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417住了30多年,看着它越来越好,现在小区里的路更宽了,绿化也多了,我们每天都沿着梅龙港散步、跳舞。 “住在这里太幸福了。”说起凌云街417街区近年来的变化,居民任阿姨感慨万千。
417 街区以地籍号码 417 街区命名。曾是上海城市化进程中较早的开发基地和搬迁基地。这里有3个户委会、7个居民区,居民9000余人。
417座已装修
过去,417街区过道拥挤,绿化稀疏,环境杂乱。现在,这里道路畅通,天蓝树绿,水清河清。从脏乱差的“老小”到“一体化”的新街区,凌云街道实现老社区“逆龄”发展的关键在于抓住街区精细化管理的三个关键点。
改造前的梅龙港
梅龙口岸改造后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谱写共治篇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发挥党的建设的关键引领作用。凌云街道在选派领导班子担任417片区党委书记、区长、强化片区党委职责的基础上,成立了417党建联盟。通过建设一系列住宅区党群工作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滨水街区等党建资源载体,收集党建资源,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格局层层落实”,把党的声音、党的关怀传递到邻里每一个角落。
众多党建资源载体在417街区构建了丰富的共享空间,居民有发言的地方、有发言的地方、有提问的地方。大家更愿意走出“小家”,走进“大家”。从理解到支持,从支持到参与,越来越多有专业技能的群体参与社区咨询、社区讨论、社区微空间改造。
平衡“拆”与“留”的艺术,让邻里焕发活力
解决老旧小区“拆”“留”问题也至关重要。以区“三旧”改“三新”公益帮扶工程为契机,凌云街道不仅就拆迁事宜与违建居民进行沟通,还通过微信群、社区云等收集居民建议。 ,同时与建设项目设计师进行洽谈、沟通。通过双管齐下的渗透推动,居民甚至愿意主动“帮忙”,帮忙拆迁。最终,拆除了约1.2万平方米的现有违章建筑,为社区创造了更宽的道路、更多的停车位、更大的公园和更丰富的共享空间。
417入口改造前(近虹梅南路)
417入口改造后(近虹梅南路)
“拆旧”固然重要,但“修旧”也必不可少。 417街区的标志性建筑初心老站,就是原梅陇火车站。 2006年,上海南站建成投入使用,梅陇火车站正式“退役”后,凌云街在原址保留了火车车厢和老物件,连接着417名居民的共同记忆,记录了新的生活。街区发展的故事。
417入口改造后(靠近铁轨)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治理模式
人民城市建设的成效,关键取决于群众关心的问题解决得如何。在片区建设过程中,凌云街道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结合“一户一摊”建设,加强日常走访,主动关心和回应“沉默”等群体的需求。少数民族”;依托“教师工坊”、“能人工作室”等“凌云治理品牌”打造特色自治项目,将社区治理从“独奏”变为“交响乐”,让片区建设真正从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以人民的满意为最终结果。
“住在凌云街,我真的很幸福。” “小区环境越来越好,我感觉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今天,居民们谈起生活在凌云的感受时,无不赞叹这里的美丽。改变。
老社区,新生活。凌云街417地块为凌云街老社区“逆龄”发展开辟了一条可复制的“民生之路”。凌云街道也将继续深入贯彻“人民城市”理念,让更多凌云居民体验上海城市更新实践的“速度”、“光明”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