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北京开跑 天工Ultra机器人2小时40分夺冠

admin

今天上午,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于北京开展。“天工 Ultra”机器人在这场比赛中,历经 2 小时 40 分 42 秒,成功跑完全程 21.0975 公里,并夺得冠军。

相比同跑的人类男子冠军,其用时约 1 小时 02 分。而人形机器人与之相比,还是慢了很多。

人机同跑的场景下,很多“围观群众”提出疑问。他们疑惑,既然机器人跑得如此之慢,那还有必要进行奔跑吗?同时,他们也在思考,这种方式是否只是一种作秀呢?

人马拍照_人马模型_

“天工Ultra”机器人撞线瞬间。

“参赛即胜利,完赛是英雄”

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作为北京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聚集地,从去年年底就察觉到,人形机器人在今年会迎来大规模产业化的重要时刻。

产业化需要特定的应用场景,经过研究后,我们觉得“马拉松”是一个性价比颇高的场景。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比作机器人领域的“F1”,他说,如果把 F1 比赛当作汽车产业前沿技术的试验场,那么机器人半马就是用来验证人形机器人产业新技术是否可靠的试金石。

在 21 公里长的半程马拉松比赛过程中,人形机器人需面对持续奔跑的情况。同时,还要应对复杂的路况。并且,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等诸多挑战。这就要求人形机器人在高密度一体化关节方面具备极高水平,在机器本体的散热方面具备极高水平,在运控算法的鲁棒性方面具备极高水平,在能源动力供给方面具备极高水平,在能源系统效率方面具备极高水平。

“天工 Ultra”机器人获得了冠军,它是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该机器人的总经理熊友军称,此次比赛检验了公司的算法以及整体运动控制能力,同时也验证了人形机器人产品具有持续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N2 机器人获得了亚军,它来自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企业创始人姜哲源称,N2 虽是已量产的产品,但通过此次比赛进行了多方面的检测验证,这让他和团队有信心在 3 至 5 年内让机器人走进家庭并干家务活。

赛前我们定下了目标,即参赛即胜利,完赛是英雄。最终,有 20 支队伍参与了比赛,其中 6 支队伍完成了比赛,这可以说是目标的完成。在梁靓看来,机器人半马不是“作秀”,而是一次将机器人技术与体育竞技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同时,它拉近了前沿科技与社会大众的距离,为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推进产业化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从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约 21 公里长的跑道中跳出,向下俯瞰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亦庄。赛场并非仅仅是一个秀场,而是存在着更深层次的产业联结。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副主任刘力称,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能够成功完赛,这是因为整个亦庄的产业生态,其中包含 4 大主导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技术和大健康,智能装备。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推进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研究,使机器人的大脑变得更聪明;新能源汽车的储能技术以及自动驾驶的路线规划技术,为机器人的续航和行进过程提供了技术支持;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中的脑机接口技术,能够助力人形机器人大脑的发展;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使得不同本体形态的人形机器人得以设计和量产。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井喷离不开研发、生产、应用三个环节,这是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刘力表示:“研产用”并非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而是共同发力。应用场景的突破能够推动研发和制造,如同这次人形机器人半马的情况;研发和制造的进步可以降低产品成本,促使产品更快实现量产,进而让更多人能够使用。作为政府部门,我们很乐于为企业搭建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平台。”

大半个月前,在北京中关村,它与亦庄形成对角线。这里也为人形机器人举办了一场应用场景的“实验大会”,那就是 2025 年中关村论坛。在这个论坛中,参会嘉宾能够在迎宾的场景里看到人形机器人的身影,也能在交流的场景里看到,还能在主持的场景里看到、在表演的场景里看到以及在服务的场景里看到。共有来自全国的上百台智能机器人为大家提供服务。

中关村论坛持续时间长,参会嘉宾规模大,工作标准要求高。向机器人企业开放论坛各方面的刚需场景,能够让企业利用真实数据流和复杂环境对产品进行压力测试,进而进一步验证技术,锻炼团队,提升能力,最终促进产业发展。中关村政府采购促进中心主任葛志杰向记者做出了上述表示。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已在路上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的半程马拉松比赛已经结束。现场观赛的人或者观看直播画面的人,“围观群众”有的对机器人产业的大未来充满期待,有的看到了相关产业的前景,还有的则心存疑惑。那么,人形机器人距离我们的生活到底还有多远呢?

很快,它们能够在火灾场景中先替代人类执行高危任务。很快,它们能够在地震等场景中先替代人类执行高危任务。这是元战略智库高级研究员朱荣生美好的希冀。

人形机器人先进入先进工厂,接着进入园区,最后进入家庭,这是通过一步一步、技术迭代实现的。这是刘力务实的回答。

“最多5年。”这是中国当代年轻的研发人员姜哲源自信的回答。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