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指出,2021年的进口猫粮金额超过了婴儿奶粉的进口金额。小婷朋友轻笑一声,似乎她也在其中扮演了角色。小朱的妈妈则感到惊讶,不禁感叹,女孩子若是养了猫,那最好是别考虑要孩子了。小朱瞪大了眼睛回应道:抚养孩子是增加压力,而养猫则是缓解压力。确实如此,在成为父母之前,首先要照顾好自己,先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抚。
猫能直观地缓解孤独与伤痛,这是因为孤独与伤痛往往显得裸露、生硬且寒冷,而猫却以其毛茸茸、柔软舒适和温暖可爱的特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我的朋友西西在遭受生意伙伴和亲密朋友的背叛后,于院中饲养了二十余只家猫,并在小区内喂养了十几只流浪猫。这既是自我怜悯与补偿的表现,也是对同类落难者的共鸣,更是一种被需要和让爱得以寄托的宝贵价值感。至少,一只睡觉猫可以把睡眠分给孤枕难眠的人。
神经科学家们在研究猫与人类情感交流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似乎印证了大众的普遍感受:人们之所以对养猫情有独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猫咪那可爱迷人的外貌能够激发大脑中的奖励中心——杏仁体,从而带来愉悦感。此外,抚摸猫咪的动作和触感,还能促使大脑分泌出一种名为“催产素”的激素,这种激素与人们在恋爱时的生理反应相似,同时还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减缓呼吸节奏。猫的呼噜声介于20至110赫兹之间,这种声音有助于肌肉和情绪的放松,减轻焦虑与紧张。东京农业大学的研究者永泽巧(Takumi Nagasawa)在其文章中指出,人与猫的互动能够激发人类前额叶皮层,尤其是额下回区域的活动,从而提升人的非言语沟通技巧、感知能力以及同理心。另一项研究揭示,人类的边缘脑区域,如杏仁核和海马体,与长期共处的宠物之间形成了类似于夫妻或亲子关系的情感联系。似乎在长期的亲密互动中,人的大脑和遗传特征也会受到宠物的显著影响(甚至有观点认为,猫咪能够操控人的情感和认知)。然而,这些科学研究致力于探寻一种关于人猫关系的生物学上的“手术刀式”解答。实证可验证、模型可构建的实验似乎难以令人信服地证明宠物与人类之间精神层面的互动,这就像科学尚不能完全阐释和治疗诸如抑郁与躁狂等精神顽疾一般。在精神科领域,医生永远无法像内科或外科医生那样,仅凭CT或核磁共振的检查结果来诊断患者的病情,而不直接观察病人。
抑郁症与躁狂症,这个时代中最为常见且棘手的疾病,究竟是如何降临到患者身上的呢?抑郁症患者所感受到的无力感并非源于自身的无能。事实上,他们往往拥有出众的外貌和非凡的才华,然而,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被种种杂念所充斥。在与世界的较量中,他们领悟到了生存的凄凉本质,然而,这种洞察力和天赋却如同双刃剑一般,当他们试图从荒芜之地退出时,发现世界变得更为广阔,而自己却显得渺小,如同可怜的爱丽丝一般——一颗敏感的心灵感受到了世界的阴暗面,却将自己交托给了黑暗。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当他人被融入自我之中时。自我与内化的他者之间的矛盾已达到无法调解的境地,对自我的认知遭受了极大的冲击,进而导致了抑郁情绪的产生。
抑郁症并非等同于消极情绪。正如韩炳哲所言,它可能是一种极端积极的表现。这位德国出生的韩裔哲学家指出,抑郁与躁狂是“功绩社会”的标志,它们源于过度的紧张状态和过分的自我关注。疲惫与忧郁的受害者持续在激情中自我耗竭,宛如误入歧途的免疫系统突然对自身发起攻击,个体在与自身的较量中逐渐滋生出一种强烈的无力感。这种现象与神经科学领域中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在症状上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尽管ADHD听起来似乎与抑郁症截然相反,但它们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颇为相似。大脑边缘结构一旦过于兴奋与活跃,便可能引发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精力耗尽、自我认知能力下降等问题,随之而来的还有冷漠、绝望、罪恶感、失眠以及抑郁等情绪,而且对他人行为和事件的解读往往带有负面和消极的色彩。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正正得负”的含义。
若药物与心理医生的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你并不愿意频繁就医),不妨转向猫修之道,将猫科动物的思想观念与生存模式作为禅修的宗旨(可以尝试闭上双眸,假想自己成为一只猫咪)。从此刻起,减少动作,摒弃内卷,培养一种不计较、不追求、不僵化的坚韧心态。
当然,提及“不在意”并不意味着对一切都不关心,实则是指有意识地挑选哪些值得关心,哪些可以置之不理。猫咪同样对食物的优劣、阳光的温暖以及居住空间的大小十分看重。然而,若你过分沉迷于关注前男友的每一个动作,社交媒体上的点赞,脸上新出现的黄褐斑,一个可能伤害自尊的玩笑,或是近期浪费的一笔钱,那么这表明你并未将精力放在其他更有价值、更为重要的事情上。
那些过于在意他人评价的人,往往倾向于将世界和问题都与自己联系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对别人的言行进行过度解读。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世界并非总是以你为中心,围绕着你旋转。当有人拒绝接受你的感情时,这并不意味着你自身有问题;一个朋友的离世,也不意味着你没有及时提供帮助;一个不经意的玩笑,也许并非专门针对你。那位大学时期的同窗,每次外出都能瞥见那家寿衣店,因而日日心神不宁,仿佛即将遭遇不幸。然而,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出入校园时都会路过那家寿衣店,它仅仅是一家寿衣店,恰巧位于学校门口,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吉凶祸福并无直接关联。类似于我的那位同学,那些对细节过分关注的人往往过于放大了自己的独特性。觉得自己是最不幸的、时机最不利的,遇到的人也最为古怪,然而实际上,无论你承受了什么、遭遇了什么,你或许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独特。那些特别在意的人,往往也是不愿面对真实自我的人,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将别人的评价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这恰恰是缺乏自我认同和价值感的表现。
背负起所有对“在乎”的沉重负担,终将承受不住。日复一日地紧盯着那些你所谓的在乎,难怪无法洞察内心与世界的全貌。一味地以“在乎”为鞭策,不受伤体无完肤才怪。最终,伤害我们的并非他人,而是我们自身对“在乎”的执着。
若你因多思和自责而身心受创,不妨与猫咪共修“无挂碍”的境界。猫咪从不拘泥于你的私人领地,它们认为“你的家即我的家”。它们不会因你喂食和清理而对你有所依赖——即便只是微小的期望。研究显示,猫咪的短期记忆力甚至超越了人类,它们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元数量是狗狗的两倍,这表明它们在捕捉、保存和加工即时信息方面拥有更强大的能力。猫咪不理会人类、不遵从人类的指令,并非因为它们听不懂,而是因为它们不想去理解。猫界的大师们给出两条忠告:不值得去在意、不必去深思。即便他人如此认为,那又如何呢?既然无法改变,那就任其自然吧。
内化他人及社会的期望不仅引发抑郁情绪,还可能诱发狂躁状态。在现代社会,我们仿佛被施了魔咒,陷入了重重陷阱。这些陷阱不仅设计精巧,还配备了严密的逻辑、结构、激励与惩罚机制,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机构。在这个体系中,个人的角色与其在该体系中的成就紧密相连,宛如一位大学教师,注定要在教学、教学改革、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经费报销、职称评定等无尽的循环中,像小仓鼠般不停地奔波。学生们追求GPA,打工者们追求KPI,体制的驱使加上个人的自省,外界的竞争加上内心的挑战,尽管这杯所谓的“药酒”效力强劲,但又有几人敢于拒绝品尝?不仅个人处于过度活跃的状态,整个社会体系也陷入了狂热、紧张和过度生产的漩涡,因此才会涌现出大量大卫·格雷伯所批判的“无意义的工作”“无价值的职位”以及“无谓的成果”。
与古人相较,现代人的生活或许并未显著提升幸福感,反倒是承受了更多的辛劳与忧虑。他们或许在追求角色的转变、打破现状以及规则的逆转,抑或如同麦尔维尔所著《抄写员巴特尔比》中的角色那般,选择消极抵抗,宁愿放弃也不愿屈服。《抄写员巴特尔比》是美国作家麦尔维尔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题目所述人物系华尔街某律师事务所的一名抄写员,身处单调而严酷的工作氛围中,他秉持着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理念。从起初的勤奋与专注,到后来勉力配合,再到最终彻底拒绝交流、拒绝工作乃至拒绝进食,巴特尔比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面对他人的任何要求,他的回应始终如一:“我宁愿选择拒绝。”
成为一位颠覆常规的挑战者,既需胆识亦需财力支持,而投身于巴特尔比的行列则几乎等同于一条绝路。这两种选择似乎都难以实现。或许,我们应当向猫大师请教,继续进行养猫和修行的旅程。
猫咪的日常活动量是有限的,其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休息上。除了进食和繁衍(家猫仅限于进食)以及一些奇特的爱好,它们在悠闲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所事事,然而它们却乐在其中。当它们想要进入梦乡时,无论是美味的小罐头还是诱人的小鱼干都无法激起它们的食欲。它们对食物有着严格的选择,绝不会接受劣质的猫粮,也不会被自己的食欲所诱惑。它们对搬家感到极度反感,不喜欢那些四处奔波、容易惊慌失措的孩子,总是试图避开那些无休止的戏弄和触摸。换句话说,它们天生具备减少活动并隔离社交的倾向。
猫的禅修初始阶段涉及减动与减速。通过暂停与减速,可以伸展你的神经,放松紧绷的身心,使大脑得以休憩与补充能量。挑选一处宁静的角落,降低外界干扰,摒弃杂念,调整呼吸,使大脑进入屏蔽与静音状态。如此一来,便逐渐接近僧侣们禅定的境界。在冥想过程中,与情绪相关的脑区活动会逐渐减缓,而注意力和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则会相应增强。神经学家们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等检测工具,观察到ADHD患者大脑边缘区域的活动减弱时,他们对周遭事物的反应和解读却趋向于更加乐观和正面。由此看来,正能量的来源并非单纯追求积极经历,而是源自一种消极的暂停与减缓。
确定界限是猫禅修的后续阶段。当你察觉到自己正陷入过度的刺激和驱动力中,请记得,你有权利以礼节的方式退离,你有权不参与和不尝试。拒绝尝试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而是意味着设定界限,有选择性地进行尝试。抵制那些涌动而来的、无法自控的欲望。精神疲惫的先兆往往是过度的活跃与刺激的累积,这种现象往往会导致人们不可避免地陷入消极情绪的深渊。购物平台上的众多商品推荐、手机中新兴的App、家电升级后的新特性、餐厅推出的新风味、愿望清单上的城市与景点、热门打卡的民宿、健身方案,还有各式各样的职业技能培训、不同级别的测评和竞赛……人们在迫切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紧迫感、能力不足的焦虑情绪和拖延症的无力感中挣扎,疲惫和精力耗尽是难以避免的。急迫之事往往更易受到大脑的抵制和推迟,这种现象被称为大脑的惊恐反应,它是对外界过度刺激的一种应激反应。
过往某个时期,我常常携带一摞书籍和一台便携式电脑,穿梭于住所、图书馆以及众多咖啡馆和茶馆之间,以完成论文写作。然而,实际用于写作的时间却极为有限,因为路上乘车、挑选地点、寻觅静谧角落、点餐、结账,以及打开和关闭电脑等琐事占据了大量时间。到了傍晚,文章进展寥寥,身体却已极度疲惫,而由此产生的低效感带来的罪恶感和挫败感,更是让精神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身体渴望逃离,但我的心灵却被束缚在椅子上。回想起那些无法自主的旅程,我总期盼着能有个意外、一个奇迹,或是某种“特别”的元素,为我的论文注入活力。那是一个永远无法触及的理想写作环境,一种无论怎样都要在今天寻求成果的坚定信念。治疗这种困扰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需断绝、舍弃、分离即可。断电后,远离电脑,放下心中的执着,选择去散步、逛街、打球、打牌、观影、闲聊、逗猫或是小憩,不论哪一项活动,都比忍受那烦躁不安、不断折磨着僵硬脊椎的状态来得有益。心情愉悦,身心放松,思维便会自然活跃起来。
因此,经过“修猫”这一过程,你将意识到把日常生活简化为劳作是多么不明智,你才会意识到在午后的阳光下静坐,那份沉默中的悠然自得和与世间万物相连的懒散与疲惫,竟然是一种乐趣。这种能够激发灵感并增进亲密关系的疲惫感,与过度劳累带来的疲惫感截然不同,它是一种积极、健康的感受,而非那种耗竭和压垮人的状态。
学习液化这门高深课程,我们需向猫大师请教,显然它的难度远超“不在意”和“不费心”的境界。那些养过猫的人,都深知猫咪的形态宛如液体。我不禁猜想,《终结者2》里那能变形、可拉伸,能在液体与固体间自由转换的机器人,或许正是以猫为灵感来源。猫咪的缩骨技巧使得它们能轻松穿梭于狭小空间,而它们从高处坠落时,身体的协调性也得益于其柔韧的体态。猫常被称作有九条命,这其中的八条命或许得益于它们那柔韧的脊椎,能够向不同方向灵活扭转,这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完成翻转,确保四脚安全着地。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在猫身上体现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境界。这种精神上的弹性,正是它们对空间选择能力的最佳展现。在寒冷的冬季,我家那两只猫咪会地暖开启时,悠然地躺在客厅的地板上,地暖一旦关闭,它们便会转移阵地,蜷缩在客厅的沙发上。而到了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的季节,它们便会回到阳台上那舒适的猫窝中休息。至于炎炎夏日,它们则喜欢躺在我的竹制躺椅上。遵循自己的感觉,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找到家的温暖和床的舒适。这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积极生活态度,既然阳光不总是追随你,那你就去追随阳光吧,这不过是猫咪生活中简单而自然的一部分。观察那行走的猫咪,其间的技巧可称为变换路径、穿梭自如、轻盈脚步、灵活跳跃以及巧妙移动。变换的元素越多,行进的道路便越加顺畅。再看猫咪间的相处之道,和谐相处便相聚,不和则各自散去,大家欢愉,独自一人也能感到快乐。这不正是老子所言的:与其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不如在广阔的江湖中各自安好。
所有固定的诺言、架构和模式都只是虚幻的幻象,这种幻象若能为我们个人带来安全感与幸福感,为集体增添团结,那么它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然而,若这些幻象导致关系和信念僵化,使我们难以抽身或割舍,进而允许其对我们自身施加压力或对他人进行PUA,那么它们就可能演变成一个“问题”。我的一个朋友母亲坚信“字如其人”,她当初选择她父亲,仅仅是因为对方书法出众。无人知晓,那人的言行举止竟与他笔下的文字相差甚远。待儿子步入小学,她每日必查验作业的书写是否规范,然而儿子作业常常未能完成,又怎能确保每一个字都写得美观?结果是,儿子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对写作业也心生抵触。
孙冬所著、朱蕊插画的《如何成为一只猫》一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于2025年4月出版发行。
在“猫修”的探索中,我们渴望得到的是一种超脱与自由,那是摆脱了僵硬、单一维度的高效表现后所获得的能量。我们承认,我们并非学术界的佼佼者,体型会随岁月变迁而变化,创造力也会随之减弱,财富的积累并非与时间成正比,诸如此类。不论我们如何努力展现自己,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不论我们多么尽力,婚姻关系仍可能破裂,子女也不一定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接纳缺陷、寂寞、情感的裂痕以及无法避免的逆境。这些并非我们的失误,亦非不幸,它们构成了生活本身。我们并非力求避免失去,而是在失去的同时继续生存。
修炼猫术,意在挣脱理性束缚的茧壳,让我们的躯体摆脱规训与自我塑造的束缚,回归那自然而舒适的肉身状态。同时,我们的心灵得以自由徜徉,悠然自得。这是为了摆脱过度的活跃与不安,通过消极的停顿来感受生活,滋养自身。
猫咪养护者们与猫咪们,以及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或许可以构想一个未来城市与人类社区的模式,那将是一个关系和谐、彼此尊重且地位平等的,既充满活力又不失悠闲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愿景,让我们现在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寻找到一个宁静且熟悉的环境,闭上双眼,以最舒适的姿态进入冥想状态,让全身肌肉彻底放松,放松,再放松,仿佛自己变成了一只猫咪……
本篇内容摘自《如何成为一只猫》这部著作,由澎湃新闻在获得出版社的授权后进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