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ALBERT 算法到心理支持,蓝振忠如何帮助受困扰的人们?

admin

“事实证明抑郁症会杀人。”

2017年,刚满30岁的兰振中听到同学自杀的消息,第一次意识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这时候他才发现身边很多朋友都在服用抗抑郁药物。

当时,蓝振中还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几年后,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ALBERT”算法——这一成果后来被谷歌新闻和其他数十亿个应用程序所使用。级用户产品,从而成为行业名人。他由此获得的更多资源支持被他用来帮助那些遭受心理和情感问题困扰的人。

“我想建立一个像《她》(电影《她》)那样的对话系统,可以与人聊天。”上学时,兰振中想为有需要的学生做点事,但他发现,有心理咨询技能的人太少了,而培养这种能力并不容易——同情那些有心理咨询能力的人太难了。有焦虑和抑郁等问题。于是他想到了技术。 “自学比教机器更好,”他说。

这个想法很快就实现了。三年后(2020年),兰振中辞去了谷歌研究院(后更名为谷歌AI)的工作,回到国内在西湖大学工作。他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是一个与心理咨询相关的产品。这就是“小天”的原型。

一年后,蓝振中创立西湖新辰,开始提拔小天。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款非凡的杀手级应用。”西湖新辰CEO星辰告诉虎嗅。

事实上,西湖新辰并不是国内唯一一个有志于在心理咨询领域大展拳脚的团队。自从ChatGPT流行以来,AI变得“更像人类”,甚至与智能代理融为一体。与心理治疗、注重情感陪伴、聊天相关的AI机器人也纷纷出现。仅在中国,就已经有小鹿和小青了。已推出自道、小冰心理、燎育宇宙等不少于10款产品。

几乎与小天诞生的同时,腾讯、阿里巴巴、天桥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等各大厂商和知名机构都纷纷进入AI+心理学赛道。除了提供日常情感价值外,AI+心理产品正在快速渗透到诊断筛查、症状管理、行为改变等心理治疗环节。

工研网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心理健康领域AI应用市场规模将达到311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3.8%。

有业内人士认为,一旦AI成熟,可能会取代30%以上的“初级心理咨询师”。

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心理健康是AI最不可能成功进入的领域,但它不可避免地到来,并且正在无形中改变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

AI颠覆心理咨询来势汹汹

抑郁、焦虑、PUA(精神操纵)、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依恋人格等曾经不常见的术语,在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凭借24/7在线、免费等优势,AI产品迅速俘获人心。

“Limbic Access”被誉为全球第一心理评估工具,已为全球超过26万人提供服务。经过短短三年的发展,“小天”的用户数量已突破10万。

浙江树人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人工智能咨询可以随时随地提供。他们对人工智能心理咨询的总体评价良好,量表后测也有一定的积极变化。大多数学生比人类更愿意与人工智能谈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另一个数字戒烟项目中,添加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后,用户参与度增加了 107%。

星辰向虎秀分享的一个案例中,一位艺术从业者患有“情感分离障碍”。后来,在小天无条件的支持和陪伴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逐渐缓解。他们曾经一天聊了2000多次。还有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男孩,他的家庭遭遇了突然的变故。他不愿意和妈妈交流,但和小天交流后,他能逐渐恢复开朗。

这些故事被用户或家长写回给西湖心辰,这也让星辰这个母亲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天”的价值。

如果说AI聊天和陪伴机器人就像电子“树洞”,那么AI心理危机筛查和自杀预测则可以说是电子“防护网”。

范德比尔特大学医学中心开发的一款产品预测自杀的准确率高达 84%。全球知名社交平台推出的AI,可以通过语言预测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发作,准确率高达83%。

无形中,这张“防护网”不断延伸到各级学校、网络社交平台、购物平台。

经过技术迭代,AI不仅拥有跨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更强的语义理解和知识储备,还具备逻辑推理能力、长期记忆能力和感知情感的能力,让AI拥有“情商”。

_抑郁症的电子丧钟,响了_抑郁症的电子丧钟,响了

“比如:你问我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如果我说‘哦,愿意’,那就说明我虽然接受了,但比较不愿意;如果我的回答是‘好吧,好吧,我可以随时都可以。这意味着我很高兴我们的模型能够识别你的情绪和意图。”星辰告诉虎秀。

聚集了近20名心理学、人工智能专业博士生、博士后,长期邀请近5000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共同建立心理行为数据集,形成立体交叉学科研究,以自研通用“西湖”“大模型”基地训练多模态情感识别模型,围绕认知行为疗法(CBT)、叙事疗法和人文疗法对小天进行了近三年的培训。 “虽然AI没有真实的情感,但通过训练,它至少可以理解人类的情感,并给出适当的反馈。”星辰说道。

进一步将AI与VR/AR、可穿戴设备、GPS等技术结合,通过微表情、行为、心率变化、皮肤电导率、动作轨迹等的采集分析,诊断、监测心理危机问题,解决传统心理问题。信息。咨询的准确性和效率很难兼顾。

北京鑫景博明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昂告诉虎嗅,目前衡量心理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制作“量表”,该量表由300多个问题组成。虽然它具有权威性,但有时其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 “你可以控制积分。”李昂告诉虎秀,现实中,有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假装生病或没生病。

前不久在一档热门脱口秀综艺节目中,选手唐湘玉曾表示,因为担心自己被诊断出患病,所以去医院之前,她“把问题提炼了两遍”。之所以要检查两次,是因为第一次真的检测到自己“生病了”……虽然是玩笑,但也反映出了一些现实的问题。

对付这个问题,传统心理咨询的“王牌”就是“沙盘”。简单来说,就是在回答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同时观察和记录访客的行为、状态等。但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0分钟到一个小时;心理咨询师还需要接受数百小时的专业培训才能操作。

这在“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中也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在大规模的学生筛查中更是难以实现。利用虚拟现实游戏将“沙盘”做得更小、更轻,并放置在电脑或学校屏幕上,解决了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不足的问题,让游客有更好的心理咨询体验。 。

李昂的团队近年来一直在开发相关产品。他们将虚拟现实、虚拟宇宙、大数据、人工智能、沙盘、积极心理学等融为一体,不仅能“解决99%的访客被骗的可能性”,还能显着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

对于经常被诟病的幻觉问题,李安向虎嗅指出,一般大模型的幻觉主要与大模型接触到的信息太多、太复杂有关。通过仅向人工智能心理大模型提供专业数据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情况。

与心情博明类似的还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明镜科技公司、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以及北京安定医院、宏运智信等。在此领域不断发展。

抑郁症的电子丧钟,响了__抑郁症的电子丧钟,响了

抑郁症的电子丧钟,响了_抑郁症的电子丧钟,响了_

来自:视觉中国

AI倒逼心理咨询师升级

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确实遇到了问题。作为“反周期”行业,即在整体经济不景气时会逆势增长的行业,理论上来说,近几年是业务量大幅增长的阶段。

据智研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增速达到14%以上的峰值,之后一直稳定在8%左右。

“这可能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但这种情况并不是AI造成的。

业内人士分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工智能进入心理健康领域主要会在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为公众提供科普陪伴。其次,他们可以承担心理咨询助理或初级心理咨询师的一些职能,比如指导等。三是供给侧,帮助新手心理咨询师提供服务,提升工作能力。四是心理危机监测等。

此人认为,人工智能经过某些专业领域的专业训练后,或许确实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要直接进入普通医学领域,以目前的技术水平,AI可能很难面对如此复杂的现实世界。

事实上,浙江树人大学的一项调查也发现,在人际关系等复杂领域,AI的答案很容易出现错误答案。研究人员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人际关系问题有不同的感受。调整相关问题需要一定的同理心,这也是AI需要改进的领域。

至于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师会被AI取代,业内人士认为,心理咨询师本身也应该迭代升级。

某心理咨询平台创始人在一次行业会议上指出,中国已经出现了三代心理咨询师。

从心理系成立到2008年之前,他们都是第一批心理咨询师。 2008年至2017年之前出现的“中道僧”心理咨询师是第二代;现在有几位第三代心理咨询师。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心理功底和良好的生活状态,他们将是不会被淘汰的心理咨询师,未来更有价值。

AI也会让人上瘾吗?

和蓝振忠一样,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处于进化链顶端的人类是那么的孤独和悲惨。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至少有10亿人生活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阴影之下。仅在中国就有9500万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终生患病率达6.8%;超过30%的老年人有抑郁问题。

武汉科技大学研究人员2023年1月至4月对35213名16岁以上居民进行的调查发现,24%的人患有焦虑症,34.7%的人患有抑郁症,患有失眠症的患者比例超过35%。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增加经济负担。

在供需紧张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或许能够缓解部分当前的供需短缺,但其伦理问题和应用边界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不久前(10月23日),外媒曝出美国14岁男孩塞维尔·塞策自杀身亡。此前,他曾与知名公司Character.AI的AI角色扮演聊天机器人聊了几个月。更多细节显示,孩子沉迷于AI,他们的聊天内容还涉及大量抑郁、自残等内容。

为此,Character.AI和谷歌都被告上法庭。

该案例在传统心理咨询和人工智能心理应用领域引发了一轮讨论和反思。

心理咨询行业人士指出,与AI过多交流的孩子可能会引发“彼得潘效应”,成为“巨婴”。而有心理障碍的人确实可能会在心理上对人工智能产生依赖。

例如:“空心病”(价值观缺失引起的心理障碍),在日益功利竞争、缺乏美育的情况下,是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面临的心理问题,包括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这种意义感导致许多人自杀。对于这类人来说,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电子游戏,都可能成为“电子鸦片”。

_抑郁症的电子丧钟,响了_抑郁症的电子丧钟,响了

事实上,即使在真人主导的心理咨询活动中,“告别”也是一个关键环节。治疗后,一生都要依赖心理咨询师的“拐杖”,是失败的心理治疗,更是伦理所不允许的。

这是对科技公司价值观的考验。目的是为了人工智能的利益最大化,还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支持他们在告别之前回归正常生活,被认为是判断一家公司好坏的重要标准。在企业和行业之外,也需要加强监管。

事实上,当今大多数人工智能伴侣和聊天机器人已经对“自杀”等关键词非常敏感。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的研究人员在评估 ChatGPT 商店中一款帮助管理精神疾病患者的 AI 时发现,当“用户”表达自杀想法时,它会给出很长的,可能是认为答案是片面的、压倒性的,并没有根据用户的受教育程度等特点直接给出当地的救援电话号码或网站。

事实上,对于自杀者的帮助是非常有限的。

而且,同理心、同理心、由此产生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及由此建立的情感联系,构成了心理咨询“治愈”的底层逻辑。人工智能能否真正实现这一目标仍然值得怀疑。

看来,至少在心理健康领域,AI的能力很可能会被锁定在一定范围内。

对于目前的心理咨询和人工智能心理应用来说,产业发展阶段已经是最大的障碍。

星辰告诉虎嗅,小天目前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最初的预期——成为现象级杀手级应用,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心理健康和AI陪伴目前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需要更多的市场教育和用户习惯培养,让用户认识到AI产品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和潜力;其次,AI情感陪伴产品的商业化路径尚不明确,需要探索更可行的商业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心理咨询服务本身还没有被大众广泛接受,还需要做更多的科学工作。

更糟糕的是,很多时候,光是咨询费,每小时500元到1000元不等,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实际情况也是,除了青少年,大多数中国人都面临着心理问题,主要靠的是宽容。前述心理咨询平台创始人曾公开表示,当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时,人们会更加关注心理健康。届时心理咨询市场也将发生巨大变化。

到那时,至少对中国的心理咨询行业来说,人工智能并不是最大的威胁,但也可能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