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员、外卖员、网约车司机……新型就业形态从业人员顶着烈日、风雨奔波,其职业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关注。按照人社部等部门要求,自2022年7月起,在北京、上海、四川等7个省市,在美团、货拉拉、曹操出行等7家平台公司开展新型就业形态工伤保障试点。
试点两年来,工伤保障工作进展如何?如何更好地保障新就业形式劳动者的职业安全?新华社记者就此进行调查。
已886万人参加“新型工伤”保险
今年6月,北京某街道旁的一棵大树被大风吹倒,正在送餐的外卖小哥刘宇在骑电动车时摔倒,导致手部、腿部受伤。向美团平台反映此事后,平台客服协助其提交了工伤保险理赔。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没交过保险费,怕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拿不到报销。”刘宇说。没想到,几个星期后,他就拿到了2000多元工伤医疗费的报销款。工作人员还打电话询问他的伤情,是否需要做劳动能力评估。
记者了解到,与传统工伤保险不同,工伤保险由平台企业直接缴纳,按订单收费,按照月订单量申报、缴纳,不以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为依据,也不以工资总额作为缴纳基数。
试点两年来,“新工伤”推进参保全覆盖取得积极进展。截至6月底,上海已将7家试点平台公司新就业人员113.09万名纳入参保范围;四川省累计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31.95万人,累计发放待遇1.22亿元;北京市累计参保人数89.96万人……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七试点省市共有886万新增就业人员参保。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于飞跃表示,新型就业形态的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遭遇交通事故等职业伤害的风险较大,且风险承受能力较弱。“新型工伤”试点的实施,有利于填补“缺保”的空白,让他们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和经济补偿,减轻从业人员的经济负担。
多措并举破解服务痛点瓶颈
记者发现,为突破工伤保障服务痛点和瓶颈,各地借鉴对标工伤保险制度基本框架,在突破服务瓶颈、工伤认定、办理时限、待遇支付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
——打通服务瓶颈,提高理赔处理效率。
记者了解到,四川、上海、北京等地正探索引入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工伤认定、劳动能力评估、待遇支付等业务环节,建立“人力资源社保、商业保险、平台企业”三方沟通合作机制,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伤保障相关业务。
“在此基础上,成都推行快认定、快赔付模式,截至6月底,已办理事实清楚、信息齐全、无需劳动能力鉴定的‘轻伤快认定’案件756件,平均认定时间为2.63天。”成都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工伤保险处处长郑兴全说。
——建立适合平台跨区域运营的信息服务体系。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试点省市已在全国工伤保险信息平台汇总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集中的信息系统。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通过“全国统一申报、全市串联办理、信息集成共享”的方式整合工伤保险相关业务事项,对一次性伤残津贴、伤残补贴、生活护理费用等待遇实现“无需申报、即享即用”。
“快递、外卖等行业从业人员灵活、抗压能力强,具有企业共性特征。‘新工伤’通过自上而下‘全覆盖’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在试点范围内实现了平台从业人员、订单信息等数据的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及时流动。”郑兴全说。
——探索更加合理的工伤认定和处理机制。
北京已形成“三件一体”办理机制,将工伤认定、劳动能力评估、待遇核发“三件事”合并为待遇支付申请“一件事”,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后,只需提交一次申请,不再需要提交三次,后续还可获得全流程业务办理指导。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试点进展看,推行工伤保险有利于分散平台企业经营风险,新型就业形式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水平将明显提升,特别是重大伤亡事故保障水平将明显提升,凸显社保制度的安全网性质。
推动多方共建职业安全“防护网”
据人社部消息,下一步将探索扩大新型就业形式从业人员工伤保障试点。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虽然目前各地工伤保障试点总体形势平稳有序,但推进新型就业形式从业人员工伤保障仍需多方努力。
第一,有序推进试点,探索纳入更多平台企业。余飞跃表示,目前试点仅纳入四大行业七家平台企业,制度覆盖面较为有限。建议在试点经验基础上修订完善后,按照“一项制度,确保全面覆盖”的思路,在工伤保险制度难以覆盖的新就业群体全面推行该制度,解决制度保障“不全”的问题。
二是探索建立更加科学的职业伤害认定制度。与传统就业形态的劳动者相比,新型就业形态面临的职业风险有所不同,其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有新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乔庆梅说:“未来要建立更加科学的认定范围和方法,更加精准地识别这一群体的职业风险,保障从业人员的相关权益。”
三是为从业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保障。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天宇表示,应鼓励平台企业购买补充性商业保险,对工伤保障进行补充,为新型就业形态中的从业人员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同时,平台企业应加强工伤预防工作,增强工伤预防观念,不断完善安全防护措施,共同构筑职业安全“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