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冯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 杨春娟 季文豪
这是鲁东大学学生的地理学野外实习日志,他们在实习中感受到了思政课的魅力。
从繁华的都市到偏远的老区,从崇山峻岭到河海之滨,从工厂企业到田间地头……每年历时 14 天,行程 2000 多公里的地理学野外实习,一方面是鲁东大学地理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务实之举,另一方面也是该校地理学课程思政工作的创新之举。
如何挖掘出更多思政元素?鲁东大学成立了“野外实习线路及实习点考察调研组”,该组由地理学、历史学和思政教育等专家参与。首先在校内研究并制定实习线路及实习点的预备方案,接着组织专家前往拟定的“线”和“点”进行实地考察评估,之后学校根据学生实习效果以及实习指导老师的建议等进行动态管理。通过这一系列细致的举措,将符合课程教学要求的地理资源纳入到了实习点的范畴之中。
在组织开展地理学野外实习的时候,学校重视发挥驻地区域内地理资源的多样性优势。学校会挑选那些既能够为地理学野外实习提供大量学习和探索的素材,又能够从中发掘出蕴含思政元素的地理资源,将其作为学校评估以及确定精品实习路线和实习基地的重要依据。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王龙升进行了介绍。
鲁东大学经过 10 年的实践与探索,其在山东区域内的地理学野外实习线路和实习点发生了变化。最初有 7 条实习线路和 13 个实习点,现在扩展到了 12 条实习线路和 21 个实习点。这些线路和点涵盖了地质、地貌、土壤、水文、城市、文化等地理要素,体现了海岸海洋、大河三角洲、儒家文化等山东区域特色,总行程达到 2000 多公里。
学生在革命老区沂蒙山收获了别样体验,他们跟随指导老师探究地质构造与演变,同时播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种子;走进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们在喟叹黄河入海壮美景象的同时,增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时代使命感;在曲阜“三孔”,他们既能研究其建筑石材中发育的地质现象及其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又能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熏陶……
这些实习线路具备多样的地理资源,这些地理资源成为了我们历练才智的广阔舞台,鲁东大学学生王浩舰从中受益良多。
此外,为使更多学生能够感受实习中思政元素的魅力,鲁东大学带头成立了山东高校地理 G5 联盟。该联盟先后多次联合省内的多家高校开展联合野外实习活动,并且邀请全国地理学联合野外实习教学联盟的成员单位来到山东进行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对于地理学人才培养很重要。把实习场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主动融入课程教学,这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功能的时代要求,还为学校构建了一个能让知识探究与思想政治素养共同提升的教育平台。鲁东大学党委书记王庆表示。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3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