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长河里,雷锋的名字就像一座永远不会磨灭的丰碑,闪耀着光芒。然而,“谁是雷锋”这个问题,在岁月不断地流转过程中,一直在被赋予新的含义和解答。它不单单是对一个人的探寻,更是对一种精神的传承以及对时代价值的深刻追问。
雷锋,这个名字最初所指向的是一位极为平凡却又无比伟大的战士。他出身于贫苦的家庭,历经了诸多生活的磨难。然而,在仅仅 22 年的短暂人生当中,他凭借着无私奉献以及助人为乐的精神,给社会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温暖与感动。他为战友缝补衣服,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帮炊事班干活,还冒雨护送老人和孩子回家……这些看似十分琐碎的小事,共同构成了雷锋精神的基石。他将“为人民服务”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他用实际行动阐释了无私奉献的含义,也阐释了关爱他人的意义。在那个物质较为匮乏的年代,雷锋的精神宛如一束光,把人们的心灵照亮了,还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里。
时代变迁后,“谁是雷锋”的答案不再局限于那个特定的个体。雷锋已经成为精神的象征以及道德的标杆。在各个时期和不同领域,都有无数像雷锋一样的人涌现出来。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那些不顾个人安危的普通救援人员,他们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他们就是雷锋。他们顶着余震的危险,在废墟中穿梭,用双手扒开砖石瓦砾,只为多挽救一条生命。他们顾不上休息,也顾不上自己的伤痛,心中只想着受灾群众的安危。他们的奉献精神如同雷锋一般,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在偏远山区的教育岗位上,那些默默坚守的支教老师是雷锋。他们离开了繁华的都市。他们来到了条件艰苦的山区。他们为孩子们带去了知识的火种。他们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他们用爱心和耐心。他们为山区的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户。他们中有的人放弃了原本很优越的工作以及生活条件,然后扎根在山区很多年,甚至有几十年之久,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他们的这种付出,成功地改变了无数孩子的命运,就如同雷锋那样,凭借着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去了希望。
在日常生活里,那些乐于帮助他人的平凡之人,同样可被视为雷锋。像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在街头耐心为迷路之人指路的热心市民,在社区义务照料孤寡老人的志愿者等等。他们或许没有那种极为震撼的伟大举动,仅仅是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通过自身的一个个细小行动,将温暖与善意传递了出去。他们把雷锋当作榜样,践行着“不要因为好事小就不去做”的理念,使得雷锋精神在日常生活里得以生根发芽。
雷锋精神的传承体现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方面。一些企业主动投身于公益事业,在扶贫攻坚、环保事业以及教育发展等领域积极作为。它们进行捐款捐物的行动,为贫困地区修建学校和医院,以此改善基础设施。它们还开展环保活动,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为守护地球家园贡献出自身的力量。这些企业就像一个个“雷锋式”的集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回馈社会。
然而,当今社会存在一些人对雷锋精神提出了质疑,他们觉得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雷锋精神已经不再适用。这种看法明显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注重竞争与效率,然而这并不能成为摒弃道德与奉献的理由。恰恰相反,在竞争极为激烈的社会环境里,更需要雷锋精神来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的凝聚力。雷锋精神倡导无私奉献和关爱他人,市场经济追求和谐发展与互利共赢,二者并不矛盾。雷锋精神能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促进人与人信任与合作,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道德支撑。
那么,我们在新时代要怎样继续弘扬雷锋精神,使“谁是雷锋”的答案更加丰富多样呢?其一,需强化宣传教育,让雷锋精神深深印在人们心中。借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宣传等途径,让更多的人知晓雷锋事迹,领会雷锋精神的内涵。能够运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出生动且有趣的短视频以及漫画等内容,通过年轻人乐于见到和喜爱的方式来传播雷锋精神,从而激发广大群众学习雷锋的热情。其次,应当构建起完备且健全的激励机制,促使人们去践行雷锋精神。对于那些在学雷锋活动中表现极为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要给予他们表彰以及奖励,让奉献者能够获得应有的尊重与回报,进而形成优良的社会导向。首先,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开始行动。其次,要把雷锋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再者,从身边的那些小事着手去做。然后,要关心他人并且帮助他人。最后,用实际的行动来诠释雷锋精神的真正含义。
雷锋是谁呢?答案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也存在于我们每一次所做出的善举里。雷锋精神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历经长久而更加鲜活,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与提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展现。在新时代的征程里,我们要以雷锋作为榜样。我们要争做新时代的雷锋传人。雷锋精神要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为中国城市报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