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协宣
2025 年 4 月 3 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发布了讣告。我国有一位著名的内科学家,也是血液病学专家,他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液内科的教授,这位同志叫宋善俊。他因患病经医治无效,在 2025 年 4 月 2 日晚 11 时 30 分离开了人世,享年 84 岁。
宋善俊教授(1941-2025)
他是《临床细胞学图谱》的主要编写者
宋善俊教授出生于 1941 年 9 月 29 日,地点是湖北省公安县。1963 年,他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毕业后,他一直在武汉协和医院工作。他曾担任血液内科主任、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还担任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协和医院)院长。1970 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 年,他获得了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宋善俊全家福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时候,宋善俊教授就开始进行血液与肿瘤细胞形态学的研究。他主要参与编写了我国血液病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临床细胞学图谱》。这本书获得了 1971 年湖北省优秀图书奖。之后,宋善俊教授带领血液科团队举办了 6 期临床细胞形态学学习班,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 200 多名学员。
《临床细胞学图谱》
研发抗白血病创新药三尖杉酯碱
70 年代开始,在宋善俊教授的主持下,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与国内其他研究机构一同开展工作。他们开展了半合成三尖杉酯碱的抗白血病相关研究,包括药理方面和临床方面。研究结果表明,三尖杉酯碱对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有疗效,并且该研究使得协和医院血液病学研究所成为国内首家将该药应用于临床的医疗机构。当年,三尖杉酯碱是我国独自开发出来的新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独有的,可用于治疗该病。其研究成果在 1981 年度获得了原卫生部科技进步甲等奖。如今,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
中年时期的宋善俊为患者进行查体
他是国内DIC研究的奠基人
20 世纪 80 年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进入了宋善俊教授的研究范畴。这种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在当时的国内医学界,它并未得到系统的认识。宋善俊教授迎难而上。他从源头开始对该病的发病机理进行研究。他为该病的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奠定了我国 DIC 诊断的标准。他实现了“四个一”的突破,其中包括在国内首次开展 DIC 动物实验,首次提出 DIC 临床诊断标准,首次提出 DIC 实验诊断标准,首次撰写出版 DIC 临床专著。他之后又在国内率先把肝素等运用到 DIC 的抢救当中,成功挽救了众多处于垂危状态的患者的生命。此成果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教育部提名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993 年,宋善俊教授完成了中南地区首例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这一工作。通过这一举措,奠定了协和医院血液科在中南地区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的地位。
卓越医院管理者,医疗改革弄潮人
20 世纪 80 年代,宋善俊教授开始步入管理岗位。他先后担任了协和医院的副院长以及院长这两个职务。在改革开放的良好氛围中,他凭借着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和恰当利用,引导协和医院积极开展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变革。他率先引领了全国医疗机构的改革潮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以及增强管理效率,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宋善俊主持工作,协和医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一方面坚决向内部开刀,率先打破了铁饭碗这一传统;另一方面始终以患者为核心,着重强调要做到应收尽收以及应治尽治。与此同时,医院大力推进基础建设,努力提升服务能力,成功建成了全新的内科大楼,在当年这栋大楼被赞誉为华中第一楼;还引入了大量先进设备,其中有全省第一台 CT 以及磁共振等。
医院当年实施的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媒体对其进行报道后,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在全省范围内也产生了强烈反响,业界认为这些措施能够引领改革向纵深发展。
宋善俊教授曾表明:需将病人的利益置于首位。他不仅如此言说,还切实地这样去践行。宋教授已然离世,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依旧深深印刻在敬爱他的患者以及同事的心中。他对中国血液病学事业、对协和医院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会永远被人们铭记。
宋善俊教授千古。
宋善俊教授
宋善俊教授口述实录
我的母亲生育了 6 个小孩。在农村,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生活条件也很差,卫生条件同样很差。这导致 6 个小孩中只存活了 2 个。正因如此,那个时候的生计比较艰难。
我 7 岁多,已经上了一年私塾。那时在读书期间就解放了。第二年,当地老师办了一所小学,我在这所小学又待了 4 年。之后,我考上了荆州中学(江陵一中)。高中三年我们的基础很扎实,所以当时从荆州中学考到武汉医学院的学生成绩都很好,学习起来毫不费力。
在武汉医学院学习的五年间,给我的印象是所上的课数量特别多。通常大内科上课,学时约为 200 个,而我们却上了 300 多个学时。那时候非常强调教学质量,有一位教师说过一句很深刻的话,他说如果在协和医院急诊室待上一年,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急诊都能够应付。
我于 1963 年 7 月大学毕业,9 月开始工作。最早的时候,协和医院大内科尚未分科。我认为这些年来,我的业务工作主要做了几件事:其一,编撰了一本细胞学图谱。我们从 1956 年就开始着手此事,当时由于我较为年轻,主要由我负责,彭孝敬教授是主要的支撑力量,于 1970 年完成了这本书。在当时编书是很少的,能够编这本书,思想是已经比较前卫了。
第二件事是干细胞移植。这是我决心要去做的,并且是长期未做的事情。移植属于血液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倘若没有移植,许多疾病是无法被治愈的,也就没有治愈的希望。在我卸任院长之后,就在整个中南地区开展了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第一例病人患的是很严重的白血病。移植一个月之后,每天都去观察患者的组织细胞培养情况。要是有单核细胞出现,这就是好现象,意味着她快治好了。所以进行移植是很辛苦的事情,精神负担比较重。
之前做了一种抗白血病的药,名为三尖杉。从三尖杉中提取出一种药用于抗白血病实验,当时这种药单独使用的有效率约为 45%,这一事情在中国是很大的贡献之一,获得了 1980 年科技进步甲等奖。
在出凝血领域开展了一些工作,其中最为主要的是 DIC,其中文名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从全国范围来看,首个动物实验是由我们完成的,第一篇相关文章是由我们撰写的,第一本相关书籍的第二版也是由我们出版的。并且,全国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标准都是由我们制定的。之后,我们还获得了科技进步湖北省的一等奖。
1983 年到 1988 年期间,我担任副院长一职,在此期间协助我们的黄选兆院长。1988 年至 1992 年,我担任院长。
我认为我所做的事情可归纳为以下几件:其一是推动医院改革,要打破铁饭碗的局面,即干得多就多拿报酬,干得少就少拿报酬。当时在湖北省,没有一家医院进行过这样的改革。
第二个是在制度方面进行改革。病房不允许拒收病人,只要是急诊的都必须接收。医生值班时,连床都拿出来用于接收病人。所有这些措施,基本上都是为了能够更好、更快速地为病人提供服务。
一个老百姓来看病,提前一天住院,并且提前一天开刀,这就表明他为他人做出了很大的节约。病人有这样的需求,而病人的利益应当被放在首位,这就是相关的想法。
改革是首要的,其次是基本建设。我们建成了一座华中地区的第一高楼,即 12 层的内科大楼,在当时全国这样的大楼并不多。我们引进了很多仪器,其中包括全省第一个引进的当时的 CT,以及第一个引进的 MRI。
1992 年,我卸去院长职务回到科室。我们血液科有 38 张床,其中 12 张是儿科的。我们当时只有二十几张床,还收不满。现在我们血液科有 200 张床。这些年医院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我看来,它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一样,是在加速的。
我担任院长时和担任副院长时,常常提起一句话,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你需要培养一种共同的荣誉感与使命感,只有将医院经营好,个人才能够过得好。倘若医院不好,你又怎么能好起来呢?每一个人都应该爱护自己的医院,因为你的任何一个不良行动都有可能对医院的发展和声誉产生影响。
(以上图片由协和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