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十年升级与居民需求满足调查

admin

上海解放场景__解放上海百科

开场白:2014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世界城市日论坛上,上海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距今整整10年。在此期间,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硬件不断升级,软件不断完善,努力实现“住、工、行、学、养”的规划目标。那么,在如今15分钟的社区生活圈中,基础服务功能表现如何呢?能否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需求?社区自治共治的力量是否得到有效发挥?记者对上海20多个街道、乡镇进行了调查。

如今的上海市民身边有越来越多的“小福气”:在社区食堂吃上一顿实惠又美味的午餐;送老人到日托中心享受专业服务;去社区“婴儿之家”“选择临时托儿所;去街角的袖珍公园散步,去河滨绿道骑行……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聚焦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更加丰富的近距离服务配置来适应特大城市复杂的社会需求,从而适应各年龄段人群生活圈服务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

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像一个社会细胞,构成了城市的有机体,也体现了新时代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工程勘察设计硕士周健表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经过十年发展,正从补短板阶段逐步推进”。从“缺什么”到“围绕圈子实施政策”。 “只有深化一个地方的特色,当地居民才会有更大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那么,“圈”内基础服务现状如何?记者展开调查。

弥补不足,平衡性有待提高

中午,武宁片区曹阳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食堂里人流络绎不绝。数据显示,其日均客流量达1300余人次,在上海社区食堂中名列前茅。

周耀民老人几乎每天都来这里吃饭。他说:“除了各种炒菜外,还可以买馄饨、面条、粽子、月饼等,早餐品种有近30种,冬天的土锅汤更是多不胜数。”我特别喜欢大豆和猪蹄汤。”

解放上海百科_上海解放场景_

在曹阳新村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武宁片区,社区食堂十分受欢迎。周楠 摄

菜品品种多、味道好、菜品受欢迎,是很多顶级社区食堂受欢迎的首要原因。景翔·宝山高井镇社区食堂每顿供应近50种主食。菜单每周更换一次。最受欢迎的项目是面条。一个窗口一天最多能卖出4000多个包子;闵行浦江镇辛家宝地社区老人食堂里,用小电饭锅用纯净水煮饭。一锅只出10碗饭,也成为“热销品”。

菜品受欢迎的秘诀在于不断优化。曹阳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春辉表示:“基于后台大数据分析,我们保留了清蒸鲈鱼、红烧牛肉等当地受欢迎的菜肴;淘汰辣子鸡、川牛肉等油腻、辛辣的冷门菜品。 。食堂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推出健康春季药膳,如核桃炒春韭菜、金橘柠檬饮料等。”

今年,上海社区“婴儿房”还实现了全市216个街道、乡镇的全覆盖。在万里街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上午9点,3岁的萌萌在爷爷奶奶的护送下高兴地走进了社区的“婴儿屋”。与“宝贝屋”一墙之隔,是万里街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这面玻璃墙的巧妙设计让老年人和年轻人可以互动。

上海解放场景__解放上海百科

万里街道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的“宝贝之家”。周楠 摄

上海解放场景__解放上海百科

万里街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与“宝贝之家”仅一墙之隔。周楠 摄

在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不少集社区食堂、社区卫生中心、文体活动室、老人托幼等为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和邻里中心,成为市民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甚至还成为了网红的打卡点。

也许你会困惑:上海城镇化率位居全国第一,但配套服务还缺乏吗?

据上海市规划部门介绍,过去,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一般配置在街道、镇内。如果街道、城镇面积过大或形状不规则,则可能会出现设施布局不均匀、出行距离较长的情况。在居民日常生活中,还缺乏能够整合各种功能的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

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痛点,“15分钟社区生活圈”应运而生。如今,上海已形成1600个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让周边群众找到了自己的“生活圈”。

上海解放场景_解放上海百科_

今年建成开业的斑马苏河站·1690党群服务中心,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周楠 摄

当然,缺点还没有完全解决。与中心城区相比,郊区面积广阔,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的服务设施仍然不足。上海有300多家社区食堂,但人流呈现集中趋势。有的小区,两家社区食堂的人流量甚至占到了整个小区的75%以上。

一些人流量少、居民口碑不高的社区食堂存在面积小、菜品少、味道油腻等问题。这与食堂的选址和第三方运营水平密切相关。政府目前对社区食堂的一次性建设补贴主要根据供餐能力划分等级。供餐能力较强的社区食堂获得的补贴较多,反之亦然。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婴儿之家”均由第三方提供专业服务,由保育员负责照顾婴儿。在一些“婴儿屋”,由于人手不足,家长只能负责日常维护。为此,有街道、镇干部提出,针对一些地方点位不足的情况,可采取灵活布点的方式,链接企业、社会组织、园区建筑等多元化供给。

这意味着,如果要将15分钟的社区生活圈“串成一条链”,仍然存在断点和堵塞需要清除。

打破墙壁并激活共享空间

十年来,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已逐步完成载体建设。它以整个街区为单位,承载着各个年龄段人们从日常生活的保障、安全、归属感,到学习、交流、创造等需求的美好愿景。

为各个年龄段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服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突破传统社区只注重居住和基础服务功能的局限性,更要打破有形或无形的围墙,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15分钟的社区生活圈中。

不少空间“剩菜”被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圈子”中的新亮点。宝山区高井路、新二路、银高西路交叉口,道路“倾斜”,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一条铁路轨道从北向南穿过,增加了该地区的破碎感。 。恰巧这里现在已经成为高井镇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心”。

解放上海百科_上海解放场景_

新界公园。吴越 摄

解放上海百科__上海解放场景

新疆公园的社区食堂。吴越 摄

变化来自于一个开放式公园——新界公园。北洋支线是上海北郊一条重要的铁路专用线。公园所在地原本是沿线的货运站,逐渐成为城市中被忽视的一角。今年年初,新景公园完成改造并正式开放。

曾经边缘化的空间变得绿色,提供休息、社交、文化、体育等功能,并嵌入社区食堂。那些与工业相关的记忆也被保留下来——货运铁路元素反映在高架二楼。在木质的共享空间中,通过边缘预留的不同高度的“小窗”,大人和孩子仍然可以相互靠近。远远地观察驶近的火车。

_上海解放场景_解放上海百科

彰化路“暖心车站”

彰化路周边,快递、外卖站云集。江宁路街道整合区域资源,将昌化路669号的城市遗存变成了一个有温度的“温暖新驿站”。驿站推出了实用功能,“人可以洗澡、洗衣服、晒衣服,汽车可以充换电”,一站式解决各种需求。

邻里空间也承载着年轻人的就业创业需求。

奉贤金海街道星海创始人空间是一个由街道主导、多部门共建、社会力量协同运营的孵化空间。吸引数字化、智能经济新赛道创新创业项目23个。上海商学院大学生创业者、大四学生李楠说:“这里的办公场地是免费的,创业成本低,还有老师为我们提供创业和赛事创作方面的指导,帮助连接行业和社会上下游资源。”

与郊区相比,在土地宝贵的市中心盘活共享空间就像是“蜗牛壳里的道场”。近日,北外滩打造了一条新的城市步行路线——新开业的彬芬美食熊猫餐厅。周围有1925书店、河滨大厦接待厅、昆山公园、盘龙街、江源巷、胜利电影院等。等待公共空间。

途中还有一个“隐藏的彩蛋”:四川北路18号的百年优秀历史建筑摇身一变,成为创业孵化基地——红亮18号。地理位置和环境,公司还会享受租金减免等政策,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目前正在稳步发展。”上海松梁金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于晨告诉记者。

_解放上海百科_上海解放场景

彩虹数量18。 周楠 摄

解放上海百科_上海解放场景_

红亮18号内部空间。周楠 摄

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多圈一体化”不再是机械性的零部件一体化,而是多层次、开放式的一体化。曲阳路街道管辖范围内的院落、办事处也参与社区科普圈。曲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徐朴宝建议,更多高校也可以“打开”围墙,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参与社区15分钟生活圈。 “这是一条双向路:居民有更多的机会上大学,大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

按圈落实政策,打造特色长板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曾提出“以社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希望建设适合步行、骑车、同时具备社交功能的复合型社区,并认为“邻近”是让城市充满活力的关键。

上海16个区各具特色,各街道镇在城市空间和功能优化方面面临着不同的情况。未来,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将更加因地制宜、创新方式、越来越个性化。

上海解放场景__解放上海百科

欧阳路街道首届微笑街头生活节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

老年人口占欧阳路街道常住人口的47%以上。具有鲜明的“老、密、小”特征,是典型的老龄化社区。十多年前,天宝西路248弄的百米巷子是“养老服务街”。今年,通过美丽家园和美丽街区的改造,街道被改造成三条环绕的U型生活道路。根据居民需求,注入健康健身、就业服务、儿童托管、游乐等服务功能,打造“老少皆宜”的街道。 ”的“微笑块”。

近日,“微笑街”老顾客李梦雅参加首届微笑街生活节。她喜欢和孙子一起品尝非遗美食、制作漆扇、观看表演、参加巷弄运动。街道负责人介绍,从“老年友善”走向“全龄友善”,是“微笑街区”的立身之本。 “除了满足老人各方面的需求外,还能让老人安顿好,让老人真正安心。”

_上海解放场景_解放上海百科

曹阳环邦附近的工人雕像。李茂军 摄

作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中的“模范社区”,曹阳新村街道在完成基本功能覆盖的同时,也越来越具有特色:首个工人新村积累的劳模文化、曹阳环邦的提升景观设施,让居民有一个宜居、有精神家园的支撑。

在万里街,长达4.5公里的滨水活力区已成为鲜明特色。由于万里拥有优质的生态景观基础,在空间规划上,通过贯穿南北的中央绿​​轴、桃浦河-横岗河-大厂浦的优质蓝色水脉、特色街区和文化布局。社区。

_上海解放场景_解放上海百科

万里灯光艺术季

在此基础上,创新“一本书一本书”、“诗万里”、“万里观光灯光艺术季”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化品牌,点亮艺术空间,打造“十五” “分钟社区生活审美圈”,增加社区成员数量。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上海,这些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打造的特色长板,正在成为街道小镇的独特IP和居民归属感的源泉。

“未来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从‘形象之美’走向‘深耕之美’,需要根据不同社区、不同维度、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进行精准设计。”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专业主任工程师钟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