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晚科技元素大揭秘:人形机器人Unitree H1惊艳亮相,解锁高难度舞蹈动作

admin

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

1月28日晚8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了“2025年春晚”。不少观众发现,今年春晚的科技元素更加丰富多样,比如会跳舞会扔手帕的机器人,会垂直起降的飞机,还有在云端多视角拍摄武术表演的“围天透视”等......这些都为观众多角度呈现了创新的观影体验,充满科技感。

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

在春晚的舞台上,16 台人形机器人表演的“杨机器人”引爆了人们的好奇心,这些穿着花衣手帕、跳舞的秦歌机器人是如何完成如此精准的舞蹈动作的呢?这款名为宇树 Unitree H1(以下简称 H1)的人形机器人,由宇树科技研发,诞生于 2023 年 8 月,身高约 180cm,体重约 70kg。在工程师的指导下,H1 学会了奔跑和跳跃,解锁了 3 号实验体,甚至还完成了高难度的后空翻。

此次春晚,H1 根据舞蹈要求设计动作,依靠 AI 训练执行,并采用 3D 激光雷达自动定位导航技术、多智能体协同规划、高级组网方案等,实现全自动定位和编队变化、快速转弯和扔手帕等高难度任务。

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

业内人士认为,人机协同技术在春晚舞台上的全面应用,不仅丰富了艺术形式和表现形式,也体现了中国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高端制造领域的创新实力。

在制造业基础扎实的江苏,多家工业机器人整机及零部件企业正在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苏州市吴中区的人形机器人集群已被列为江苏省未来产业发展试点项目之一,而无锡则将人形机器人作为“5+X”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赛道。春节前,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的乐居机器人完成了第 100 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快福”的交付,并分批进入工业制造、商业服务、科研教育等领域。

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_

丰飞航空 2 吨级 eVTOL 电动垂直起降飞机在春晚重庆分公司亮相。在璀璨夜景中飞行的 eVTOL 向世界观众展示了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亮相的 2 吨级 eVTOL 就是在江苏昆山制造的。自2022年起,丰飞航空在苏州昆山建立了研发和生产基地。自2022年落户昆山以来,公司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产品设计、研发检测、适航审定、应用落地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多次实现垂直起降技术在物流、运输等场景的应用。

峰飞航空的V2000CG欧嘉里客机亮相春晚,最大起飞重量为 2 吨,最大航程为 250 公里,最高时速为 200 公里。丰飞航空去年获得了全球首个吨位以上的 eVTOL 型号合格证 (TC) 和生产许可证 (PC),标志着V2000CG无人机正式进入量产阶段。

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

本次春晚还引入了前沿的 AI 技术。例如,甄子丹的武侠节目《笔行龙走蛇》中出现了“子弹时间”,由阿里云在春晚演播厅部署的 30 个摄像机阵列组成的云多视角拍摄系统完成。

“子弹时间”技术由阿里云提供,利用“天空环视”在云端多角度拍摄演出,为观众呈现“空中环绕、时空凝练”等创新观影体验。技术人员使用先进的 AI 技术重建图片的 3D 模型,并将捕获的图像融合和渲染,形成完整的三维 3D 视频图像,呈现物理摄像机无法捕捉的图像。

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_

此外,阿里云的同翼大模型 AI 技术也首次大规模应用于程序大屏。在《花年》节目的结尾,同义万祥瞬间将舞台画面变成了一幅静态油画,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虚实交融的视觉盛宴。

这些技术不仅用于春晚,还用于巴黎奥运会的直播,让观众可以 360 度观看运动员的比赛。

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

2024 年,我们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月球背面返回的样本,今年也是中国探月计划成立 20 周年。国家“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技术顾问叶培剑作为春晚嘉宾,向孩子们介绍了嫦娥六号模型。

叶培剑院士自青年投身航天事业,怀揣远大梦想,与“嫦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探月工程立项20年来,从嫦娥一号成功飞行到完成嫦娥六号首次月球采样,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走在了世界无人探月的前列。

据了解,叶培健院士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在南航期间,叶培健不仅讲课,还去宿舍和食堂与学生聊天。“几年后,你仍然会看到嫦娥七号、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叶培健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已经开始了相关研发工作,前往靠近南极的月球背面进行探测和采样,寻找水源,建立科研站,并将月球作为我们进入太空的中转站。

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_文化中国行·盘盘我们的春晚|科技破壁,见证“现实扭曲力场”

从 7000 米级别的“蛟龙”到 4500 米级别的“深海勇士”,再到创下最高深度 10909 米的“奋斗者”,中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迅速提升,不断书写征服深海的故事。

在蛇年央视无锡分台春晚上,“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中船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叶聪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叶聪深度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载人潜水器从无到有逐渐变强的过程。“成绩的背后,是一群海洋工人不断奋斗、团结一致的结果。”叶聪说,不管是潜水还是出海,他们永远是一个团队;这次升帆仪式也由大家完成,象征着集体的力量。

2024 年,中国将完成首次爪哇海沟载人深潜科考、首次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西太平洋首次国际科考。到目前为止,世界八大深海壕都留下了中国载人深潜作业的痕迹。叶聪期待,深海领域的科学发现能够推动我国制造业和造船配套产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品质。他还透露,团队正在处理新项目,虽然目前无法透露具体细节,但未来的结果会更加令人兴奋。

当宇树 H1 机器人抛出的红丝手帕与叶聪团队收集的深海成果在春晚时空中交汇时,这场科技盛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技术展示,体现了人类文明向“智能时代”过渡的三大底层逻辑: 具身智能觉醒重构生产范式,航天深海前沿拓展重塑存在维度,量子级AI算力爆发催生认知革命。2025 年作为“奇点前夕”的关键节点,正在见证三大颠覆性技术浪潮的共鸣。

丰飞航空 eVTOL 绘制的飞行轨迹勾勒出 2025 年最热门立体交通网络的蓝图。随着新能源材料的突破和空域数字化管理的成熟,低空经济正在以“飞行汽车+智慧机场+数字路线”相结合的方式颠覆城市形态。

阿里云的“子弹时间”不仅揭开了视觉革命的帷幕,还揭示了生成式 AI 重构文化生产的规律。同义模式在春晚舞台上的创造性应用,证明了多模态 AI 已经跨越了技术奇点——它不仅可以解构甄子丹武侠动作的动态特性,还可以将舞台光影转化为印象派的笔触。

这场科技春晚更深层次的启示,在于揭示了民族文化IP与前沿科技的相互赋能机制:春晚的舞台本质上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现实扭曲力场”。当叶培健院士拿着嫦娥六号模型与少年交谈时,20 年探月工程的硬核技术被转化为可感知的精神图腾;当“奋斗者”号的深潜形象与机械臂的舞蹈并置时,深海探测的工程奇迹获得了文化叙事的生命力。这种“科技秀+文礼”的融合模式,恰如其分地消解了前沿科技的认知壁垒,让量子计算、脑机接口等黑科技在跨年饭桌上引起共情。

站在 2025 年,赋予机器人触觉感知的柔性电子皮肤、突破能量壁垒的核聚变装置以及破解密码学边界的光量子计算机等突破已经出现。可以预见,2026 年春晚可能会呈现更多震撼场面:量子通信实现跨场馆瞬间互动,数字孪生舞台同步演绎虚实共生表演,甚至全程由 AI 导演打造的元宇宙分场场。但比技术炫耀更重要的是,这场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持续证明,当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文化血脉时,最前沿的硬核突破也能成为温暖人心的春节回忆。

总规划师 双传 顾雷鸣

监制:杭春燕

协调人:王晓英、薛英丹、张林、刘庆川、马伟、朱伟

作者 张轩, 蔡淑雯, 杨一珍, 杨品萍

新媒体编辑器:Ding Ding

编辑:朱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