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飞的女孩豆瓣评分5.4,文晏新作女性主义影像诗引争议

admin

想飞的女孩作文__想飞就飞英语

_想飞的女孩作文_想飞就飞英语

“乌鸦是能够飞翔的。”这句台词在电影《想飞的女孩》中成为最为显眼的隐喻。上周末在上海影城 SHO 的聚光灯之下,导演文晏带着主演刘浩存、文淇等来到台上亮相,一同分享影片的创作心得。在电影开场前的一个小时,影城的内外都被围得严严实实,很多手持电影海报的影迷早早地来到天幕下面进行打卡拍照。

想飞的女孩作文__想飞就飞英语

这部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作品,讲述了一对表姐妹二十多年的成长与救赎历程。文晏的前作《嘉年华》被评价为“走在时代前端”,这些元素叠加在一起,使得观众对《想飞的女孩》充满了期待。然而,该片上映一周后,在豆瓣上的评分是 5.4。观众的评价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部分人称赞它为“女性主义影像诗”;而另一部分人则用“文晏退步”等评价筑起了差评的壁垒。这场针对女性困境展开的银幕实验,正在经受着如同冰火两重天般的现实检验。

时代褶皱中的“乌鸦起飞”

文晏从《嘉年华》到《想飞的女孩》一直把镜头对准边缘女性。这一回,故事源自重庆朝天门服装市场,它是改革开放初期“下海潮”的一个缩影之地。2018 年她在重庆进行采风时受到触动。这里独特的烟火气息,人们那跌宕起伏的故事,还有他们下一代的成长经历,都成为了电影的灵感来源。

想飞的女孩作文_想飞就飞英语_

剧组为还原时代质感,深入到重庆老城区搭建场景。这里有褪色的霓虹灯牌,还有油腻的街边面馆,细节处处都能体现出破败与挣扎。影片以“飞”作为核心意象,构建了一个关于女性困境的寓言系统。文淇饰演的武替演员方笛,她被威亚牵引着“飞行”,这既是她职业身份的具象化表现,也是她精神困境的一种隐喻。她的身体悬在半空中,却一直被家庭债务等绳索紧紧地束缚着。刘浩存饰演的田恬把“飞”的渴望投射到了手臂的乌鸦纹身上。她即便被认为是不祥之物,也依然执着地想要挣脱泥沼,去寻找自由。

_想飞的女孩作文_想飞就飞英语

影片运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使三重时空相互交织:一是童年时家庭的溃败,二是当代的逃亡,三是戏中戏的武侠世界,并且通过画幅变化与色调对比来实现时空对话。影片中,方笛在影视城的镜头与 20 年前姐妹俩生活的画面相互交错。文晏表示:“这并非是在炫技,而是希望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跨越时代的挣扎。”那些“飞不起来”的痛楚,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幺儿在荡秋千,荡到了大海边”,历经诸多磨难的两姐妹最终抵达了向往的海边。太阳升起时,两人默默流泪的那一幕令人感动。“这并非是苦尽之后迎来甘甜,而是重新夺回了‘感受幸福的权利’。”现场的观众在分享时这样说道。结尾处,方笛从城墙上纵身跳下。在镜头里,她如同折翼的乌鸦般急速向下坠落,然而在最后一刻,她展开了双臂。文晏表示,希望所有女生都能够像侠女那样去做。她们要撕开牢笼,冲破宿命。方笛的“飞”,从来都与浪漫没有关系。也许这个过程不是那么顺利,但是她终究还是飞起来了。

“为惨而惨”的叙事陷阱

《想飞的女孩》试图用密集的戏剧冲突来强化对女性困境的表达,然而,由于事件堆砌得过于极端且过度戏剧化,部分观众认为其剧情失真。父亲吸毒注定了田恬的悲剧,而被绑架、被迫吸毒以及遭追杀等遭遇,是以社会新闻般的密度展现出来的。影评人郝茕发文称:“《想飞的女孩》只是停留在通过堆砌各种狗血的不幸的戏剧性元素和象征符号,以此来完成它的呐喊与反抗。”这种处理方式似乎有将原生家庭创伤以及犯罪暴力等元素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的倾向,这样一来,就削弱了女性困境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并且使得故事丧失了一定的现实根基。

_想飞的女孩作文_想飞就飞英语

电影里,方笛处于生理期的时候,却被要求多次拍摄水下的戏份。这使得网上有观众产生疑问:“是不是一定要通过让女性经历生理上的羞辱才能体现她们的困境呢?”“这种完全不顾人物塑造逻辑的创作方式,其唯一的目的就是在这个地方进一步加重方笛所承载的苦难。”影评人“猹”如此写道。导演意图将精神困境通过威亚束缚与水下窒息等隐喻来外化。然而,他把苦难简化为“堆积受虐次数”这种手法,消解了剧情的严肃性。

“有个坏人很莫名其妙。”豆瓣上一位叫“Lu”的网友如此吐槽。这种感受源自影片中配角塑造的扁平化。毒贩们有着搞笑经历,行动路线缺乏逻辑,这使得角色被简化成了类型拼贴。田恬的父亲被压缩成了吸“血”成瘾的刻板符号,他压榨女儿、恐吓外孙女的行为,在心理层面缺乏深入挖掘。小卖部老板只是简单地服务于情节的推进。他在与两姐妹萍水相逢之时照顾她们,当主角遭遇困难时总能及时现身。而在剧情发展不需要的时候,他就没有了交代。剧组的导演则一直以冷漠的催场者形象出现,那些“赶进度”“别耽误时间”等程式化的台词,完全没有展现出行业生态和女性处境的复杂性。

业内人士认为,影片的困境反映出女性题材创作存在普遍挑战。一是要在保持作者性的同时,平衡好类型元素与戏剧冲突;二是若能将极端事件转化为更具普遍性的心理写实,或许就能避免“为惨而惨”的叙事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