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迈向现代化的明天】
那条河将“路”分为南北,使其成为“一体”
——探究苏南北差距缩小的秘密
新华社记者 林培斋 申良 王梦然 光明日报记者 苏艳 李健 杜谦
曾几何时,苏北人一问出身,都会脸红!
有句话说:“全国有东西问题,江苏有南北问题”。长江横贯而过,将江苏分为南北两部分。苏北曾一度被贴上“贫困落后”的标签。
200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苏南的GDP是苏北的2.6倍,人均GDP是苏北的3.8倍。
然而,最新的统计数据却让苏北人感到自豪:2024年上半年,宿迁以7.3%的GDP增速夺得长三角41个城市经济增长冠军;江苏GDP增速前三的城市全部来自苏北!
确实,如今的苏北已经成为江苏GDP的重要增长极!
从总体经济数据落后苏南,到年均GDP增速“跑赢”苏南,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江苏省宿迁市苏苏工业园区苏州园区一景。张杰/光明影业 摄
为何有南北之分?有无奈、有遗憾、有不甘
“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太惨了!”
说起那些年的辛苦日子,东台市石岩镇永庄村92岁的尹凤义不禁感叹道:“那时候这里时不时会发洪水,看着麦穗都黄了,洪水就会毁掉收成。” !年年有水灾,年年粮食不够吃……”
江苏省的地形特点是南高北低。苏北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平。 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后,这里水流受阻,河湖纵横。尤其是里下河洼地,犹如沼泽国度。
人们的生产、生活常常被水所困。洪水如挥之不去的阴影,给苏北人民带来了苦难。
“救命!救命!救命!”——这是1931年江苏防洪会在《申报》上发布的紧急通知。
写道:“……运河沿线的兴化、东台、泰县、盐城、富宁、宝应等县,水深十余尺,浅七八尺,死亡数十万人,情况十分危急。”灾难自古罕见,速救众生是好事。”
“听我父亲说,洪水持续了半年多,村里的人大部分都逃到了别处谋生。”尹凤仪告诉记者,“水退了,我回来刚把家安顿好,没几天,水又来了……”
除了洪水,频繁的战争也加剧了这片土地的苦难。
苏北地处南北战略要冲,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秦末到新中国成立,这片地区大大小小的征伐数以千计!据史料记载,“以水代兵”造成的决口就有13次!
避免战争和征兵,导致苏北社会动荡,人口流失,甚至出现“空城百里无人”的局面。
上述原因为后来南北差距拉大埋下了种子。
大运河的衰落,给苏北的交通带来了又一次沉重打击。
过去苏北的交通主要依靠运河。随着水运转为海运以及津浦铁路的开通,大运河航运逐渐衰落……
在江苏省泗阳县瑞邦科技有限公司的数字化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裴成/光明影业 摄
交通不畅谈何谈发展? !
说到交通,南通人也有苦衷:南通与上海隔江相望。但长期以来,两地“遥不可及”。
南通市民杨一树告诉记者:“连桥都没有,南通简直就是‘过路难’了!”
苏南由于接入上海,顺利承接了上海的技术、人才、资金,较早走上了工业化轨道,取得了快速发展。交通不便,影响了苏北地区对上海辐射的接受度。
没有动力,进步怎么会慢下来呢?
苏北发展步履蹒跚,与产业结构单一、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苏北工业以农业为主,产业基础薄弱,脱贫任务相对繁重。”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域经济处副处长卞恩江说。
交通不便,让苏北人不敢远行,只在自己家附近转转。他们的产品意识淡漠是难免的。这在很多苏北县志中都有记载。 《淮安府志》记载:“一切生活所需,除菜、粮、柴、蒸以外,均供给外地”。这导致苏北经济内生动力不足。
“计划经济时代,南北差距没有那么明显,进入市场经济后,跑得快的变得更快,跑得慢的变得更慢,地区差距突然凸显出来。”江苏省社会科联副主席刘希忠介绍。
眼看着差距越来越大,苏北百姓着急了……
回顾追求之路:努力、曲折、反省
新中国成立后,勤劳的苏北人民展开了与自然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政务院就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 1951年11月2日,全长168公里的苏北灌溉干渠开工。与此同时,道一改造、佛子岭水库建设等项目也大力启动……
水利工程的建设,让“十年九灾”不再是苏北的标签。苏北大平原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 “水利兴盛,洪水消除,淮河两岸歌声更浓”。 “万顷稻田连国修,烟月映淮河四时清”。成为20世纪60、70年代苏北的真实写照。
但与苏南相比,苏北仍存在较大差距。 1978年,苏北的GDP只有苏南的一半。
1984年,江苏省第七次党代会启动了援苏苏北工程。 “没有苏北的小康社会,就没有全省的小康社会;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此后,以扶贫开发为主要任务的县域南北帮扶行动密集开展。
从“扶贫开发工作队”到“乡村振兴工作队”,江苏南北帮扶机制不断完善和强化。
1995年,江苏首创“五方联动”工作机制。省级机关、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苏南发达县(市)联动,对苏北12个贫困县(区)进行帮扶。 2001年4月,帮扶机制进一步升级:苏南五市、苏北五市结成“对子”。 29年来,全省有34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对口帮扶。
南北配对“稳”农业、“大众”工业。
一排排连片厂房气势磅礴,满载货物的车辆来回穿梭,新建工地上机器轰鸣……苏苏工业园正与时间赛跑,满负荷生产。
“这里曾经是一片蝉鸣蛙鸣的广阔田野!”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全感叹道。
2006年,园区共建成为南北对口支援的主要着力点,苏苏工业园应运而生。
“苏州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和资金,还有技术和人才。宿宿工业园让宿迁这个全省最年轻的城市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崔广全向记者介绍。
先升级后转移,防止落后产能向苏北转移。在吴江泗阳工业园区,吴江盛虹集团投资建设了全球首条从瓶片到纺丝的再生纤维生产线。每年可回收300亿个废旧塑料瓶,生产50万吨再生纤维,相当于减少排放120万吨二氧化碳。而且泗阳工厂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远高于总部公司,这让盛虹工厂的员工羡慕不已。
无锡连云港工业园、常州盐城工业园、宁淮智能制造工业园……更多苏北城市尝到了共建园区的好处。
苏贝的脚步越来越大了!然而,此时的苏北人对自己却越来越苛刻,更加“刀刃向内”寻找缝隙——
“十多年前,苏北水运主要靠内河支撑。以苏北运河为例,四分之一还是三级航道。三级航道是什么概念?仅此时的苏南,大多是可承载5000吨级船舶的一级水道,散货船可从太平洋一路航行至太仓港、常熟港, ”东南大学交通法律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说。
走水路速度慢;走陆路也很麻烦!
曾几何时,“火车跑得没有汽车快,在苏北是一件奇怪的事”。老家连云港灌南县的徐光辉说:“高铁之前,从连云港到南京开车只需4个小时,但坐火车却需要8个小时!为什么? ?你得绕着徐州、蚌埠走一圈!”
除了水路和陆路之外,还可能存在不够顺畅的“想法”。
“经济发展水平只是苏南苏北差距的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差距在于观念!”刘希忠指出。
淮安人刘峰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他第一次来常州打工时,被这里的景象震惊了:“小工厂比比皆是,难觅闲人!我们那里,大家还是把一亩地分成三块地。”
“慢,起步慢!20世纪80年代初,苏南乡镇企业如火如荼,但苏北直到2000年才开始集中工业,晚了近20年!”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孙伟的语气中充满了遗憾。
苏北一位干部透露:“这背后其实是一种过时的发展理念。当时,等规划、靠‘大树’、需要支持,是很多县市的常态。即使有好的政策,他们常常因为“等、靠”而改变它的形状,有句话很形象:放在上面,往下看,把“顶门杠”倒过来插。
另一位苏北干部则更直言:“面对落后,有的同志喜欢做‘与泥言和’的瓦匠、‘视而不见’的木匠,不愿做‘迎难而上’的铁匠。” '。” ”
因此,很多干部可以安于现状。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陈彧军谈起20年前对徐州的第一印象:“矿业和煤炭是我在路标上看到最多的字样。”
这两个字让徐州既高兴又悲伤。徐州因煤而兴,也因资源枯竭而陷入困境。
徐州市贾王区大小煤矿最多达226个,区内沉陷土地面积高达13.23万亩。
作为苏北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转向哪里?
有些人紧急寻求治疗。 2009年前后,苏北一些地方引进了大量小型化工等污染企业。一位招商团甚至大胆表态:“我们苏北地大,环境好,不怕污染。”
但人们再也受不了了:“天啊!这味道让人眼睛发肿,喉咙发痛,门窗紧闭,生怕不通风……”
努力向上“游”,越“游”越有活力
这还是以矿山、煤炭闻名的徐州吗?
夏末,徐州磐安湖风景区绿意盎然,游人如织。这座曾经被人诟病的肮脏“煤城”,如今已成为“网红城市”。
“我们推出了‘全域旅游’,年游客量已突破1000万人次。春天滑草,夏天玩水,秋天采摘,冬天滑雪,一年四季都有可看的东西!”贾汪区文化体育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华介绍。
市民朱学宁翻看老照片:“那时候,运煤的小火车来了,饭菜上都会落一层灰,我们几乎没穿白衣服,连半天都坚持不了,领子就会变黑!”
苏北的加速发展与国家区域布局战略的不断完善有关。 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省一市共同画“一图”,下“一盘棋”。江苏地处长江三角洲重要一极,隔海相望。如果连省内的“一盘棋”都下不好,还谈什么融合?
一场打通南北的硬仗正在全省展开。激烈且前所未有的强度。苏北各地更是充满活力。
“我们身在盐城,却是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群的‘团体成员’!怎样才能从跟随到并跑、引领呢?”盐城开展全市“三找三找”活动——比发展理念、比比发展质量、比比发展潜力,找理念、找能力、找质量效益差距。
化压力为动力,追逐标兵,盐城干部一一摩拳擦掌,砥砺前行!
“冲锋”的不只是盐城。为突破“自我设限”的传统思维,克服“居中”的平庸心态,苏北各地纷纷展开“头脑风暴”。
“我们正在靖江筹建工厂,3月26日签订了国有土地出让合同,4月7日取得了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江苏巨鼎环保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鲍建明欣喜若狂。 “听说原来不管怎样,都需要半年的时间!”
在这一轮招商引资中,苏北人不再是“什么都往篮子里塞”,产业选择也在“升级迭代”。
几十年前,邳州,这个位于江苏最北端的县级市,只有一张名片:“炒籽之乡”。被誉为“一把铲子一锅,瓜子就能炒遍中国”。
现在怎么办?建立百亿级碳基新材料产业集群。但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想要落户这里,那是没有办法的! “发展向上,污染减少”的愿景已不折不扣地实现。
“邳州的探索打破了‘梯度运动’的决定论,只要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完全可以培育新兴产业,实现赶超发展。”江苏省委党校教授褚东涛认为。
观念一变,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河。然而,带来的好处并不相同。
发令枪响了,赛艇如箭般在水面上飞驰。队员们用力挥动桨,陈宝草中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没想到我们还能看到这么有风格的游戏!”在湖边观看比赛的兴化市陈家堡村村民马永宽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陈堡草荡位于陈堡镇西部,是兴化市20个湖泊之一。经过长期围垦和鱼塘培育,有湖却“无湖”。 2018年起,陈宝草荡开始还湖、拆坝放水,恢复自由水面4537亩,相当于6个瘦西湖的大小。
几年前,当镇上宣布将整流罩撤回湖中时,马永宽感觉天塌下来了:“我们这辈子就靠养鱼养虾了,哪里能我们找到生存之道了吗?”
我市已规划设立水上运动训练中心!陈堡草原正在掀起文化旅游的浪潮。摩托艇、桨板、皮划艇、水上露营……各种水上运动和“草游”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周边村民趁势开发了渔民房。
马永宽掰着手指头数着:“哎呀!一年的收入抵得过几年的收入!”
从鱼虾养殖到生态,兴化一下子从“下游”走向了“上游”。
尝到“旅行”甜头的苏北人民,越“旅行”越积累经验,越“旅行”越有活力!
今年4月,林鼎光学(上海)有限公司投资的超精密微纳光学产业基地在如皋高新区沪苏科技产业园建成投产,南通; 200公里外,如皋建设的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里,正在建设中的科技创新飞地,科研人员正在反复测试纳米级精密制造装备和装置。
新园区的背后,是江苏“南北合作”的高级升级——从单向帮扶到“帮扶+合作”;从推动产业转移到促进整个南北产业链价值链的合理分工。这些举措充分激活了苏北城市的潜力。
你看:徐州立足区位优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优化壮大传统产业,“老工业基地”发展成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连云港不甘“苏北最后”,正朝着“一带一路”标杆示范和战略支点推进……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理念也不断创新,扎实推进南北地区‘一体化’和‘高质量’协调发展,发挥好‘引领’作用。并作为示范”。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林康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齐心协力,每个城市都是领先者
这次调查给了我们很大的惊喜:虽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快速发展、繁荣的苏北,但从苏北各级干部那里听到的却是“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 ”。
“你不是答应今天早上来办理入境手续的吗?怎么又改变主意了?!”盐城一家家纺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陈军在电话那头愤怒地喊道。
放下电话,他向记者抱怨:“又让苏南挖走了我!”
陈军早已习惯了招工难:“企业无法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收入,休闲娱乐也跟不上年轻人的步伐,人们自然会用脚投票。”
调查显示,苏北地区普通员工的工资仅为苏南地区的2/3。
一方面,企业留不住人;另一方面,企业留不住人。另一方面,不少园区也面临留不住企业的尴尬。
“我们公司对园区基础设施要求比较高,比如双路供电、环境基础设施等,目前苏北符合条件的园区并不多。”苏南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直言。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对成本控制更加敏感,高水平项目对配套条件要求相对较高,这对苏北地区承接优质项目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几年,苏南企业愿意北上,主要原因是对苏北土地感兴趣。”每亩仅需15万元。
“但近两年,苏北土地指标日益紧张,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成本越来越高,耕地后备资源日益紧缺。很难收获土地红利……”薛超告诉记者。
能源消耗指标也是阻碍苏北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问题。 “制造业项目本身能耗较高,苏北城市能耗边际较小,新项目上马难度越来越大。”崔广权坦言。
苏北和苏南的人才储备也存在较大差距。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胡益清告诉记者:“江苏的重点大学大多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只有一所211院校,中国矿业大学和技术。”
比较突出的问题还体现在产业布局上!
与苏南相比,苏北产业总体处于价值链中下端。精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企业短缺,生产和流通成本增加。新成立的企业难以快速融入当地产业链,影响企业投资。将要。
尽管近年来苏北交通运输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苏南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什么?江苏有些城市没有直达高铁?”来自甘肃的游客秦伟颇为惊讶。
泰州姜堰古镇、溱潼古镇如此出名。国庆长假期间,秦伟原本想从苏州转车到台州,但搜索火车票时却没有直达的高铁!
不久前,长三角“超级环高铁”G8388次列车横空出世,同时也路过苏北城市。
“我真希望2.0版的‘超级高铁’能够从我家门口经过。”苏北网友留言充满遗憾。
尽管近年来苏北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但与苏南相比仍存在差距。
回忆起刚入园时的情况,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苏北当地政府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时,“做得很好‘不麻烦’,但‘有求必应’。”没那么好。”
…………
虽然苏北人对自己要求很高,但当我们走遍江苏时,听到的却是这样的:
“我们现在不怎么讲苏南、苏北了,南通有些年头的GDP比我们还高!”家住常州的高女士告诉记者。
“在江苏,南北界限已经不复存在,我们现在讲的是‘1+3’。你知道‘1+3’是什么吗?就是‘长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 “沿海经济带、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淮安采访时,一位普通人给我们上了一课。
“今天的江苏,每个地区都是探索者,每个城市都是引领者!”在南京工作的东台干部潘建民信心十足。
《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4日第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