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的执教经历让他感觉自己的选择“绝对正确”。
“我的价值感在不断提升。”蔡礼超说,在学校教书、当班主任,远比在培训机构工作更有挑战性。
他认为,教育机构和学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在教育机构教书只对孩子的成绩负责,而在学校教书、当班主任,关注的是孩子全面的成长。
“别小看‘成长’两个字,这背后有太多东西。”蔡礼超说,这关乎孩子的学习能力、道德品质、人生价值方向。
很简单,面对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教育培训机构和学校对他的处理方式是两种不同的。在教育培训机构,老师不用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问题,因为他们不承担纠正学生品德品质的责任。但在学校当班主任就完全不一样了,你不仅要关心学生的成绩,还要关注学生个体与班级集体的平衡,不能任由学生的个性任意膨胀,影响和挤压其他学生的成长空间。
“我们主要负责协调学生与班级、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确保班级整体氛围健康。”蔡礼超说。
因此,班主任的工作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教书,还要建立、设计一整套管理班级的制度,这对于毫无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小的考验。
虽然蔡利超此前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经历让他掌握了与学生打交道的方法,但要想当好班主任,获得学生的支持和信任,管理好一个班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记得,曾经有一位同学住在学校宿舍,话很多,半夜12点过后,宿舍里所有灯都已熄灭,他还喜欢领着室友们聊天,这种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结果被宿舍管理员登记为违规多次,屡次警告他也不肯改正,学校只好让他搬出宿舍,由住校生改为走读生。
父母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为他租了学校附近的房子,以防止他迟到,但他经常睡过头,迟到多次。
为了纠正该学生的行为习惯,蔡礼超花了不少功夫,多次与其沟通,软硬兼施,以身作则,让其他同学不至于误以为学校纪律是空谈,犯了错误不被处罚。同时,为了防止该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他多次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与其谈话,摆事实讲道理,指出缺乏自律对职场和生活的深远影响,用心的情感交流作为“软管理”的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
这一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终学生们认识到了自己行为习惯的不足,主动做出改进,一天天变得更好。
相比于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才是最让他头疼的。
“他们不知道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蔡礼超说,经过长期观察,工作繁忙、对孩子关注不多的家长,孩子容易迷失方向,缺乏人生目标和学习动力。部分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压力过大,最终导致心理厌烦,抗拒学习。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家长必须参与其中,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家校沟通考验着班主任和班主任的应对能力,不仅要及时发现、准确分析问题,还要能给出家长和学生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互相勾结,对学生施压。
家长会是重要的沟通平台,年轻教师通常不知道如何与家长沟通,开家长会时不知道该跟家长谈什么,怎么跟家长谈,而且当家长问到棘手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如果没有经验,没有思路,家长会往往会流于形式,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
蔡礼超的做法让人很欣慰,他扮演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者和桥梁的角色。
有一次,在召开家长会之前,他给班里所有学生发了一份调查问卷,收集他们最想对父母表达的话。结果令人惊讶:班里绝大多数学生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父母“不要只看成绩,更要看过程”。
这次家长会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使一些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太忙,很少与老师和其他家长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不充分了解孩子的优点、性格、喜好,不懂得如何识别个体差异,只能把考试成绩当成唯一标准,习惯用考试成绩来评价孩子,这自然会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也会给亲子之间的正常沟通和情感交流带来障碍和裂痕。
在这个关键时刻,班主任担当好家长与学生之间沟通者的角色就变得十分重要。
“我们要准确把握形势,尽量站在双方的角度、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最终调动起学生们自身的积极性和动力。”蔡礼超说。
经过一年多班主任工作经历,蔡利超很快掌握了做班主任的要领。
“教师改变了对学生的单一评价,社会也应该这样做”
在担任班主任的一年多教学过程中,蔡礼超不仅掌握了做班主任的要领、成为家校沟通的专家,而且与学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这一切,不仅仅是他用亲切的举止,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逐渐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
在与家长沟通时,他列举了许多日常交往中最容易引起学生情绪反弹的“禁语”。
“如果下次考试考不好,就别想拿回手机了”;“只有期末考试考出名次了,才能在假期用手机”;“如果连大学都考不上,以后要它有什么用?”……
这些在日常家庭中最常见的责骂,其实是一种言语暴力,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以手机为例,手机确实对学生的学习构成威胁,国家也已明确禁止使用手机,但家长不能以此为借口,将手机的价值与成绩挂钩。
“看上去学习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手机游戏。”蔡礼超说,如何克服手机对学习的影响是另一个重要的社会议题。
“经常玩手机游戏、看短视频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明显不如其他学生集中。”蔡利超说,但作为家长,不能因此就任意捆绑价值观,而应该和学校一起想办法克服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要有游戏的替代品,最好是在真实环境中对孩子有益的竞技活动。”蔡礼超说。
在入职培训中,给他印象最深的一课是如何用积极肯定的方式与学生沟通,作为老师,他不再将学习成绩与未来人生划等号。
从现在的学科导向来看,不再仅仅看重考试成绩,而是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想品质等,以前教育机构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方式已经发生改变。
他班上有位女生担任班干部,文科成绩好,舞蹈好,会武术,粉笔字写得一手好字,在班里很受欢迎,在老师眼里,这已经很优秀了。
有一天,女学生再也忍不住委屈,跑到他面前,边哭边诉说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原来,她的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这让父母极度不满,他们要求她暑假不准跳舞、不准玩手机、不准应酬,不准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只能从早到晚学习,每天去补习班补课。
他非常理解这个女生的苦心,这个女孩子实力明显,文科和艺术类专业都比较偏向,但是父母却强迫她选理科,原因很简单,理科生就业率高,但是这让她的学习非常吃力。
尽管如此,她还是尽力学习,不让家人失望,说明她理解父母,但是父母却不理解她。
见状,他安抚了学生情绪,同意和对方家长沟通。与家长沟通后,没想到这一举动却引起家长误会。他表面上答应改变教育方式,实际上却变本加厉,认为孩子不应该向老师“抱怨”。
这让他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他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好事坏事”。
面对类似的家长,他常常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也认为,很多学生都面临这样的困难,但他们也像那位女孩一样,把自己的困难说出来。
“我们老师改变了对孩子的单一评价,希望社会也能这样。”蔡立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