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成都先导发布了一则公告,计划以现金形式收购南京海纳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纳医药)大约65%的股份,交易完成之后,成都先导将取代原有控股地位,成为海纳医药的控股股东。
然而,经过三个月的协商,成都先导公司宣布,由于在本次交易的核心条款上未能形成统一意见,决定暂停筹备该项重大资产的重组计划。
海纳医药专注于改良型创新药与高端仿制药的研发,提供全流程服务。然而,近期行业需求发生变动,市场结构变得分散,竞争者数量增多,整体需求有所减少,加之低价竞争的加剧,使得仿制药外包企业面临不小的挑战。
成都先导公司透露,自确立交易意向以来,公司一直努力协调各方,推动此次交易进程。然而,由于交易各方在交易方案、价格、交易对象范围、业绩承诺等关键条款上未能达成共识,为了切实保障公司和所有股东的利益,公司经过深思熟虑并与交易对方进行了友好协商,最终交易各方均同意终止此次交易。
海纳医药在2001年正式成立,专注于改良型创新药物以及高端仿制药的全过程研发,公司运用“医药外包服务(CXO)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相结合的商业模式,主要向客户供应仿制药的研发服务,同时亦涉及改良型创新药物的研制工作。
2023年6月,海纳医药试图在创业板挂牌上市,计划筹集资金8.5亿元。在此过程中,公司遭遇了两轮审核部门的询问,涉及持续经营能力、商业模式、外购研发服务与自主研发实力、业务合规性及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披露质量以及风险揭示的完整性等多个方面。到了2024年6月,海纳医药主动撤销了其首次公开募股的申请。
记者查阅海纳医药的招股说明书发现,自2021年起,公司实现了盈利。在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的这段时间里,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8亿元、2.71亿元以及2.26亿元;同期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是1156.82万元、6801.77万元和7318.21万元。
今年三月,成都先导公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此次并购将使公司业务范围得以扩大,从最初的新药研发领域延伸至药品研发、临床试验以及生物检测等下游环节。通过此举,成都先导有望搭建起一个涵盖药物发现、药品研究、临床试验直至商业化生产的CRDMO(合同研究、开发和生产机构)全链条服务体系。此外,成都先导自主研发的管线产品HG146目前已进入临床二期阶段,与此同时,海纳医药在制剂工艺等下游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与成都先导的研发实力形成了良好的互补。
6月29日夜晚,《每日经济新闻》就成都先导与海纳医药资产重组终止一事进行咨询,并询问成都先导是否会寻找其他CRDMO目标。对此,成都先导方面回应表示,公司计划持续寻求并购机会,以整合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标的。同时,成都先导将把握恰当的时机,实施能够助力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并购。通过技术互补、规模扩大和市场拓展等多种途径,成都先导旨在增强上市公司的整体竞争力。后续有新的进展我们也会依规及时披露。”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