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正处于迈向“全面建成”的关键时期,首次迎来了两家跨领域金融机构携手推出的金融服务工作方案。它们创新地通过“银行+保险”的方式,形成了“金融+航运”的合力。
这份《中国银行、中国人保共同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很有分量。中国银行、人保集团与市委金融办、市交通委、市商务委、市国资委等部门进行了密切的沟通,然后共同研究并形成了该方案。该方案立足银保联动,充分发挥了两家大型国有金融企业的业务优势以及核心带动辐射作用。针对当前上海国际航运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 29 项具体举措,这些举措涵盖了整个航运产业链和生态圈。其中,多项工作是上海市正在实施的金融先行先试举措,并且上海市也准备实施这些举措。
提升航运金融领域中国话语权
当前,上海“五个中心”中的每一个中心,都需其他四个中心予以配合,方可实现能级跃升。就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来说,上海去年已成为全球首个年吞吐量超 5000 万标准箱的世界大港,然而在航运保险、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领域,其资源集聚力尚不显著,航运服务要素市场的发展也不够成熟。
破题的关键之一在于深化与金融中心的联动发展,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此次中国银行与人保集团携手合作。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这一目标,强化人民币国际化中心地位;围绕“支持航运绿色低碳智慧转型”这一目标,进一步吸引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航运金融服务商;围绕“打造跨境航运金融专业服务能力”这一目标,形成金融合力。同时,在服务航运安全、服务贸易便利化、服务绿色转型这三方面也形成了金融合力。
聚焦于建立“中国规则”,工作方案把握住了绿色航运规则形成的机遇期以及全球承保能力“再布局”的窗口期,提升了航运绿色金融和航运保险相关规则的主导权,推动了以人民币全链条结算为核心的银行产品服务流程的融合,促使上海航运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得以增强。
通过支持航运的便利化结算,构建全球资金流通体系,推动央国企航运公司等率先以人民币进行报价和结算,为航运企业专门打造涵盖结算、融资、资金池、跨境并购、风险保障等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使企业能感受到“一点接入,全球响应”式的服务。
在绿色航运金融领域,中国银行与中国人保将一同去探索新的模式和新的路径。它们会把金融资源着重投向船舶建造、绿色航运以及航运“链主”和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同时,建立绿色银团贷款、绿色融资租赁以及绿色保险评价机制。并且推进全流程绿色航运金融的数字化应用等一系列举措,以此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开启“换道超车”的新空间。
创新产品打造航运新优势
航运金融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以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贯穿了整个航运产业链。随着国际航运市场不断发展,航运主体对于航运金融需求的范围也在持续扩大和演变,像航运指数期货、绿色船舶保险、“一单制”多式联运保险等创新产品的新需求一直在不断地涌现出来。
工作方案针对航运贸易数字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全球竞争力。中国银行是航运贸易数字化创新合作联盟的创始会员,它将和中国人保一同主动参与到航运贸易数字化各项功能的建设当中。
双方在前期业务首发落地之后,将会继续推动电子提单场景的创新。他们将共同研究并推进电子保单在结算业务中的应用,以此来推动打造航运新优势。具体包括推动实现电子单证与金融保险业务流程的融合贯通,研究信用证线上流转的可行性方案,以及联手研究设计船舶保险融资服务的数字化方案等。
营造开放合作创新生态
工作方案还聚集营造开放合作创新生态,助力构建全产业链优势。
中国银行将进一步发挥全球化优势,中国人保也将进一步发挥全球化优势。中国银行将进一步发挥航运保险示范引领作用,中国人保也将进一步发挥航运保险示范引领作用。一方面,中国银行将打造开放性合作平台,中国人保也将打造开放性合作平台。中国银行将组织面向境内外航运、造船、港口、物流等航运产业链主体及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各类宣传路演活动,中国人保也将组织面向境内外航运、造船、港口、物流等航运产业链主体及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各类宣传路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推动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规模效应,推动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规模效应。一方面,凭借上海金融要素市场聚集的这一特点,将航运生态圈服务体系进行拓展,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境外机构“引进来”予以支持,从而助力航运“朋友圈”得以扩容。
业内专家认为,这份工作方案对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有重要意义,它为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化联动开启了良好开端。之后,更多金融机构有望持续探索深度合作,借助金融合力促使全产业链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且,这些金融机构会在金融支持国际贸易中心、科创中心等领域不断加大尝试力度,完善金融开放合作生态。
栏目主编: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