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枝江特别包子铺:周延清和慢娃儿们的五年故事

admin

极木新闻记者 刘俊华

在湖北枝江市,有一家专门做包子的店,主要由几名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慢孩子”经营。为什么叫“慢孩子”呢?因为他们有的聋哑,有的智力低下。

这家包子铺还有一位特殊的“编外人员”,他就是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周彦庆。在他的陪伴下,包子铺走过了五年。周老师和他的“慢孩子”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近日,集木新闻记者探访了这家包子铺,听听周彦庆和“慢孩子”们的故事。

早上七点半,阳光下,城市渐渐喧闹起来,但走进“慢宝贝”包子铺的操作间,寂静成为主旋律。没有言语交流,每天需要做的包子种类都用记号笔写在白板上。做一个生馒头,需要和面、压面、包馅、发酵等十多道工序。操作间里的三个年轻人,简单的眼神交流就能一起完成。不到半小时,一盘馒头就被送进了发酵设备。

_包子娃娃微电影_爱奇艺大梦想家

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页面截图

包子铺的安静只有在顾客来到前厅时才会短暂被打破。今年30岁的刘晓婷是重度听力障碍者,她从小就靠不断摸索学会了读唇语,能用言语与顾客交流,这也让她成为包子铺里唯一的售货员。

包子铺门外没有显眼的招牌,但慕名而来的顾客却不少,有的还是从邻近县市开车一个半小时过来的回头客。

周延庆:“慢孩子”就业指南

这家包子铺是怎么诞生的呢?故事要从“慢孩子”的老师——枝江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周延青说起。

10年前,周延庆在一次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调查中发现,50多名毕业生中,能自食其力的不足10人,很多学生毕业后难以融入社会。这让周延庆心里很堵,他决心要为这些“智力迟钝的孩子”做点什么。

“那一年,我走到一个孩子的家里,孩子妈妈递给我一杯水,然后蹲在我脚边,不言不语地哭了起来。孩子的父母满怀希望地看着我们,希望我们能给他带来一些改变。”如何让这些特殊的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周彦清一时没有好主意。

2018年,在国家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政策支持下,枝江特殊教育学校在高中阶段增设了职业教育课程。周彦清觉得机会来了,通过走访调研,把职业教育的方向锁定在“做馒头”上。

为了让孩子们掌握这门手艺,43岁的周延清先是开启了自己的“学习之旅”,从当地的短期面点班开始,还在网上找教学视频摸索,闲暇之余,把枝江市大大小小的包子店都吃遍了,一边吃着包子,一边琢磨其中的窍门。

“与其说是我教他们,不如说是我和他们一起学。他们练习了数千次,肌肉记忆力很好,即使闭着眼睛给药,剂量也始终相同,不超过两克。”

渐渐地,孩子们包饺子的速度越来越快,每周的课时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看到孩子们日益精湛的技艺,周彦清想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开一家饺子店,让他们充分练习。2019年5月,“特爱包子店”在学校门口正式开业。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业,这家包子店只在周二到周五营业。早上四点半,周彦清和孩子们就会到店里备料、和面、拌馅、包子、售卖。九点店里准时打烊,回到教室上第二节课。由于经验不足,初期包子经常会有瑕疵,但顾客们对孩子们都很宽容。

从“特爱”到“慢宝宝”,小包子怀揣大梦想

“特爱包子铺”在枝江市小有名气,虽然受疫情影响,店里暂时停业,但周延庆对学生的就业信心十足,因为学生们的技术已经磨练得炉火纯青。但毕业季到来,现实却给了他沉重一击——由于大部分学生语言不通,几乎没有店家愿意招收这些“慢热的孩子”。

难道学生们要放弃自己好不容易学到的技能吗?周彦清对此不愿接受:“我们想支持几个学生一起创业,成立一个公司,帮助他们继续前行,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2022年重新开业的包子铺改名为“慢宝宝”,避开早餐生意的快节奏,全天专心打磨速冻生包子出售。包子铺所有权全归“慢宝宝”所有,周延清做“兼职顾问”,不收取任何报酬,财务交由第三方专业机构管理。经过两年多的稳健经营,掌握了手艺的“慢宝宝”们有了开店的勇气,也吸引了更多“慢宝宝”加入包子铺。33岁的谢毅有轻度智力障碍,今年1月经枝江市残联介绍,他开始学习做包子,这是他找到的第五份工作。虽然才来半年,但谢毅的变化让父亲喜笑颜开。

谢毅的父亲谢元兵满意地说:“他现在喜欢与人交流,融入社会,我们做父母的很高兴。”

虽然手眼协调性不高,但经过努力,谢毅已经能擀出标准的包子皮了,每张包子皮中间厚,两边薄,直径在6厘米到7厘米之间。

他手指飞舞,在手中揉捏着面团,短短几秒钟,一个个精美的包子便轻而易举成型。作为包子店里学手艺最久的店员,杨兴连也是从擀面开始,练习了两年,才真正学会包子的做法。杨兴连自幼耳聋耳聋,智力上也有些障碍,无法用语言交流,包子皮的厚薄、手上的力度,都是靠他和周延清用手语交流,慢慢摸索出来的。

作为特教学校的老师,周延青面对“慢热的孩子”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做不好没关系,再试一次就好。作为包子铺的幕后策划师,周延青面对市场的反馈也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不断调整包子的配方,满足顾客的需求。

在周延清和“满娃儿”的共同努力下,深受顾客青睐的包子开始批量供应枝江市30多家餐饮门店和食堂。每当夜幕降临,热气腾腾的“满娃儿”包子成为不少餐馆的抢手主食。销量稳定,“满娃儿”们的月收入也稳定在平均每月4000多元。两年时间,“满娃儿”们渐渐有了自己的积蓄和生活。

向着太阳而生,缓慢却执着的“慢孩子”

渐渐学会包饺子,能够自力更生,我为这些“慢孩子”感到高兴,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周老师也对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好的期待。

当晚,“慢宝宝”的孩子们和家长们聚在一起,趁着下午空闲时间,周延清特意约杨兴连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就是为了让他对“钱”有个概念。

此前,由于对“钱”没有概念,杨兴连总是乱花钱。前不久,他给店里买了6个辣椒,付了21元,而不是2.1元。虽然他赚的钱和包子店的朋友差不多,但省下的钱却比店里的朋友少得多。周延清意识到,要想让杨兴连学会制定目标,自己也得学会“怎么花钱”。

学会花钱、学会存钱,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对于“慢孩子”来说,这需要时间,这些日积月累的小变化,让“慢孩子”们笑容更多,充满希望。

随着周先生和“慢孩子”们的故事被越来越多人知晓,不少残疾人主动向他们寻求帮助。两年来,“慢孩子”通过把残障农民纳入供给体系、为残障创业搭建桥梁等方式,帮助20多位残疾人创业者和300多户残疾人家庭增收致富。和“慢孩子”们打了几十年交道,周延庆说,以后还是要慢慢来。

_包子娃娃微电影_爱奇艺大梦想家

“慢宝宝”包子铺会员代表

“先天残疾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即使进步很慢,我们也要坚持。坚持也是一种精神,慢慢来,一切美好都会到来。这是我对他们的期望,一切美好都会在我们慢慢的努力中到来。”周彦清对孩子们的未来充满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