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8月30日,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开通运营,修建该铁路12年的朱建辉感慨万千。
来自天津的朱建辉在川青铁路工作了12年,从青壮年成长为中年人,皮肤晒得黝黑,当地人戏称他为“康巴人”。8年来,作为中铁十六局集团有限公司成兰铁路工程(松潘)指挥部副指挥长,他一直埋头苦干在川青铁路德胜隧道这一“硬”段上。
修路12年,朱建辉成了皮肤黝黑的“康巴人”
朱建辉很高兴能和上千名筑路工人一起攻克川青铁路又一段开通的“硬任务”,他说,就算不坐火车,也一定会买一张第一天的火车票,装在钱包里留作纪念。
修建川青铁路12年
他是天津人,皮肤黝黑,人称“康巴汉”
8月29日,红星新闻记者赶到川青铁路德胜隧道5号支线隧道外时,皮肤黝黑的朱建辉正在组织群众拆除施工设备,准备在施工影响区开垦农田。
顶着川西北的阳光,满头大汗的朱建辉在尘土中深浅不一地踏步。一阵大风吹来,吹起漫天沙尘,让人难以睁开眼睛。他赶紧让记者去板房。用他的工友的话来说,这就是工地上的日常生活。
今年48岁的朱建辉是天津市宁河区人,大学时学的是测绘技术专业。2012年底,他来到川青铁路,最初负责绵阳段隧道施工。2016年,他调到阿坝州松潘县,担任该公司德胜隧道段指挥部副指挥长。至今,他在这条铁路上工作了12年。“你相信吗?这就是我?”朱建辉拿出手机里保存的自己刚来铁路工作时的照片,感叹道。那时,36岁的他还很年轻,皮肤白皙。
朱建辉首次来到川青铁路建设工地工作时的照片
他的皮肤因为在川西北高原的施工现场被太阳暴晒而变得黝黑。12年来,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川青铁路的建设中。漫长的岁月和艰苦的环境在他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让他变成了一个皮肤黝黑、体魄强健的“康巴人”。
“过年回家,表哥媳妇说我黑黑的,壮壮的。”朱建辉说,在老家天津,有人说他肤色“色号”增加了,同学也取笑他。甚至在松潘,也有当地政府官员和村民开玩笑说,他晒得跟当地人一样,成了“康巴人”。
除了肤色变化,朱建辉的说话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来四川之前,他说话很快,听不懂松潘当地人说的话。12年后,为了融入当地社会,他放慢了说话速度,基本能听懂当地人说的话,甚至还会懂几句当地方言。
在高原上修建隧道
他必须克服高原反应等各种不适,但他坚持了下来。
在高原施工期间,朱建辉和数千名筑路工人一样,面临着高原环境带来的各种挑战,不仅要适应干燥的气候、稀薄的空气,还要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
“每天早上起来,鼻子里都是血,有时洗脸的时候,鼻子也会流血。”不仅如此,刚来的时候,他晚上也睡不好,虽然现在睡眠好多了,但还是经常半夜被“惊醒”。
松潘比他的家乡天津地势高很多,在工地上走快了就会气喘吁吁,为此,他现在走路都慢了下来。“春节回家陪父母散步,我都不敢走快了,根本跟不上家人。”
川青铁路松潘段
尽管身边有的年轻同事因为健康原因调动,有的工人到了高原后气喘吁吁,但朱建辉和大部分工友还是坚持留在大山里进行修路工作。
根据他的经验,一个项目耗时这么长的情况并不多见,超过三年就算是很长了。
“隧道开通前,施工产生的热量排不出去,里面非常非常热……”他说,为此,工人们进隧道只穿反光背心,指挥部提供的制冰机、制氧机、大风扇都派不上用场。因此,焊工们通常要在隧道里干一个小时才能出来。他记得,有一次,一名工人觉得自己手里的活儿还差点儿干完,就想直接干完,结果隧道里的热气差点把他熏晕过去。
“啃”铁路线上的硬骨头
他连连感叹:“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川青铁路德胜隧道位于镇江关站至松潘站之间,是亚洲最长的单洞双线铁路隧道。施工期间,整座隧道大变形比例高达32.6%,出现面塌、涌泥、突水等300余处问题,还遭遇九寨沟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数次地质灾害……这座列车通过仅需7分钟的22923米长的隧道,耗时3540天建成,被业界公认为我国难度最大的越山隧道之一。
德胜隧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公司施工的段长占德胜隧道总长度的一半,作为副指挥长,朱建辉在多座隧道中担任“隧长”。
他还记得,2019年春夏的一个晚上,刚从隧道出来,赖组长突然发现隧道里的水是浑浊的。发现不对劲后,赖组长停留了1分钟,对大家喊道:“不好,撤退,赶紧撤退。”“人员和机械撤离后,一股水流就冲了出来。”他说,隧道里的泥浆混着水直接冲了出来,把隧道外的路都堵住了。当时正下着雨,整个工地的人连夜赶工,先把路面清了,再把隧道清了。
川青铁路黄龙九寨站
“可以说,我从书本上学到的一切,我在四川都遇到过。”他说,这其中包括山洪、泥石流、地震、塌方。2017年8月,他在总部经历了九寨沟地震。地震发生那一刻,桌子上立着的东西全部掉到了地上。他坚持让同事们呆在板房里。“板房要是倒塌了,最多受伤,要是被外面的石头砸到,那就要命了。”
他在工地上经历过多次小地震,此后,每当父母和妻子得知四川地震的消息,都会给他打电话,他只会说“还远着呢”,主要是不想让家人担心。
去年11月28日川青铁路成镇关段通车后,德胜隧道也成为阻击川青铁路四川段的“硬骨头”。如今,他与上千名筑路工人一起,齐心协力攻克德胜隧道这块“硬骨头”。他感慨道:“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坚持到最后再离开
线路开通后,一定要买票留作纪念
8月29日,看到自己耗时12年修建的川青铁路通车,朱建辉感到十分自豪和欣慰。他说:“只要铁路通车,我可以选择不坐,但一定要买票放在钱包里留作纪念。”
释然之余,回首这12年,他心里最觉得亏欠的是家人。每当说到家人,他的眼睛总是红红的,声音也变得哽咽。“父母住院做手术都不敢告诉我,怕我担心!”朱建辉的父母都已年过70,他刚到川青铁路工地时,儿子才上小学四年级,如今他们都是大学生。12年来,他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只有春节才有几天假期,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
他还记得,2020年初,妻子来四川探亲,原本两人计划一起回家过春节,但因疫情原因,在松潘“困”了近40天。“可以说,这是我们结婚以来在一起度过的最长的一个假期,之前就连儿子出生,我也只在家里呆了不到半个月就离开了。”
朱建辉来到川青铁路建设工地前与妻子合影
因此,当儿子报考大学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告诉儿子,除了工程学,其他都可以报。“工程学太累了,陪家人的时间也太少了。”他说,最终儿子选择了学医,希望将来能像妈妈一样成为一名医生。
12年来,工地离九寨沟这么近,他却一次都没去过。“我的工作性质就是要么在水边,要么在山里”,他说,所以不太习惯出行。
朱建辉所在的工地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善后工作阶段,目前正在对受灾地区进行土地复垦。“我肯定是最后一个离开的”,他说。下个月初,他的同事们将陆续撤离,稍事休息,再前往下一个工地。他也想尽快回家和家人团聚,但他会留下来做善后工作。
12年来,他对周围的风景和当地人民产生了感情,皮肤黝黑,很多人一眼就能认出他。如今,他即将离开,他有些依依不舍,他和同事们要去寻找最优质的土壤,让当地村民重新耕种。“事情要从头到尾做好!”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姚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