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14 日下午,“《中国智库报告(2024)》发布会暨企业智库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此次会议是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与瞭望周刊社共同举办的。在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和瞭望智库联合发布了《中国智库报告(2024)——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新型企业智库建设》。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副部长,同时也是上海社科院的党委书记权衡,以及瞭望周刊社的党委书记、总编辑郭奔胜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致辞。有 80 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包括相关智库机构的负责人、企业智库的代表以及专家学者。
同时,要加大对智库自身的研究力度。要遵循智库的成长规律和运行规律。要根据不同智库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聚焦重点领域和重要议题。要突出特色,打造优质品牌。要在重点领域和重要议题上,为国家和人民群众提供更具深度、更具影响力的思想产品。
郭奔胜称,上海社科院多年来持续发布《中国智库报告》,在智库评价与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他着重指出,企业智库作为连接政策与实践的纽带,需要进一步明确自身方位,有力地推动政策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从而产出更多高质量且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智库研究成果。瞭望周刊社是中国时政期刊的排头兵,也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它将持续与上海社科院等智库单位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深化对企业智库的研究、报道以及服务工作,从而更好地为中国企业发展赋能,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的副主任陶希东,代表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以及瞭望智库,发布了《中国智库报告(2024)》。该报告重点对国内企业智库发展的现状特征、发展经验、存在问题、思路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其目的是为新型企业智库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发布环节结束后,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研讨。他们围绕企业智库的发展展开讨论,也探讨了智库的研究方法,还研究了智库的高质量发展,同时对新技术赋能智库建设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务委员李颖明为研究员,他表示,智库研究的对象正逐渐变为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共生的复杂系统,这不是单一学科的研究能够解决的,需要把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汇聚到一起,通过学科融合来寻求解决方案。智库科学与工程为复杂智库研究提供了范式,此范式具有一般性。它符合学科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推动智库人才成长有作用,能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和综合集成能力的智库人才。
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吴谋远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引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生系统性的变革。AI 技术凭借数据驱动、算法赋能以及人机协同的方式,促使智库研究从以经验为主向精准推演进行转变与跨越。并且在政策仿真、跨学科协同等领域实现了效率方面的革命。与此同时,还需要对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风险保持警惕。中石油经研院进行了构建能源数据库集群的实践,也进行了开发智能预测模型的实践,通过这些实践来探索数智化转型的路径,从而为智库升级提供了经验。
上海投资咨询集团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骅提出,智库发展路径应以“专业能力、品牌建设、人才梯队、数字化转型”为核心。他建议强化引才政策创新,平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未来要进一步聚焦核心领域研究,深化开放协作,优化人才机制,以推动企业智库可持续发展,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
前瞻产业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刘珊源提出,产业研究需依托大数据展开。前瞻产业研究院持续对细分产业领域展开研究,凭借自建的大数据平台,定位并聚焦,成为更懂中国产业的科技型智库。在产业大数据、政策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产业细分领域持续跟踪,且在国家重要产业监测领域持续作出贡献。她强调要将小模型和大模型协同起来使用。智库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建言献策方面,还体现在能否落地这一点上。智库与数字化驱动的研究范式变革是必然要进行的。
据悉,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早设立的智库研究平台”。自 2014 年起,该中心连续进行研究并发布年度《中国智库报告》。通过这份报告,对中国智库发展进行了持续的跟踪观察。报告收集了众多智库案例,每年都聚焦一个主题,从中提炼出有助于智库发展的观点与建议。如今,这份报告已成为智库研究领域中关注度高且影响力大的报告之一。本次发布的《报告》是该系列的第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