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复旦新药创制论坛:专家探讨新药研发突破与负熵机制治疗策略

admin

中新网上海11月30日电 (记者 陈静)新药研发如何实现新突破?记者30日获悉,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发表意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姜建东告诉记者:“我们需要找到能够干预疾病的‘头雁’。未来的新药应该是以整体治疗观为指导,标本兼治。”

在30日举行的2024复旦新药创制论坛上,姜建东指出,过去药物研发主要依靠寻找靶点,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药物分子,实现特定靶点的精准对接。这种方法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在慢性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遇到了瓶颈。他提出了针对负遗传机制的治疗策略。

上海新药研发中心_上海医药新药研发_

2024复旦新药创新论坛正在上海举行。 (复旦医科大学供图)

据悉,熵增定律起源于热力学,用于描述热量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科学家发现,熵增定律存在于宇宙的每个角落。量子力学创始人薛定谔指出,生命的本质是一个负熵系统,通过不断吸收负熵来减少自身的熵增。姜建东以免疫系统、肠道微生物、音乐缓解抑郁、干细胞、针灸麻醉等实例详细阐述了负熵机制的原理,并总结了药物创新的发展趋势。

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简称:复旦上海医学院)举办的2024复旦新药创制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原药靶点发现、创新药物研发、创新药物制剂、新药研发等重点领域进行了研讨。新药临床试验与监管,瞄准新药研发最新消息。

“兵会拦住我们,水会淹没我们。面对肿瘤和炎症的智能机制,靶向药物也必须是智能的。”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徐强用生动的模型介绍了肿瘤和炎症的智能生物信号。本文了解IL-17引发慢性炎症的机制,并结合相关疾病的治疗案例总结当前肿瘤和炎症治疗的特点。徐强提出,要关注生物信号的智能化,探索生物信号的“关键节点”,寻找“后门”机制。他强调,药物靶向需要拓宽思路,利用智能致病机制的漏洞,发展智能靶向机制。

论坛上,国内外顶尖医药专家学者围绕新技术、新方法、高校生物医药成果转移转化等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新药创制的核心问题,旨在推动源头创新以及中国新药创制的可持续性。创新和循环创新。

如何围绕新靶点进行创新药研发?北京大学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焦宁指出,活性分子的修饰转化关键依赖于合成技术。他总结了构建药物的新方法、团队新化学空间化合物库的构建、光动力新药、糖尿病新药等原创药物的发现,并详细介绍了课题组基于药物发现的最新进展。表型和目标。 。

论坛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表示,当前生物医药领域蓬勃发展。复旦大学、复旦医学院着力深化教育科技融合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教育协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完善科研新型组织实施模式,强化生物医药科技创新源头功能。徐军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与新药创制”之间的“转化鸿沟”,加快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助力我国从“医药强国”跨越式发展为“医药强国”作出更多贡献。

复旦大学药学院院长李聪表示,学院将致力于构建优秀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既精通药学知识又具备医学素养的拔尖人才,并将注入新的理念进军医药领域发展。的活力。在新药创制重点领域,药学院将大力推进学科间交叉融合,不断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2024复旦新药创制论坛将搭建智慧与力量融合的交流平台。未来将围绕“原药靶点发现”、“创新药物研发”、“创新药物制剂”和“新药临床试验与监管”举办四场分论坛。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