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长沙 24 小时不打烊,夜市早市无缝衔接,推动消费场景延展

admin

10月3日晚上12点左右,夜色深沉,繁星点点。晚风带着初秋的凉爽和湿润,吹过湖南长沙霓虹闪烁的街道。

来自河北的刘先生和家人已经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城市漫步”——白天游览了岳麓书院、橘子岛、天心阁、古开福寺等景点,晚上则去了湘江去看河边的夜景。可以在杜甫江阁拍汉服,还可以去太平老街、黄兴步行街等地品尝夜市美食。

“这里夜市关门的时候,早市的摊位就摆起来了,臭豆腐、糖油糕、酱油鸭、米粉等一系列小吃让人吃得停不下来…… ”刘先生告诉记者,长沙夜市和早市“无缝衔接”,真是一座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

不仅长沙,今年国庆期间,各地创新供给,推动24小时消费场景不断拓展,优化公共服务环境,借助数字化、智能化手段丰富消费者出行选择,带动“不打烊”消费活力继续上升。

多业态丰富供给扩大消费

国庆期间,各地不少文化、旅游、休闲场所美食供应丰富,夜市、风景优美,营造出“开放式”的消费场景。

10月1日,广西象山风景区“黎·香”咖啡船项目投入试运营,正式启动象山风景区“音乐+夜间经济”模式,让游客白天登船享受欣赏美丽的桂林山水,享受慢时光咖啡;晚上,听音乐,赏夜景,品尝美食,享受漓江夜生活。丰富的娱乐业态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据当地统计,国庆小长假前两天,象山风景区共接待游客6.6万余人次,其中国庆节后接待游客近33%。 18:00。

不仅是文化旅游景点,对于城市里的游客来说,全天候的消费场景也丰富多样。

位于北京朝阳区甜水园图书文化港的乐客健身24小时营业,吸引了众多深夜锻炼的“健身迷”。

10月2日晚上11时30分左右,正在健身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在日常工作中已经养成了晚睡、晚起的习惯。由于国庆期间需要值班,他选择照常过节。 “晚上锻炼比较安静,可以集中精力感受肌肉的力量。”王先生笑称,健身房24小时开放,让很多“训练者”在后半夜都能感受到运动的泵感。

城市消费丰富多彩,乡村场景供给也独具特色。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大木乡白云山顶,“帐篷客”烧烤露营、观星拍照,躲避夏日炎热。在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王家庄村,篝火晚会、夏夜“乡村BA”等活动热闹非凡。

业内人士表示,去年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恢复和扩大消费办法》提出,推动夜间文旅消费规范创新发展,支持“24小时生活圈”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在此背景下,各地推动夜间经济与当地美食、节庆文化、特色体育活动等深度融合,探索形成特色鲜明、创新的24小时经济模式。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美食夜市、24小时健身等丰富了消费供给,甚至通过与产业融合形成新的消费模式比如科技、文化旅游,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提升服务,提升多元化体验

国庆期间,多地“宾客如云”。为了让更多游客愿意来、住、玩、花钱,24小时精细化管理服务成为各地商家和政府部门“看中客户”、抢占流量的重要方式。

“国庆假期我们都订满了,随着大量游客出游,我的民宿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银川市一家民宿负责人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目前拥有10多间民宿房间。国庆初期,为了吸引游客,每个房间都装饰成不同的风格,让游客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同时,服务人员24小时值班,为游客提供旅游建议、美食地图、打卡攻略等。

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在山西也颇为“抢眼”。为了抓住《黑神话:悟空》带来的文化旅游热度,山西泰山博物馆、双塔博物馆全面取消实名预约,并延长开放时间;临汾推出12个古建筑查验点,设计个性化通关证件;还有不少景区结合《黑神话:悟空》举办鼓乐、晋剧、人物COS等现场表演,增强游客互动。同程旅游发布的“国庆”中期库存数据显示,国庆假期期间,山西旅游持续保持高位,大同、晋城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幅均超过50%年。

在24小时消费场景的拓展中,夜间公共服务也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体验。

在湖南,崀山舜皇里旅游度假区、锦绣恐龙园等多个景点不仅在“不夜城”内设置了购物、美食等体验场所,还为游客准备了热气球表演、魔术、杂技表演,飞凤秀等,营造丰富的夜景,为“夜”态增添活力。

在广东,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与喜茶联合推出“快乐游广东”打卡活动。参与互动签到后,游客可以获得体现光复文化和江门文化的限量贴纸和周边产品。茶店经理卓林介绍,国庆期间,将当地特产小青柑与普洱叶冲泡的“江门限定”芝枝青柑搭配起来。在智能点餐系统的帮助下,不少游客踏上了前往江门的旅途。只需开始下单,体验智慧消费新场景。

此外,各地“旅游+”活动的拉客服务进一步激发了全天候旅游的消费意愿。携程网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文化旅游消费月将举办3600余场文化旅游消费活动约2.4万场次。例如,上海节前,将向餐饮、住宿、电影、体育等四个领域发放数亿元消费券。等,支撑24小时文化旅游消费热潮。

数字智能赋能,释放场景更大活力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拓展24小时消费场景,涵盖时尚潮流、文化核心、科技核心,打造多元包容、业态融合、动静兼备、安全便捷的商业模式。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活力。

技术核心如何实现?就国庆而言,各地商圈、商户、文旅景点运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数字化技术以智能化手段赋能消费场景。沉浸式体验、智能管理。

其中,不少年轻消费者将“AI”作为出行伴侣,利用“AI伴侣”来安排出行计划、交通、票务、酒店等出行事宜。通过支付宝智能开放生态打造的文旅智慧也得到了辉煌的发展。杭州城市文旅智能“杭小驿”国庆假期已服务近150万人次。来杭州的游客使用“杭小艺”AI陪护功能讲解杭州景点参观次数达42万次。

此外,在北京,第十四届“北京国际设计周-751国际设计节”系列活动贯穿国庆假期。展商将AI互动融入“太空嘉年华-度假太阳系”展览中。游客可以看到十余个源自《山海经》的虚拟现实巨型奇观,还原神话故事。

在四川,剑门关风景区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推出VR“剑门关千年奇遇”。夜间,游客还可以欣赏全息投影、灯光秀、真人表演、声光互动等科技手段带来的《剑门长歌》真人悬崖灯光表演秀。

在辽宁,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也提升了夜经济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沉阳市将夜市食品安全监管纳入“沉阳市市场监管局智慧监管”综合平台,实现移动终端智慧监管全覆盖。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从最初的营业时间延长,到多业态的集约化经营,24小时消费场景的拓展,从早期的灯火通明的夜市,转变为囊括“吃、游、购、娱”的、体育、会展演出”多元化经济市场等。下一步,我们可以继续努力丰富多元化消费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加强精细化城市管理,提高夜间消费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丰富“开放式”消费业态。

人民日报记者 黄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