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美国政府自行设定的“关税大限”如期而至,持续四个月的全球“关税风暴”似乎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到了8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透露,特朗普总统已基本敲定了针对多国的新一轮关税措施,并明确表示在目前的谈判过程中,这些关税不会做出任何调整。
美国于4月2日对外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该政策原计划在延迟90天之后执行,但最终又延期至8月1日。在这场波及全球的关税冲突中,不同国家和企业面临着喜忧参半的局面,这一幕在全球范围内反复上演。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研究员菲利普·勒格兰预言,一场全球性的贸易冲突即将上演。这场冲突最终将引发一系列混乱,并可能加剧各国对美国的敌意。
“承认巴勒斯坦国”成加税理由
在一片混乱之中,最让人感到震惊的是美国对加拿大采取了强硬措施,将关税率从原先的25%大幅上调至35%。
加拿大总理卡尼(资料图)
外界观察认为,加拿大声称将基于一定条件认可巴勒斯坦国家地位,这一举动被视为对美国采取强硬措施的直接原因。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
加拿大总理卡尼于7月30日公布,加拿大计划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即2025年9月召开之际,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地位。卡尼发言完毕后,特朗普迅速在社交媒体上作出反应,表示:“加拿大此举是对巴勒斯坦建国的支持。这无疑将给双方贸易协议的达成带来极大困难。”紧接着,在短短24小时之内,特朗普便签署了针对加拿大实施额外关税的行政命令。
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港
加拿大并非第一个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西方国家,有观点指出,特朗普的这一行为只是他一贯采用的“极限施压”策略的一部分。
“不幸中的万幸”?
贸易协议引欧洲舆论哗然
缺乏协议的日子确实不易,尽管欧盟与美国已签订协议,但情况似乎并未明显改善。
7月27日,欧盟委员会的领导人冯德莱恩(位于左侧)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位于右侧)进行了一次会面。
7月27日,在苏格兰,特朗普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此协议中,欧盟同意采纳15%的统一关税税率,并承诺对美国进行总额达6000亿美元的投资,同时采购美国的军事装备。此外,欧盟还承诺在未来数年内,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
实际上,在贸易协议达成之后,它立刻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欧洲的舆论普遍认为,从贸易条款的角度来看,这份协议“明显是不公平的”,更像是为特朗普赢得胜利的“投降”协议。
德国总理默茨强调,这一协议对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将带来“严重伤害”;法国总理贝鲁则表达了深深的遗憾,认为协议达成之日对欧盟而言是充满阴霾的一天。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副主席凯瑟琳·范布伦普特批评更为犀利:“尽管避免了高达30%的关税,让人稍感宽慰,但这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法国《世界报》明确指出,尽管这次关税协议被描述为“不幸中的幸运”,然而,所谓的“非对称妥协方案”却暴露了欧盟在应对美国时的束缚与无力。
印度面临25%严苛待遇
所谓美国“朋友”情何以堪?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于7月30日,在社交媒体上公布了一则消息,即自8月1日起,美国将对从印度进口的商品征收25%的关税,并采取一系列所谓的“惩罚措施”。特朗普在发布的信息中,用粗体字强调道:“我们与印度的贸易逆差数额巨大!!!”。这一举措对于一直被视为美国“盟友”的印度而言,无疑带有几分令人难以接受的意味。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截图
今年二月,印度总理莫迪在美国访问期间曾高调表示印度在特朗普执政时期享有特殊待遇。然而,目前美国对印度实施了高达25%的关税,这一比例超过了越南的20%和印尼的19%。
印度总理莫迪(资料图)
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倡议的创始人斯里瓦斯塔瓦强调,印度正遭受着严峻的对待,没有任何商品能够获得特例。
美试图借关税对巴西“杀鸡儆猴”
7月31日,特朗普颁布了“对等关税”的行政命令,将巴西纳入10%的关税清单。这一政策将于8月7日零时正式实施,并设置了7天的过渡期。在此之前,7月30日的行政令已明确,自8月6日起,美国将对巴西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征收40%的从价关税,但部分商品将获得豁免。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提供的数据显示,大约有35.9%的巴西对美出口商品,在经历10%的“对等关税”以及40%的从价关税的双重加成后,最终的总关税额将高达50%。
此外,美国对审理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刑事案件的巴西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德莫赖斯采取了制裁措施。巴西总统卢拉对此表示强烈谴责,认为美国此举是出于政治考量,是对巴西国家主权的无理侵犯。
《纽约时报》指出,巴西官员正积极寻求对话之际,白宫却迅速加剧了西半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紧张局势。
巴西总统卢拉(资料图)
有观点认为,美国对巴西的不满源自于近期巴西举办的金砖国家里约峰会,峰会期间曾计划讨论美元替代问题,这一举动触及了美国的核心利益。通过以巴西为例进行“杀鸡儆猴”,可能会对其他金砖国家产生威慑效果。然而,以美国为主导制定的新的贸易政策,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现有规则,将关税作为地缘政治的工具,其成功可能性相当有限。
分级收税暴露美地缘政治意图
2024年6月,贝森特,作为一家全球性宏观投资公司的创始人,在一场活动中谈到了“三桶方案”。他指出,有必要明确地说明,存在绿色、黄色以及红色三个不同的桶,并且要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归属于哪一个桶。
美国财政部长 贝森特(资料图)
“三桶方案”将世界各经济体划分为三个类别,其归属哪个桶则取决于它们对美国合作的意愿程度。
概括来说,“绿桶”中存放的是美国的盟邦,这些国家将享受到关税的减免。“黄桶”中则包含了一些介于中间地位的国家,它们将遭遇一定程度的贸易障碍。“红桶”中装载的则是那些被视为对手的、所谓“不服从”的国家,它们将遭受高额的关税。
半年有余,贝森特出任美国财政部长一职,此时,“三桶方案”亦成为美国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海湖庄园计划”的关键一环,且被大力推广实施。有分析人士认为,关税已演变为美国政府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一种策略手段。
关税大棒反噬自身
美民众为政府买单
有评论者归纳了美国在本轮“关税战”中所采用的策略模式:所谓的“对等关税”实际上等于10%的基本关税,再加上额外的关税,以及向美国输送利益或作出其他妥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古兰沙发出警示,将这一行为比作向全球经济的大轮上撒沙,其结果是人人受害。同时,英国《卫报》进一步分析道,随着美国政府关税政策逐渐明朗,美国民众或许将承担相应的代价。
皮革价格上升了40%,而新鲜农产品价格上涨了7%,汽车价格涨幅为12%,电脑及电子产品则上涨了18%。据估算,因特朗普实施的关税,美国普通家庭每年需额外支出2400美元。当天,美国国会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便对美国政府发起了批评,认为其推行的关税贸易战是对美国民众的贸易攻击。
《华尔街日报》进一步强调,若特朗普希望对美国经济提供助力,那么他应当立即终止这场贸易冲突。
7月2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的最新版,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微调,略有提升。然而,报告也指出,由于美国关税可能重新抬头、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加剧以及财政赤字的扩大等问题,全球经济依然存在不小的风险。此外,贸易领域的紧张关系持续对世界经济造成损害。美国政府坚持实施额外关税政策,与此同时,包括其盟友在内的众多国家纷纷开始探索“美国之外”的解决方案。
正如加拿大总理卡尼所言,面对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遭遇挑战,我们既可回顾往昔,憧憬旧有秩序以某种形式重现,亦能以共同目标和伙伴关系为基石,共同塑造一个崭新的秩序。