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南山花牛苹果基地考察。新华社记者捕捉到了这一瞬间:
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苹果树上生机盎然,枝头上点缀着一颗颗鲜红、五棱形、高大的花牛苹果,每棵树上结有200多个果实,重达100多公斤,正是采摘季节,果农们把成熟的苹果装进筐里,经过分拣、运输等工序,准备运往各地销售。
总书记走进果园,向现场果农、农技人员等详细询问花牛苹果的品质特点、种植技术、市场销售情况,并同乡亲们亲切交流。
花牛镇二十里铺村村民董桂红告诉总书记,从入春以来,她就忙着疏花疏果、套袋、铺防草布等工作,“每天能挣110元,一年能挣3万多元。我们村离这儿近,只要你肯干活,一年到头都有活干。”
当地负责同志向总书记介绍,花牛苹果长势好、品质优良,是中国驰名商标,“天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花青素的合成十分有利,苹果基地依靠精细化管理,以量化生产、单果管理模式,确保了苹果连年品质优良、稳产高产。”
总书记鼓励村民再接再厉,把苹果产业做大做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天水花牛苹果。新华社记者张瑞摄
丰收的景象体现着时代的精神,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苹果是村民脱贫致富的途径,更是奔向小康的果实。
总书记一次又一次来到老乡的果园,仔细察看果园情况,畅谈发展前景,感动于黄土地上不再滋生贫困,牵挂于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梁家河,乘坐越野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视察山脊上的苹果园。
得知山坡上种植的苹果亩产可达4000公斤,收入可达2万多元,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高兴。回想起40多年前村民下乡务农时,吃尽了苦头,亩产才几十公斤,总书记十分欣慰。感叹:“一定要把苹果产业抓紧抓好。”
当时,正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
2022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金秋十月,总书记再次来到延安南沟村苹果园。
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园同乡亲们亲切交流。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过去南沟村村民们用着老锄头干活,种得很多却收获不多。如今,随着水坝修建、滴灌、精细化管理,苹果帮助村民们实现了致富梦想。总书记对村民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
梁家河的苹果亩产、南沟村的种植技术、天水的特色品牌……农村“土特产”走出了一条更为长远的产业发展模式、更为可持续的富民之路。
推进中国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地夯实农业基础。一颗荔枝、一筐石榴、一块甘蔗、一棚蔬菜……党的二十大以来,总书记在各地考察时,特别关注农村特色产业,多次提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包括苹果种植业在内的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培育乡村内生发展能力的重要引擎,是做大共同富裕蛋糕、做好共同富裕蛋糕的坚实保障。
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语重心长地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各地要发挥各自优势,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振兴路”。
行走在黄土地上,一颗颗鲜红的苹果,蕴含着新时代的奋斗答卷,镌刻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密码,连接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
策划:向庆凯、张晓松、鞠鹏
主编剧:黄越、胡梦雪、张玉杰
视觉效果:朱思明、鲍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甘肃分社联合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