和回忆的焦点。如今的舞台服装设计已不再仅仅是为演员设计服装,而越来越成为与舞台布景、灯光、音乐等一起支撑舞台表演完美呈现的综合要素之一。
民间舞剧《红楼梦》十二金钗服饰云肩设计纹样资料图
1.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诗意表达
近年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彰显中华审美精神,将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巧妙融合,成为舞台服装设计的亮点。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以往仅仅融入中国传统元素的设计,在这股“新国风”中,舞台服装设计不仅抓住了传统元素的“似”,更探寻了其背后文化内涵“形神兼备”的诗意表达:传统元素的运用,不是直接“拿来”,而是通过“借物”的方式,抓住其美学内核。
这种“借物”尤其体现在对传统绘画、传统诗词、传统器物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如舞诗剧《唯有青鹿》中人物“青鹿”的服饰设计,就是在研究、整理、提炼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之后的外化表达:服饰底色取自《千里江山图》中群峰的色彩,即渲染后的上蓝、石绿。裙摆设计将上衣裹在腰间,形成层次感营造出重峦叠嶂的气势,长袖层叠叠犹如山峦起伏。在“入画”一幕中,“青鹿”舞者跟随王希孟不断挥舞的画笔,舞入画中。这些色彩来自于画中,又回归于画中,让观众沉浸在天人合一的意境之中。
再如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服装设计,是将文学经典中服饰细节描写提炼化,并艺术化地搬上舞台的一次成功探索。尤其是在《十二金钗记》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师将云肩这一核心设计元素作为重点,将“云肩如花,花似云肩”的理念贯穿全剧。从原著中提取“花”的形象,用刺绣工艺呈现在每一个人物的云肩上。不同的花,不仅寓意着不同人物的性格,也暗示着人物的命运。这一设计参考了明清绘画、京剧、昆曲以及孙文的绘本《红楼梦》,在保留部分古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了现代审美,既美观又贴合人物性格,同时又不会过于厚重,更好地满足了舞蹈表演的需求。
舞剧《唯有绿色》剧照及照片
2. 联动表演、布景、灯光、音乐,打造华丽舞台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进步,舞台服装与表演、布景、灯光、音乐等元素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巧妙衔接、协调联动成为演出的加分项。
舞台服装与表演、布景、灯光等的配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以使作品在对所表现对象的拟态中达到艺术上的“似是而非”的效果。如中央电视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节目《锦鲤》,十一尾敏捷的“锦鲤”如惊鸿一瞥的天鹅般翩翩起舞,又如游龙般潇洒自如,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这种效果正是舞台服装与其他舞台元素紧密配合的结果。在立体的舞台空间中,蓝绿色的水面不断变幻,舞者依靠钢丝结合弹簧绳在空中翩翩起舞,使锦鲤游动的画面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锦鲤》的服装设计充分考虑到动物拟态、视觉效果、人物动作的三重需求:为达到锦鲤的生物拟态效果,服装采用红白两色,自上而下由白逐渐变为红,模拟锦鲤色彩斑斓、变化多端的尾鳍;为表现锦鲤在水中畅游的姿态,面料采用轻薄的真丝,鱼尾采用长短不一的不规则造型,随舞者舞动,描绘出鱼与水的亲密关系;为配合表演者的动作,裙尾的长度经过精确计算——在钢丝结合弹簧绳的技术支撑下,2米长的裙摆能完美展现演员动作的起落、平移和节奏。
通过材料的创新,舞台服饰与灯光、音乐等进行衔接和协调,提升了舞台表演的综合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更加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例如,今年在国内首演的儿童剧《糖果屋》中,精灵们的服饰采用智能光纤,这是光纤材料与服装面料结合的一次尝试:在材料一端采用LED作为光源,光纤通过电子设备的运行将光束传输到服装面料内部,实现服装的发光和色彩变化,并能与音乐节奏、舞台整体灯光联动。该剧改编自同名童话故事,这种舞台服饰设计让精灵与其他人类角色有了明显的区分,也更加符合精灵的角色定位,成为整部剧营造的梦幻童话王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千里江山》部分资料图
3.服装、艺术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是未来趋势
舞台服装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一个门类,与一般的服装设计有很大区别。舞台服装的发展与服装设计的趋势息息相关,同时又有其独特的属性。在未来的发展中,服装、艺术与科技完美融合的呈现形式将逐渐成为戏剧表现形式突破维度发展的创新路径之一。
舞台服装设计可以借鉴前沿的服装艺术设计理念,服装设计师往往通过实验性材料、创新服装结构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些手法也可以运用到舞台服装设计中,更好地表达剧作的主题和情感。比如,如今的服装艺术利用3D技术,将时装完全虚拟地呈现出来——服装不再需要实物来承载,甚至“穿着”也不再是其基本属性。通过视觉创意实现的全息时装秀已在时尚领域出现,为舞台服装设计如何满足更高的互动需求提供了借鉴。需要注意的是,舞台服装设计与一般的服装设计有很大的区别。我国舞台服装设计大师李克宇就曾说过,舞台服装设计往往需要让位于功能性让位于美观性,满足人物动作表现的需要。在舞台服装设计中,要体现剧作的时空背景、表演者的身份和角色特征,充分考虑穿着者的肢体动作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舞台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融入高科技元素将成为舞台服装设计不断满足观众多样化审美趣味的重要方式。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剪辑、超高清LED显示屏、裸眼3D、XR(扩展现实)等显示技术,观众可以看到实体服装与虚拟服装的互动呈现,演员也能在几秒钟内完成“穿衣”,带来强烈的震撼效果。通过动态捕捉、3D投影等方式,赋予舞台服装色彩、造型变化,成为演员与观众互动交流的方式。技术也将进一步推动舞台服装面料的革新,不少服装设计师开始利用3D打印、光纤制造等方式制作新型面料,不仅引领未来时尚的发展趋势,也对舞台服装设计产生影响。例如,荷兰前卫时装设计师Iris van Herpen与荷兰国家芭蕾舞团、中国舞蹈家毛晶晶合作拍摄的短片《仿生学》,利用科技仿生学、3D打印技术制作舞蹈服饰,毛晶晶在色彩斑斓的纱衣中翩翩起舞,充满艺术感和律动感,强化了舞蹈的表现力。
光明日报(2024年8月14日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