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呢?从古典哲学开始一直到现代科研,人们在这方面的思考以及探究一直都没有停止。然而,长久以来,这个问题的疑团一直都没有被解开。进入到人工智能时代之后,人类对自身的关注程度以及审视的深度都比以往更加深入了,并且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展开合作,他们成功地揭示出了人类大脑调控意识体验的重要机制,这为理解人类意识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新的见解。该研究成果在 4 月 4 日被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
图展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科研团队针对人的意识进行研究的示意图。(此图由受访者提供)
触景生情,举一反三,心驰神往等情况表明,人类的意识存在于各个方面,且一直都有。过去对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方面,而对丘脑等大脑皮层下的结构研究得比较少。按照传统观念,在意识体验的产生过程中,人们认为丘脑只是负责把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进行加工,并没有直接参与到信息处理当中。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张鸣沙教授表示,其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心理学研究范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并且运用眼动追踪技术以及人类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等开展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当人接收到视觉信号并形成意识体验时,与位于大脑皮层的前额叶相比,丘脑的高级核团所产生的电信号在时间上更早,强度也更高。
该科研团队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生房泽鹏表示,这证明了人的视觉意识并非由单一脑区调控,而是由丘脑和前额叶等构成的大尺度神经网络环路来进行调控。在意识产生的过程里,丘脑的板内核以及内侧核比腹侧核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丘脑的高级核团对前额叶的活动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张鸣沙表示,该成果在理论方面加深了对人类意识神经基础的理解。此成果还有望助力对临床上意识障碍病人(像“植物人”这类)残存意识的精准检测与干预治疗。并且,该成果可能为人工智能研究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