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古运河,赋予古运河新的时代面貌。运河沿线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的指示,坚持保护优先,不断传承和创新大运河文化内涵。大运河保护继承利用取得新进展,千年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市。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长、运行时间最长的运河。最长的运河。
习近平总书记对让古老的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面貌深感关切和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运河沿岸考察调研。总书记指出,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各地区的共同责任。他提醒大家,运河滋养着运河两岸的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财富之河、幸福之河。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保护大运河,让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王健:大运河沿线省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古运河保护结合起来生态环境、沿线名镇保护与修复、文化与旅游、运河融合发展。航运统一转型升级,将为大运河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和推动下,沿线八省市共同承担起全方位保护大运河的责任。
生态恢复中的保护。
大运河南端、流经杭州、绍兴等地的浙东运河实施“河城共生”保护工程,上下游、左岸、右岸统筹管理,清理周边重工业企业。
在河北省大运河沧州段,已建成20多个生态公园。通过运河生态引水和水系连通工程,地下水稳步恢复,干涸数十年的古井重新焕发活力。
北京在大运河北端建设了城市副中心——绿心森林公园。与大运河森林公园共同构成国家5A级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
沿线省份已全面建立河长制度,按月对水环境进行综合监测。借助南水北调工程,2023年4月,京杭大运河将实现百年通水。
扬州市民苏世霞:孩子们也很喜欢来这里。毕竟这里的环境很好。我真的很高兴来到这里,应该说我充满了幸福。
文化遗产保护。
古老的大运河汇聚了漕运文化、水利文化、船舶文化等,形成了一条贯通古今的灿烂文化带。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1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保护规划》发布。
在沿线8个省市,通过修复、展示、修复,保护了1200余件水利工程遗迹、古运河、名城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文化公园也相继建成;江苏扬州成立了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和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其中,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城市研究成为市民和游客的文化打卡地。土地。
在河南洛阳,运河沿线的民居已得到统一整治。古桥、古广场星罗棋布,原生态风貌与现代气息相得益彰。全长48公里的洛浦公园和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沿着隋唐大运河故道而建。人们可以漫步其中,身临其境地体验民族风情和文化。
观众王俊泽:来到我们的互动体验馆,我可以了解一粒米的采集、运输、储存的过程。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新奇的经历,我可以沉浸在我们大运河的文化中。
保护高效利用,推动大运河沿线高质量发展。
沿线各地对运河进行整修改造,升级基础设施,使保护与开发相辅相成。一批智慧港口和数字水道建设加快,绿色航运水平不断提升。如今,商业活动繁华,旅游资源丰富,运河沿线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充满活力。
千年运河穿越古今,不断繁荣。随着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不断推进,古老的大运河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焕发时代新面貌,永远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