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一则消费提示。该提示提醒用户,在进行网络购物的时候,要谨慎地使用手机的“免密支付”功能。
免密支付设计的初衷在于使支付过程更为流畅。然而,部分平台和商家在推广此功能时,运用了激进且不透明的手段,包括默认勾选、以小字提示以及隐藏开通选项等,致使消费者在不知情或误操作的情况下,悄然“打开”了钱包。当消费者察觉到问题并想要关闭该功能时,常常会发现流程极为复杂繁琐,就好像陷入了“迷宫”一般。
“开通较为容易,而取消则较为困难”这一现象,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的选择权设置了障碍。有些消费者,尤其是老年人,在没有对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的情况下,就被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类似的现象其实远远不止这些。像“先用后付”以及“自动续费”等服务,大多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开通即送优惠券”“一键享受 VIP 特权”等这类带有诱惑性的表述,就像包裹着免密协议的“糖衣”。当这些情况出现时,从动机方面来看,已经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造成了侵害。
要解决“开通易,取消难”的问题,关键并非在于设置简单的关闭路径。而是要切实地将选择权交还给消费者,把功能开通转变为明确的提醒。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对免密支付的适用场景、额度分级以及终止权限作出严格的约束。
支付变革的终极命题,其一不是消灭密码,其二是要在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当人脸成为密码之时,当设备成为钱包之际,我们更加需要警惕那些被省略掉的验证步骤,以及那些消失不见的确认弹窗。良性的商业生态,始终是建立在对用户权利始终保持敬畏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