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区依托“人靠谱(普)、办事得当(陀)”、“中华武术”、“斑马苏河”三张名片,发挥区位空间、产业资源等硬件优势打造务实可靠的服务企业等软实力,吸引企业“扎根发展”,成为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
晚上十点,杨建波还在办公室的办公桌前工作。作为公司创始人,他花费4年时间开发的产品目前已经到了加速商业化的阶段。
一个月前,他的公司乔迁新家——“创新巷”,这是上海普陀区最新打造的“科技创新摇篮”,拥有先进的“硬核科技”孵化服务能力和资源集聚能力。
杨剑波创办的上海维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精”)解决了我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大型金融机构的核心计量引擎严重依赖国外技术厂商,影响金融科技发展的问题。核心市场风险、资产和负债。 、监管资本等模型引擎均自主研发。这是金融机构“卡壳”的领域。
9月26日,“创新巷”科技创新产业空间启用,首批16家企业入驻。维景是“创新巷”入驻企业的一个缩影;而“创新巷”则是普陀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五周年。上海作为最早提出“人民城市”概念的地方,不断开创城市建设新局面。
企业是城市经济建设的基石。上海普陀区依托“人靠谱(普)、事办得妥(陀)”、“中华武术”、“斑马苏河”三张名片,充分发挥区位等硬件优势、空间和产业资源打造务实可靠的服务企业等软实力吸引企业“扎根发展”,成为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生动注脚。
2024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
“中华武术”科技创新名片
“中华武术”是点燃普陀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武术”四个字对应着一个科学创新载体。 “中”指中以(上海)创新园,“华”指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武”指武宁创新社区,“数”指海纳镇数字化转型示范区。
中以(上海)创新园自2019年底开业以来,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三大领域积极打造“中以国际科技成果快车”等项目和互联网信息。目前,已有20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已完成各类融资近7亿元,落地知识产权800多项。
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由上海市和清华大学于2019年共同发起成立。中心共引进高水平科技创新企业78家,逐步建立起以集成电路为基础、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汽车作为应用程序,数据服务作为衍生品。
从长寿路左转,向北行驶至武宁路。 2300米的道路两侧,聚集了近千所大学、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科技创新实体。这就是普陀区“中华武林”中科打造基础最雄厚的极点——武宁创新社区。
海纳镇市政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是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八个示范区之一。也是普陀区打造城市数字化转型先行区的重要载体。以应用场景建设为驱动,聚焦智慧停车、数字出行等八大领域场景,发布全国首个地市级数字化转型指数。
“中国”、“华”、“数字”对应的载体相对集中,武宁路沿线聚集了大量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园区和创新型企业,是连接整个区域创新资源的关键。 “创新巷”是武宁创新社区的实体地标,体现了普陀区“创新从这里来,创新从这里来,创新从这里开始”的美好愿景。
“普陀区缺乏本土培育的‘硬科技企业’。”普陀区科委副主任陆海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去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规划打造“创新巷”科技创新产业空间,着力做好创业“硬科技企业”的培育和扶持。
首批入驻“创新巷”的初创企业涵盖人工智能大模型、机器人、新材料、光刻胶等产业领域,均在研发前沿技术和主导产品。例如,上海桑开尔文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新一代高性能空间辐射制冷技术的应用,拥有业界首创的空间辐射制冷机组及其热管理技术。上海智康佳机器人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上肢康复机器人,已在十余家医院使用。是国内领先的智能上肢康复机器人产品,覆盖从医院到家庭的全场景。刻化学(上海)有限公司的创业团队来自美国陶氏化学的EUV光刻胶项目。他们掌握的光刻胶相关技术不仅是国内非常紧缺和急需的,而且也处于世界前列。
在政策支持上,普陀敢于与企业“同目标、共担风险”,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和创新团队落地生根、蓬勃发展。例如,“普陀科技创新十点”发布、7项政策支持武宁创新社区发展、设立“斑马苏河”科技创新基金,为高质量创业提供创业资本支持-UPS。
普陀区“中华武术”科技创新布局在“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中国建材研发的30微米超薄柔性玻璃开创了玻璃新时代:厚度只有A4纸的四分之一,却具有耐高温、高硬度、高透光率的特点传统玻璃,可用于耐疲劳测试。可承受100万次180度弯曲,相当于折叠屏手机每天开合200次,可连续使用13.7年。
初创公司Optical Link Electronics研发的新一代超小型活性氢原子钟重量仅1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活性氢原子钟。
“中国武术”科技创新布局引领创新产业不断集聚。今年1-9月,研发服务业共引进“千亿”企业31家;新开工重点项目23个,正在洽谈的重点项目25个。该区初步形成了以“四大重点培育产业”为主导,以网络安全、数字广告、智能终端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双向冲刺”。
“半个马苏河”民生名片
近年来,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导下,上海大力推进“一江一河”建设。江指的是黄浦江;河指的是苏州河。
普陀区拥有上海市中心地区最长的苏州河岸线和最多的苏州河弯道。由于海岸线总长近21公里,正好是半程马拉松的长度,苏州河普陀段被赋予了新的名字——“半马苏河”。
班马苏河公园
2018年10月,普陀区正式启动苏州河接驳工程。整个工程在该区开辟了19个断点。随后,普陀区开始提升岸线景观品质,岸线步道和景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卓越”的发展转变。苏州河已从过去的“工业锈带”变成了今天的“生活展示带”。
滨水环境的改善也带来滨水经济的发展。
“人民之城”“半马素河”普陀IP逐步启动,21公里滨水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线”。
“半马素河”沿岸,一大批高能企业在此扎根落户,包括360华东安全总部、合众新能源汽车、饿了么……
“靠谱的人,做好的事”服务名片
一个地区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政策规划和项目投入,更重要的是“服务员”服务的不断优化。
上海美环贸易有限公司是普陀区外贸龙头企业。今年6月起,吉利集团杭州湾Polestar工厂生产的Polestar豪华纯电动汽车出口至欧洲、东南亚等全球数十个国家。该项目已交付美环商贸执行。该车辆通过上海海通码头出口,但由于海通码头近期舱位不足,无法满足美环商贸的大批量发运需求。
了解公司困难后,普陀区商务委员会积极帮助公司协调解决问题。同时,立即向市商务委、市委办公室、市经济运行调度班汇报相关问题,寻求市有关部门支持。最终,美环贸易车辆进港时间紧张的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不久前,公司受邀参加普陀区研发服务专题早餐会,与区领导面对面交谈,深深感受到政府部门对公司发展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今年5月,中国最大的汽车电子企业之一德赛西威成功与普陀区签约,随后将在普陀区设立上海办事处。子公司上海迅猛龙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工在签约会上表达了与普陀区携手发展的坚定信心。
在签约入驻普陀区的26家企业中,还有中国互联网问答社区知乎。未来将在普陀区设立主体,承担商业运营中心、营销中心和部分产品研发等核心职能。 “在落地普陀区的过程中,我们切身感受到普陀区‘人可靠、事办好’的服务,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高效推进,多次主动出击。 ——以服务为导向。”知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企业对服务型政府的感受背后,是普陀区不断优化的招商工作体制机制。
此前,普陀区创新推出领导干部“陪伴帮扶”、政府“网上办公季”、政企沟通“早餐会”等机制。
8月22日,《普陀区招商服务企业20条措施》发布。在此基础上,普陀区招商办从优化体制机制基础工作入手,从项目招商机制、环境等7个不同维度印发了《普陀区优化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方案》。优化机制,推进试运行。
“招商引资重点的调整,就是针对理念和方式的系统更新。”普陀区招商办公室副主任张惠凡表示:“要强化‘投行’思维,为创新潜力企业增加‘耐心资本’。”不仅要在有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更要添砖加瓦地耕耘。”
在普陀,作为服务公司的“服务员”,政务服务的可靠性必须经过四个“到来”的考验——“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事事体贴”; “一切都做得很好。” ,我们要用四个“做”的检验——“需要做的事,坚决做,决不拖延;能立即做的事,决不等待;难做的事,尽力做,决不放过;”与他人合作,共同做事,要做就做,绝不推开。”;只有做到“四事四实”,才能做到企业发展的“四心”——“做事更轻松、发展更顺利、生活更舒心、扎根更安稳”。
除了不断优化“女服务员”服务外,普陀区也在不断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杰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其他服务支持吸引企业“落户”,但政府可以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让企业安心发展,通过良好互动实现政企双方共赢。其中,异地逐利执法,被法律界称为“远洋钓鱼”式办案现象,引起市场关注。因此,政府能否依法保护企业就显得尤为关键。此外,“法律不溯及既往”可以给企业“定心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他们尤其期待公平的市场竞争和平等的商业待遇。
今年7月30日,上海普陀区出台27条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举措,成为全市首个在法制建设领域推出针对性举措的行政区,重点完善企业法律服务保障,彰显价值依法治国,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放大法律效力等主要内容将继续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其中到底含有多少“金”呢?
普陀区着力打造的三张名片到底蕴藏着多少“金”?我们让数据说话。
2024年1月至9月,普陀区“百亿”工程共新增重点项目139个,其中包括劳斯莱斯动力系统、行之万卷(知乎)、富尔嘉、斗联宏基等行业知名企业、吉荣云科、博官睿思. 2023年,共实施143个重点项目,122个项目当年缴纳房产税。
将时间线进一步拉长,从2013年到2023年,十年间,普陀区本级财政收入从75.08亿元增加到154.43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80家增加到651家,增幅超过260%;四大重点科技产业区税收比重三年翻倍...
在招商引资方面,普陀区人民政府招纳高校、吸引实力人才,实行引进与教育相结合。普陀区讲“勤”,抓住各种引进外资机遇。今年第七届进博会即将开幕。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准备,抓住国内外客商云集的难得机遇,主动开展宣传推介和主题招商,引进更多高水平主题、强带动项目、前沿技术,力争实施一批重点工程。今年1-9月,普陀区累计进出口总额316.6亿元,同比增长22.9%,增速位居全市第二。 “十四五”以来,普陀区累计新增外资46.95亿美元,比“十三五”期间同比增长35%。新增外商投资总部企业14家,总数达到38家。
普陀区,上海的“西大厅”,最靠近长三角的中心城区,G2大动脉的城市入口,“沪宁产业创新带”沿线的重要节点区…… “交通便利,有利于人员流动、物资运输和……市场拓展。此外,与其他中心城区相比,普陀区拥有相对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财务部部长叶晓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普陀区正在积极打造普陀面向长三角、连通世界的“接待室”。它正在成为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新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