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行时】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枣林西社区、黄河中山桥段,了解当地优化社区服务便民利民、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推出文章,回顾总书记推动黄河保护发展的故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与长江共同滋养了中华民族,诞生了中华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黄河保护和治理,考察调研足迹遍布黄河上中下游9个省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进展。
这是2023年8月28日在河南省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段拍摄的景色(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苗秋娜摄
黄河平,天下就平。
位于河南郑州的黄河博物馆是我国最早以黄河为主题的自然科学技术类博物馆,被国内外观众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展览馆参观,不时驻足察看展出的文物、历史文献、图片图表,就有关问题同大家讨论交流,充分肯定了中华民族在抗击黄河洪水斗争中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精神。
在“千年河道治理”展览馆的一幅黄河改道图片前,习近平总书记久久凝视,黄河改道北起天津,南至长江、淮河,覆盖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挥洒的流线犹如鞭子抽打着大地,给人民带来苦难。
“黄河平,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理国家的历史。”总书记对治理黄河与治理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询问现场工作人员:“古代堤坝决口间隔最长的是什么时候?”导游回答说是东汉时期,大约有30年没有决口过。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已连续70多年在深秋发生较大洪水时没有决口,并连续流淌了25年。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由被动治理到主动治理的历史性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黄河每隔三年决口的悲惨局面。”
从古至今,治理黄河一直是关系人民安宁、国家富强的大事。
2019年9月18日上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国庆前夕,大家都很忙,再忙也要抽出时间,认真研究黄河问题。党中央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
“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我们的母亲河。保护好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长远之计。”总书记的话充分表明了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实施大保护、统筹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和治理,确保黄河长期稳定,推动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把黄河打造成惠民之河、幸福之河。
2020年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吴忠市黄河城区段了解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情况。新华社记者王野摄
更加珍惜黄河、爱护黄河
“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对宁夏表达了殷切期望。
那一年,在宁夏,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吴忠市滨河大道黄河古城湾砌石段,沿着滨海步道行走,考察黄河生态治理保护情况,听取黄河宁夏段生态保护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吴忠市是宁夏引黄灌区的重要区域,黄河穿城而过,流经吴忠境内69公里。
这里,总书记指出,自古以来,黄河之水滋养了宁夏美丽富饶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宁夏各族人民,宁夏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感,更加珍惜黄河、爱护好黄河,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守住改善生态环境的生命线。
受黄河滋养的宁夏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长城上的江南”之称。
那次考察,总书记还来到银川市贺兰县稻鱼空间乡村生态旅游园,他登上瞭望塔俯瞰整个园区;顺着田埂走进稻田,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亲切交谈;亲自收集鱼苗、蟹苗,放入田边的水沟。
在这里,总书记强调,要注重解决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高附加值种植业和养殖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
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宁夏视察,强调要奋力攻克黄河“蓟子湾”,统筹推进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生态保护修复和盐碱地综合治理,让“长城上的江南”在新征程上越来越美丽。
这是2023年6月27日无人机拍摄的山西省太原市汾河景色。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让一池清水流入黄河
2020年5月,初夏,汾河两岸绿意盎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太原市汾河晋阳桥段,考察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和城市环境建设情况。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的母亲河,两千多年前古人在这里留下了美丽的诗句:“塔舟浮汾河,过江中激起白浪。”然而,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流域内矿产的过度开采,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汾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部分河段甚至已经干涸。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高度重视汾河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母亲河水量增加、水质改善、风景更加美丽。
2020年5月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专程来到汾河畔。
当地同志汇报说,太原市采取了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等措施,汾河水质逐步好转,两岸绿化带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总书记连连点头:“这变化好大啊!太原自古就有‘三面环山、一水相望、锦绣太原城’之称。现在,锦绣太原的秀美风光正在变成现实。”
汾河两岸,天空晴朗,微风徐徐,远处的西山清晰可见,水面上,几只红色的皮划艇正在飞驰而过。
总书记沿着汾河东岸行走,不时驻足凝望:“过去我们忙于‘路桥隧道、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现在县级重视城市绿色转型,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在听取山西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有效保护和治理汾河,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秀美风光,让一股清水汇入黄河。”
如今,汾河已成为“城市客厅”,河水清澈,两岸风光秀丽,向来访的游客讲述着一条大河的生态变化。
2024年8月28日,丹顶鹤展翅翱翔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徐素辉 摄
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
黄河三角洲,一块由无数泥沙沉积而成的年轻土地,孕育着无限的活力和希望。
600余种植物构成了我国沿海最大的新形成的湿地自然植被区,每年有600多万只鸟类在这里迁徙越冬,40余种鱼类在这里产卵繁殖……
2021年10月,在黄河入海口,总书记沿着木板道走进湿地深处,视察这片动植物的天堂。
“我们是东方白鹳的故乡,也是中国红嘴鸥的繁殖地,去年开始,还发现了火烈鸟、白鹈鹕、勺嘴鹬等。”当地官员说,近年来,我们通过退耕还湿、退养等方式,让滩涂恢复原貌,推进湿地修复,改善生态环境。
“来这里的游客多吗?”总书记问。
“最高峰的时候,每年的游客数量是60万,我们设定了每天的游客数量上限。”
“要管理好湿地,防止污染,不打猎、不设网捕鸟。”总书记指示地方干部,“要把保护黄河口湿地当作一项崇高的事业,让生态文明理念发挥生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增添光彩。”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总书记听取了黄河河道变迁、水沙变化、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情况汇报。
监控中心大屏幕上,黄河入海口的“水与鱼”曲线映射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近年来,黄河入海口水质明显好转,稳定在Ⅱ类,同时鱼卵、幼鱼密度由每立方米3.8尾提高到10.8尾。
“你们的工作很有成效,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已经内化,大家统一认识、采取了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满意地说道。
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投入保护修复资金13.6亿元,打通水系241公里,恢复盐生植物、海草床,治理互花米草,构建科学的生态补水体系,为鸟类营造理想的栖息地。我们的家园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美丽湿地。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东营市考察黄河入海口。新华社记者王野摄
一路走到黄河中下游,心旷神怡。
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2021年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当时,黄河秋洪已退回主河道,但主河道至码头绿化带十余米“越界”痕迹仍清晰可见。
总书记一下车就问,前段时间水位最高的时候,水边在哪里。
“这是10月8日滩区发洪水时的水边。”在码头,黄河口管理局负责人手举展板,逐一向总书记汇报工作。
码头上风大浪高,总书记伸手帮忙扶住摇晃的展板,仔细端详,不时插话提问。
当听说黄河秋季洪水虽然“艰险”,但没有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时,总书记点头肯定。
“今天到了这里,我把黄河上中下游都考察了一遍,心里很踏实。”习近平总书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并时刻思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在三江源头,政府多次叮嘱人民保护好“中华水塔”;在秦岭深处,强调保护好“中部水塔”是“国家大事”;在甘肃,首次提出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在宁夏,被赋予了“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的重任……
我一直心里想着长期计划。
总书记曾讲过一段往事:“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他原计划要组织骑兵队到黄河视察,深入调研,再研究怎样才能保住黄河的安全,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现在我们在做,现在条件不一样了,可以坐飞机、火车、轮船、汽车。当然,去的目的不只是看看,而是要思考、要有想法、要有计划、要行动,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做一个实干家!”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正式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坚守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持之以恒,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保护得好,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效”。
扎实推进黄河保护、确保黄河安全,是国家治国理政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治理黄河,关键在保护、在管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调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奏响新时代伟大黄河大合唱!”
策划:褚学军
统筹:车玉明、李智慧
执行人:万芳、王子辉、翁伟清、邱小敏
总撰稿人:张瑞琪
参与记者:金家旭、潘子弟、刘淼
新华网报道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