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新质生产力大会在沪举行,贾康谈新质生产力内涵与中国式现代化

admin

8月15日,由澎湃新闻《新引擎》周刊主办的2024新质量生产力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主题为“新改革、新动力:跨越周期”。

中国新供给侧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院研究员贾康在会上主旨演讲中表示,在推进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依靠和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动力、效率、质量的转变。

贾康: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乘数放大效应_贾康: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乘数放大效应_

认识新质量生产力的内涵

贾康: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乘数放大效应__贾康: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乘数放大效应

在谈到对新质量生产力内涵的理解时,贾康指出,新质量生产力的内涵之一,就是质变特征的“阶梯式升级”。“从基本理论层面看,‘新质量生产力’的内涵,首先是紧扣‘质变’理念的创新发展道路上的‘阶梯式’,即供给侧跨越式发展带来的具有质变特征的生产力新水平、新境界、新质量。”

贾康认为,新质量生产力的另一内涵,是具有质变特征的“要素组合升级”。 “在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关键节点上,在出现质变特征的同时,也要从另一个角度关注同样具有质变特征的要素组合升级。”即生产力发展中供给侧要素组合的升级优化,带来具有质变特征的生产力新水平、新境界、新质量。

贾康表示,供给侧因素除了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外,还包括科技创新成果、制度因素、管理因素、数据因素等。“如果把这些都加到多因素组合中作为供给侧因素,就不是简单地把传统的劳动力三要素相加,而是把它们乘以几倍,达到乘数效应。”

比如人工智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乘数效应,就是科技创新参与的供给侧各要素组合升级。生产力三要素组合升级可以表达为:(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这里的作用是乘数、放大,所以可以称之为第一生产力。”贾康说。

贾康: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乘数放大效应__贾康: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乘数放大效应

贾康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新质量生产力,要基于对其两个方面的综合认识,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全要素生产力”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地施策,量体裁衣地把握。高新技术领域、传统产业乃至“夕阳产业”,都要发展新质量生产力。“现在中央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总体上可以说,高新技术领域更直观地聚焦数字前沿突破,其他领域在“数字融合”的轨道上,更应该注重“如何融合”的设计。”

贾康强调,中央要求“推动新优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包括要把握前沿科技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有机结合,抵消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等传统供给要素支撑能力的下降,形成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思想观念创新的有机结合,提升发展新动力源。

贾康: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乘数放大效应_贾康: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乘数放大效应_

上海如何因地制宜培育优质新生产力

谈及上海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生产力时,贾康认为,在基本思路上,在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和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努力中,要继续把“上海自贸区原则制度”作为推动全面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依据,采取“企业负面清单+政府正面清单和责任清单​​”的制度,即企业“法律未禁止的,能为之”,在高标准保护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充分调动各方面聪明才智去尝试、去创新,形成预期动态局面;政府“法律未授权的,不能为”,要有正面清单,有权就要有责任,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考核,把量化结果成为官员制度问责的奖惩依据。这样,才能在改革攻坚中形成强大的新动力源泉——体制机制创新伴随着思想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潜在空间充分打开,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中国领先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化先行区。

_贾康: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乘数放大效应_贾康:高科技领域、传统产业都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乘数放大效应

贾康建议,在打造以法治为基础的高水平营商环境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培育和引进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主体,包括具有国际吸引力的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为数字“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在上海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并主要通过直接融资支持,力争在新生产力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在“有效有序的市场+积极有限的政府”相结合的条件下,以“现代治理跨越式发展”为导向,推动上海及周边地区产业集群升级发展,包括培育和激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以高水平的“因城施策”积极推动各行各业“数实融合”,开创更具活力的产业升级新局面。

三是深入推进教育科研体制改革,充分利用上海教育、科研、人才优势,大力发展“官产学研”融合协同攻关,以最宽广的胸怀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积极成果,引进“外脑”,助力上海超常规创新发展。

四是着力提升上海“硬实力”,统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开放等多维度发展,扬长避短,打造上海“软实力”,更好地擦亮城市名片,提升国际声誉,形成对新一轮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综合性支撑,引领上海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