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美术馆奥赛大展:梵高阿尔勒的卧室受关注,其与鲁林一家的画作在美展出

admin

上海浦东美术馆举办的“奥赛大展”里,梵高的杰作《阿尔勒的卧室》成为了观众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幅画作诞生于法国南部的阿尔勒,那里是梵高在1888至1889年间的居所。在此期间,他不仅创作了众多作品,而且还为附近的邻居——邮递员约瑟夫·鲁林及其家人绘制了多幅肖像,包括鲁林夫妇及他们的三个孩子:阿尔芒、卡米尔和马塞尔。澎湃新闻报道,近期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FA)举办的“梵高:鲁林家族肖像画”展览中,展出了这些在阿尔勒创作的画作,它们揭示了梵高与邮递员鲁林一家的深厚情感。

1888年二月,法国南部的寒风刺骨。在艺术界喧嚣了两年的梵高,内心抑郁情绪愈发严重。尽管弟弟提奥曾给予他庇护,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巴黎。他整理好行囊,踏上了前往河畔小镇阿尔勒的旅程。在信中,他表达了对那里的期待,希望那里能拥有更多的色彩和阳光。

然而,他不幸遇到了一场猛烈的暴风雪。他迎着刺骨的寒风,将画架稳固地固定在地面以抵御风雪,随即开始描绘果园与风景的画卷。进入七月,他向提奥诉苦,“我尚未真正触动人心”。艺术家若要寻觅模特,要么得有钱财,要么得懂得社交之道。文森特却两样都不具备。“失望常常让他心如刀割,使他失去了常人的模样”,他的妹妹威廉·米恩这样描述道。

_梵高在阿尔的画_梵高与阿尔勒

文森特·梵高,《邮递员约瑟夫·鲁林》,1889年

在他邂逅酒吧中的邮递员约瑟夫·鲁林之后,一切开始发生转变。在7月份的一封信中,他这样描述鲁林:鲁林拥有一颗类似苏格拉底的头颅。他比众多人更为风趣,并且热衷于共和主义事业。他拥有高耸的额头、光秃的头顶、灰色的细小眼眸、圆润的脸颊、浓密的白胡须以及大耳朵。鲁林成为了文森特的挚友、外交顾问以及重要的模特。在接下来的六个月期间,梵高为鲁林及其配偶奥古斯丁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三个子女创作了共计26幅肖像画作。而在这期间,梵高仅为一幅肖像画选择了提奥作为模特。

波士顿美术馆举办的这场特展,让人深切体会到那股奔放的激情。展览中展出了梵高为鲁林家族所作的14幅肖像画,同时还有梵高及其相关艺术家的30幅作品和丰富的档案资料,这些展品共同揭示了画中人物之间的紧密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得梵高有机会深入探究色彩与颜料的精神内涵。此外,此次展览也是迄今为止关于鲁林家族规模最为宏大的展览。

梵高在阿尔的画__梵高与阿尔勒

文森特·梵高,《邮差约瑟夫·鲁林》,1888年

梵高在阿尔的画__梵高与阿尔勒

约瑟夫·鲁林,1902年,档案照片

展览里展出了鲁林的四幅作品。其中一幅完成于1888年7月,画中鲁林的面容呈现出粉嫩的色彩,显得既警觉又不失愉悦。画面背景以粉蓝为主,笔触鲜明而流畅。这些作品背后有何深意?通常,跨越社会阶层的友谊往往从交易开始,渐渐演变为相互信任。当鲁林的妻子诞下他们的第三个孩子时,他自愿成为模特。对于梵高而言,鲁林则成为了一位可供实验的模特面孔。1889年初,鲁林创作了他的最后一幅肖像。这幅画作风格更加奔放,画中的胡须蓬乱且纠结,呈现出琥珀色与蓝绿色的色彩。这一细节充分证明了梵高确实观察到了他的模特。在旁边,展出的画作是杜米埃与哈尔斯合作的漫画《快乐的饮酒者》,这些作品系从阿姆斯特丹借展:与鲁林的肖像相似,画作中的人物面部特征十分突出。

1889年11月,鲁林携家带口抵达了“黄房子”。这里曾是梵高与保罗·高更共同居住的地方,他们立志将其打造成艺术家的聚集地。在此次聚会中,鲁林家中排行老二的卡米尔半身像引人注目,其张开的嘴巴凝望着远方,背景色彩鲜明。此作品与梵高在巴黎所见19世纪60年代的日本版画并排放置,散发出独特的艺术气息。因为这些版画擅长通过原色的冲突来塑造和谐的氛围。

_梵高与阿尔勒_梵高在阿尔的画

文森特·梵高,《黄色的房子(街景)》,1888年

梵高在阿尔的画__梵高与阿尔勒

文森特·梵高,《卡米尔·鲁林》,1888年11月至12月

梵高在巴黎创作的早期肖像画作,例如他在1887年绘制的自画像,其笔触显得轻松愉快,色彩斑斓,宛如彩虹般绚丽,然而在肤色与光线的描绘上,他却依旧保持着点彩画的严谨细致,这与同时期的后印象派艺术家乔治·修拉以及保罗·西涅克的画风有着相似之处。

在阿尔勒,他的探索愈发深入。此处,他毅然摆脱了巴黎评论家所赋予的细腻色彩。他选择了鲜明、刺目的色彩作为回应。谈及极端的诱惑,他如此描述:“你无法同时站在两个极端”。在展出的奥古斯丁·鲁林肖像画《摇篮曲》中,画中女子的面容呈现出第戎黄的色彩,而她的发髻则是胡萝卜般的色调,画笔巧妙地将发髻勾勒得紧致有型。高更对奥古斯丁的解读亦在此处呈现,其色彩亦以黄色为主。观察她的手部,那是一双典型的白人手型,色调均匀。梵高似乎用色彩为她的灵魂区域进行编码,而她的脸部表情则显得异常警惕。他曾在画作中留下感慨:“我从未找到过更佳的绘画方式。”

_梵高在阿尔的画_梵高与阿尔勒

文森特·梵高创作了这幅名为《摇篮曲:奥古斯丁·鲁林夫人摇着摇篮》的画作,该作品完成于1889年。

奥古斯丁·鲁林手中握着一根绳索。这绳索系着何物?不远处,一条线索映入眼帘:那是上个世纪在英国印刷的《神圣家族》插图。图中,圣安妮,玛利亚的母亲,正用绳子轻轻摇晃她孙子的摇篮。梵高在年轻时,曾在自己的居室内挂过这幅画的一个副本,而这幅原作据说出自伦勃朗之手。1882年,他再次将这幅画挂在了他在海牙收容的一名妓女的孩子的摇篮上方。数年后,他在奥古斯丁的画像中融入了这一元素,塑造了一个看似冷漠、孤寂的人物形象,与此同时,他又巧妙地将她与理想化的母爱相联结。

实际上,奥古斯汀摆姿势时并未见到那根绳子。据纽约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凯蒂·汉森以及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妮恩克·巴克介绍,梵高在画作中添加了这根绳索,还有他虚构的“大丽花”壁纸图案。他将这种花卉与自己的母亲情感相连。离家被要求后,他与母亲的关系就此断裂。难道是他在这个陌生人身上察觉到了母亲的身影?

梵高在阿尔的画__梵高与阿尔勒

文森特·梵高,《卧室》,1889年

或许在圣诞节那天,提奥宣布了与约翰娜·邦格订婚的消息,这引起了艺术家内心深处被遗弃的恐惧。随后,与高更的激烈争吵更是让局势变得愈发糟糕。在一次情绪失控中,文森特不慎伤害了自己的耳朵,陷入了昏迷。高更随后逃离了现场。提奥急忙赶往医院,但当天便匆匆离去。在那段如同地狱般的几周里,约瑟夫·鲁林始终不离不弃,悉心照料着文森特。

梵高在阿尔的画_梵高与阿尔勒_

文森特·梵高,《阿尔芒·鲁林》,1888年

鲁林致提奥与威廉·米恩的信件得以在此公开展示,从而证实了这位邮递员在历史长河中的真实身影。信中记录了如下内容:12月26日,他遗憾地告知:“我觉得他已经迷失了方向”;12月28日,他妻子探望他时,他见状便遮住了自己的脸庞”;1月3日,他提及:“我的朋友文森特已经完全康复”。进入1月,鲁林的工作岗位被调至了海滨城市马赛。另外四封写给“先生和亲爱的朋友文森特”的信也很感人。

1889年的夏日,梵高被安置于圣雷米的精神病院。在那里,他的画作色彩鲜明,氛围生动,朝着既充满灵感又略显失衡的方向演变。翌年夏日,梵高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梵高与阿尔勒__梵高在阿尔的画

梵高根据伦勃朗的版画《拉撒路的复活》所创作,1890年

此展览预示了他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塑造个人风格。1890年,他创作了伦勃朗《拉撒路的复活》的璀璨版本,其中不仅融入了自己的光辉形象,还展现了奥古斯丁的轮廓。

展览似乎在向世人传达,对于一个处于边缘地位的艺术家而言,风格上的创新与情感上的飞跃或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社交领域与美学领域,梵高选择复制自己的作品,亦即所谓的“版本化”,作为其创作手段。在展厅中,我们看到了一幅描绘婴儿马塞尔的半身像,她那普鲁士蓝色的眼睛宛如大理石般镶嵌在面团般的面庞上,整体色调呈现出粉红色。在另一展区,陈列着一幅私人珍藏的画作。梵高曾将数幅作品寄赠给鲁林家族。不幸的是,梵高离世后,鲁林家族将画作出售,并将部分副本转交给艺术经销商提奥。其中,阿姆斯特丹的《马塞尔》画作便被转手给了提奥。在约翰娜怀孕期间,她常在巴黎的住所凝视着梵高所绘的婴儿画作。他们的儿子被命名为文森特。

梵高在阿尔的画__梵高与阿尔勒

文森特·梵高,《奥古斯丁·鲁林与婴儿玛塞尔》,1888年

_梵高与阿尔勒_梵高在阿尔的画

文森特·梵高,《婴儿马塞尔·鲁林》

这场展览力量充沛,意在论证梵高对画作临摹的坚持源于一种深沉的敬意。高更及同场展出的埃米尔·伯纳德均曾鼓动他依据想象进行创作。然而,梵高并未采纳此建议。这些画作中的每一幅都不断提醒我们,梵高所具备的是一种极为强烈且具有压迫性的观察能力,而这种能力一旦作用于画布之上,便能让画中的空间和物体呈现出最为逼真的形态。当他的目光投向内心时,这种强烈的冲击力会将他击倒。

展览将展至9月7日。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