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17日)上午
一则话题冲上热搜榜第一位
#黄焖鸡卧底记者提醒11点前别点外卖#
中午正是用餐高峰期
不少人都会提前点好外卖
午休时间刚好送到
为啥最好不要提前点?
第一拨点外卖的人
收到隔夜菜的可能性更大
暗访记者在直播连线中曝光黄焖鸡米饭问题,称回收剩菜、隔夜菜加热后再上桌等现象在外卖行业中很常见。他在卧底黄焖鸡后厨时,曾亲眼看到前一晚被退单的外卖,在常温保存下,第二天会正常售给堂食或外卖的消费者。暗访记者提醒大家,11 点前最好不要点外卖。因为前一天剩下的食物,可能会被售卖给第二天先点单的人。
日前,“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的后厨出现了乱象,这一舆情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对多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加盟店进行了暗访。发现存在不少食品安全问题,比如使用存放了多天已经发酸的食材;将顾客食用后的剩菜回收,然后进行再加工并售卖;把隔夜发黑的牛肉加上色素,冒充新鲜牛肉。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还发现,多家门店在招聘时,不要求员工提供健康证,致使大量无证店员直接上岗。
12 日,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品牌发布了一封致歉信。信中称,涉事的加盟门店,包括郑州二七万达店、郑州康复前街店以及商丘万鼎广场店,将即刻停业,并且永久关店。同时,杨铭宇黄焖鸡米饭品牌还表示,将会对全国的门店进行深度排查。
3 月 13 日,国务院食安办向山东省食药安办发出挂牌督办通知书,同时也向河南省食安办发出了该通知书。这是为了对两地的核查处置工作实行挂牌督办。
这些外卖
外卖员从来不碰
杨铭宇黄焖鸡米饭的后厨乱象被曝光之后,有外卖员在接受采访时讲道,他们这些送外卖的人很少会点外卖。因为在取外卖的时候亲眼看到,有些店无法保证食品的新鲜和干净。有媒体对多位外卖员的观点进行了统计,以下这十类外卖,他们自己都不敢吃:
多位外卖员最不推荐黄焖鸡。因为有些不良商家会用僵尸肉,会用隔夜菜,甚至会回收剩菜来制作黄焖鸡。
麻辣烫是被多位外卖员提及的一种食物。其主要问题在于汤底常常被反复使用,食材长时间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会滋生细菌,丸子类大多是低价的冷冻合成品,所以卫生风险较高。
盖浇饭常使用预制菜料包,像鱼香肉丝、咖喱饭这类的。并且在食材处理方面,存在清洗不到位的情况,同时烹饪时还存在高油高盐的特点。
炸鸡和炸串:其使用的是半成品冷冻鸡块,这些鸡块经过反复油炸,会导致油质劣化,容易产生致癌物。
粥类存在隔夜粥进行二次加热售卖的情况,并且有些商家还可能会添加增稠剂。
水果捞:坏果将腐烂部分削去后切成块,接着用酸奶或调味料来掩盖异味,这样一来水果的新鲜度就无法得到保证,并且容易引发腹泻。
水饺类的情况如下:多数是价格较低的散装速冻饺;馅料采用的是边角料肉;手工现包的比例非常低。
炒饭或烤肉拌饭:价格较为低廉的烤肉通常采用速冻肉,其肉质的来源并不清楚,并且会使用大量的酱料来增添味道。
料理包快餐就是预制菜,很多外卖商家会提前购买好相应的菜包,当有人下单时,将菜包加热就能出餐。
汤品方面,为了节约成本,一般是料少而水多。只是通过调味包来增添鸡汤或者骨汤的味道。
外卖员“不选清单”为啥上热搜?
外卖员的“不选清单”上热搜的原因是他们身为真正的“在场者”。他们亲眼见到过麻辣烫汤底一周不换,炸鸡块反复解冻并使用工业增白剂,水果捞用变质水果混入酸奶来掩盖异味等不堪的情况。而这些场景是消费者无法看到的,消费者能看到的只是“好评返现”“满减促销”的营销狂欢。
促销策略精准地击中了消费者“占便宜”的心理,然而却扭曲了饮食选择的本意。调查表明,在过量点餐所导致的浪费里,将近三成是因为盲目地追逐优惠。更为隐蔽的是,平台算法通过刷单以及虚假评论营造出了“高销量”和“高评分”的假象,使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的黑作坊变成了“网红店”,消费者的“知情权”在信息茧房中逐渐消失了。
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背后,是监管链条的断裂。
一方面,有大量“朋友圈厨房”和“微店”是无证经营的,它们通过平台的漏洞来接单。并且,这些“厨房”的加工环境非常差,甚至达不到家庭厨房应有的卫生水平。
一方面,配送环节的“最后一公里”起到了风险放大的作用。像海鲜、凉拌菜这类对温度敏感的食物,在配送途中如果缺乏冷链保障,就很容易变质。而汤品洒漏、烧烤冷透等问题,更是使得外卖员常常被当作“差评替罪羊”。
更需警惕的是,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了 4000 亿元。其生产标准、添加剂使用以及冷链配送等涉及食品安全的环节,目前仍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部分商家为了延长保质期,会滥用防腐剂。还有些商家为降低成本,会对冷链食品进行常温配送,这会导致细菌指数急剧上升。如果“便利”成为唯一的卖点,那么安全就会成为可以被牺牲的代价。料理包被美化为“中央厨房直供”;发黑的牛肉被色素“美容”,变成了新鲜食材;过期原料被重口味调料掩盖。在这种情况下,舌尖上的选择权已发生了异化,变成了一场“赌局”,赌的是商家的良心,输的是消费者自身的健康。
如何把谈资转化为撬动行业变革的杠杆呢?一方面要加大打击力度,强化源头监管;另一方面,平台也必须摒弃“流量至上”的逻辑,把食品安全纳入算法权重之中,对那些卫生评级低且投诉率高的商家进行降权处理。
更重要的是,要推动外卖行业进行“透明化革命”。要鼓励商家通过直播后厨以及公示检测报告等方式来重建信任。同时,要赋予外卖员“吹哨人”的角色,并且建立起匿名举报通道。这样就能让“在场者”的视线转化为监管的“火眼金睛”。
自己做饭更健康
点外卖注意这些“坑”
如今,点外卖和下馆子这两件事已经成为很多人的日常行为。不过,许多接受采访的外卖员都表明,在他们看来,最干净的还是自己在家进行烹饪。“外面的饭存在不健康的因素”,长辈们时常的唠叨,或许确实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2021 年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以及爱荷华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营养与营养学学会杂志》上刊发了一篇研究。该研究发现,经常在外就餐或者点外卖(每天≥2 次)与全因死亡的风险显著相关,并且全因死亡率会高出 49%。
研究截图
这项研究对 3.5 万多名成年人展开调查,涵盖了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及在外吃饭的频率等方面。在长达 17 年的平均随访期间,有 2781 人死亡。其中 511 人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638 人因癌症而死亡。
随访数据分析表明,每周在外就餐少于一顿的人,其全因死亡率比每天在外就餐两顿或更多的人低 49%。
研究表明,在外就餐或点外卖时,食物往往具有能量密度高、脂肪含量高以及钠含量高的特点。同时,这类食物中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以及膳食纤维和抗氧化剂等保护性营养素的含量却比较低。最后,研究给出建议,应当鼓励人们更多地在家做饭并食用。
2011 年,我国台岛研究人员在《公共卫生营养》期刊上发表一项研究。这项研究指出,爱做饭的人或许会更长寿。在为期 10 年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和从不做饭的人相比,做饭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并且,做饭的频次越多,死亡风险就越低。每周做饭 5 次以上的参与者,其死亡风险降低了近 50%。
研究截图
有 31%的人每周做饭 5 次。
在 10 年的研究历程里,一共有 695 名参与者离世。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烹饪习惯进行对比后发现,和从不进行烹饪这一情况相比,进行烹饪能够明显地降低死亡率。并且,做饭的频次越多,死亡的风险就越低。每周做饭 5 次及以上的参与者,其死亡风险降低了将近 50%,同时生存的时间也更长久。
你是自己在家做饭
还是经常点外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