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也是连接“京津冀轨道交通”的重要节点。目前建设情况如何?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地面主体部分施工完成
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北京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正在建设中。与普通车站不同,这里地面上只能看到帆状的建筑,站台和轨道都隐藏在地下。未来,7条轨道交通线路将汇聚于此,辐射整个京津冀地区。
如此复杂的轨道线路如何隐藏在地下?这里的地下空间非常开阔,一共3层。未来,这里将整合2条城际铁路、4条轨道交通线路、1条市郊铁路、15条公交接驳线路。
整个交通枢纽的结构:
地下一层为方便游客的餐饮、商业区;
地下2层为火车、地铁、公交车公共换乘区;
地下3层,深32米,分别为轨道层和站台层。
据建筑商介绍,传统火车站需要从城市中开辟出大片空间。但这个交通枢纽采用“站城一体化”的理念,将所有交通功能下沉至地下,达到“将城市缝合在一起”的效果。最大限度地集约利用土地。
北京投资枢纽公司副总经理周伟:将地面空间全部归还给城市建设。未来,我们将在地面进行一系列包括公寓、写字楼、住宅、商业及其他相关业态的开发。在不久的将来,地面上也将会是一片十分繁华的景象。
这里的地下建筑规模达到128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国家体育场“鸟巢”的面积。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未来从这里开始:
15分钟直达首都机场
35分钟直达大兴机场、河北唐山
1小时可达雄安新区、天津滨海新区
交通枢纽客流聚集
如何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为了尽快疏散庞大的客流,交通枢纽设计有100多个出入口,其中60个与地面建筑直接相连。目前,地上建筑尚未建成,连接地下区域的出入口已预留。
北京投资枢纽公司副总经理 周伟:住在这里的居民可以选择乘家门口的电梯直接到站厅层,也就是B2层,实现“无缝连接”。
交通枢纽采用“立体连接+多点出入口”的交通连接方案,尽量减少客流与地面行人的交叉。特别在地下二层设计了公共换乘区。火车、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换乘出入口都在这里。平均换乘时间仅为3分钟。
北京投资枢纽公司副总经理 周伟:我们地铁和国铁安检是相互认可的,不再需要二次安检。
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站城一体化”打造活力城市
“站城一体化”的创新设计,不仅创造了四通八达的地下城,也留下了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它将用来做什么?如何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
交通枢纽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10座风帆状的建筑。它的名字叫“经帆”,意为在大运河上起航的帆船。 “经帆”下方巨大的公共空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车站广场,而是集商业、休闲、时尚、运动功能于一体。
北京副中心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经帆”其实做了很多改进,目的就是更加开放、更加舒适。它不是一个匆匆离开的平台,而是一个人们可以交流、停留的地方,满足“城市客厅”的需求。
不只是“经帆”,以人为本、精心策划随处可见。
东侧、六环融入创新发展轴,引进创新企业入驻;
西临大运河,运河文化街直通码头。游客可以从车站步行至码头,乘船欣赏副中心的城市景观。
巨大的“北京帆”像一把伞一样守护着七个天井。通过风帆的调节,将阳光引入地下32米深处,给这座“地下城”带来透明舒适的自然光。枢纽站“经帆”屋顶与副中心六环公园、路通公园、大运河共同构成一系列绿色开放的城市景观轴,凸显副中心的城市特色和文化底蕴。 -中心。
北京副中央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一个充满活力、便捷、绿色的交通枢纽,将带来高品质的生活体验和更多的幸福。
(总台记者 张倩倩 张成 张伟泽 刘宝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