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治:以虫治虫的绿色盾牌,赤眼蜂如何守护林田安全?

admin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控制病虫害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利用昆虫防治、利用鸟类防治、利用细菌防治三类。可有效减少因使用农药而引起的药物残留、土壤破坏、昆虫抗药性等问题。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记载于晋代《南草志》。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化学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如今,“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正成为保护森林田野安全和人民绿色粮仓的有力盾牌。

害虫天敌上岗,赤眼蜂如何工作?

北京市密云区从1977年开始养殖赤眼蜂,47年来不用农药的秘诀就在于这小小的身躯。赤眼蜂以其他昆虫为食,因其有一双大大的红色复眼而得名。实际操作中,经常采用人工养殖,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_47年不打农药的秘密是什么?看赤眼蜂的“大”作为_47年不打农药的秘密是什么?看赤眼蜂的“大”作为

技术人员将装有赤眼蜂寄生的寄主卵的打孔纸袋挂在果树上,每袋约100粒寄主卵,可孵化成万余只赤眼蜂,保护一亩果树。这些寄主卵经过温度、湿度的预控,基本在挂上当天就会孵化出成虫。这些体长0.5毫米至1毫米的赤眼蜂成虫,可以把自己的卵产在害虫的卵内,吸取害虫卵的营养,导致原寄主死亡,从而快速、准确地将农林害虫消灭在萌芽阶段。

_47年不打农药的秘密是什么?看赤眼蜂的“大”作为_47年不打农药的秘密是什么?看赤眼蜂的“大”作为

“小”生物守护“大”森林和田野

随着赤眼蜂“护田护林”功能的发现和推广,北京迄今已累计释放赤眼蜂14.54亿只,覆盖面积14.54万亩。同时引入无人机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害虫,实现精准定位投放。赤眼蜂释放区域螟虫害虫防治效果达85%,并将赤眼蜂研究经验推广至欧美、东南亚、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_47年不打农药的秘密是什么?看赤眼蜂的“大”作为_47年不打农药的秘密是什么?看赤眼蜂的“大”作为

天敌昆虫种类的研究开发也由单一的赤眼蜂扩展到十余种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建立了现代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体系,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记者 邵伟 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